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對《禅門清規》背景與影響的幾點認識▪P3

  ..續本文上一頁的發展》,載《佛學研究》第五期(1996年)。

  [10] 陳師道:{後山居士文集》卷17《請興化禅師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1] 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禅宗通史》第二章,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19頁。

  [12] 《宋高僧傳》卷15《唐京師西明寺圓照傳》。

  [13] 佐藤達玄:<戒律在中國佛教的發展》第一章,中譯本,嘉義香光書鄉出版社,1997年,第52頁。

  [14] 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3之下(神會七祖傳》。

  [15] 《五燈會元》卷2《嵩嶽元珪禅師》。

  [16] 《楚山紹琦禅師語錄》卷2“法語”,石經寺2005年印本。

  [17] 《篆般若心經贊》,載(蘇東坡全集)下冊,北京中國書店,1986年,第305頁。

  [18] 惠昕:《六祖壇經序》,載郭朋校釋本《壇經》,中華書局,1983年,第147頁。

  [19] 見《南陽和尚問答雜征義》,載楊曾文編校本《神會和尚禅語錄》,中華書局,1996年,第112、113頁。

  [20] 《南陽和上頓教解脫禅門直了性壇語),載(神會和尚禅話錄》,第6頁。

  [21] 《傳法堂碑》,載《白氏長慶集》卷4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461頁。

  [22] 分見郭湜《唐少林寺同光禅師塔銘並銘》、李充:《大唐東都敬愛寺故開法臨檀大德法玩禅師塔銘並序》,載《唐代墓志彙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776、1863頁。

  [23] 《宋高僧傳》卷17《唐朗州藥山惟俨傳》。

  [24] 阿爾奇·J·巴姆:(比較哲學與比較宗教》,中譯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37頁。

  [25] 瞿汝稷:《指月錄>卷2“法華志言大士”條。

  [26] 裴休:《圭峰禅師碑銘並序》,載《全唐文》卷743。

  [27] 《祖堂集》卷14“大珠和尚”條,嶽麓書社,1996年,第309,310頁。

  [28] 室利·阿羅頻多:《瑜伽論》第四章,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87年,第31頁。

  [29] 參見瞿汝稷:《指月錄》卷2“初祖菩提達摩禅師”條、卷4“六祖慧能大師”條,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

  [30] 胡適:《中國禅學之發展》,載《胡適說禅》,東方出版社,1993年,第170頁。

  [31] 《壇經》第十七節,郭朋校本,中華書局,1983年,第32頁。

  [32]楊曾文:《唐五代禅宗史》第五章,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161頁。

  [33] 費爾巴哈:《宗教的本質》,中譯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3、85頁。

  [34] 如印順:《中國禅宗史》第八章認爲:““無相爲體,無往爲本,無念爲宗”:這是《壇經》所傳的修行法”。見該書第357頁。

  [35] 郭朋校釋本,中華書局,1983年,第46,47頁。

  [36] 楊曾文:(關于敦煌本“六祖壇經”中“無相戒”的考察》,載《法源)第十九期(2001年)。

  [37] 契嵩:(镡津文集)“輔教篇下”。

  [38] (禅宗戒律革命在人間佛教中的意義),載(普門學報》第十六期。

  [39] 傑米·霍巴德:(厭懼場所},載<修剪菩提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m頁。

  [40] (明高僧傳>卷7(紹興慈氏院沙門釋瑞仙傳》。

  [41] 齊已:《戒小師),載(全唐詩)第十二函第五冊第八四七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080頁。

  [42] 《陳獻章集)卷6(西僧禅梵》,中華書局,1987年,第576頁。

  [43] 忽滑谷快天:《中國禅學思想史》第叁編第九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70頁。

  [44] 見《無相禮)(醜X,04575),載(俄藏敦煌文獻}第1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73頁。

  [45] 《小倉山房詩文集)詩集卷26《雲棲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36頁。

  [46] 宗頤:《禅苑清規)卷廣受戒”條。

  [47] (風池園集》詩集卷3《遊雲棲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印本。

  [48] 見敦煌文書S.529背(失名行記),譯文載(英藏敦煌社會曆史文獻釋錄》第叁卷,第50頁。不過當時仍有“禅律同居,威儀蕭(肅)穆”的現象,見同文書,同卷第57頁。這正是兩者分化之初的現象。

  [49] 段玉明:《相國寺——在唐宋帝國的神聖與凡俗之間}第六章,巴蜀書社,2004年,第203頁。

  [50] 陳于:《明因寺改禅院記),載孫應時修、盧鎮續修(琴川志)卷13。

  [51] 文載範成大修:《吳郡志》卷32“天峰院”條。

  [52] 《元史》卷202《釋老志》。

  [53] 載孫應時修、盧鎮續修:《琴川志》卷13。

  [54] 胡適:《中國禅學的發展》第叁講,載《師大月刊》第十八期(1935年)。

  [55] 分見《湛然居士文集》卷8《叁學寺改名圓明仍請予爲功德主因作疏》、《燕京大覺禅寺創建經藏記》、《平陽淨名

  院革律爲禅請潤公禅師住持疏》,中華書局,1986年,第179、198頁。

  [56] 《飯僧田碑記》,載《明清以來蘇州社會史碑刻集》,蘇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425頁。

  [57] 鄭炳林、魏迎春:《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團的戒律與清規》,載《敦煌學輯~q])2004年第一期。

  [58] 見敦煌文書S.529背《失名行記》,譯文載(英藏敦煌社會曆史文獻釋錄》第叁卷,第52頁。

  [59] 陳寅恪:《蓮花色尼出家因緣跋》,載《寒柳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55頁。

  [60] 陶谷:《清異錄》卷上,載《全宋筆記》第1編第2冊,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29頁。

  [61] 《宋高僧傳》卷10《唐新吳百丈山懷海傳系論》。

  [62] 見良說:《唐北嶽慧炬寺建寺故禅師神道影堂紀德碑》,載《全唐文補遺》第六輯,第14頁。

  [63] {栾城集》卷6《贈淨因臻長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8頁。

  [64] 《高僧傳》卷3《宋江陵辛寺釋法顯傳》。

  [65] 《高僧傳》卷5《晉長安五級寺釋道安傳》。

  [66] 《元稹集》卷13《大雲寺二十韻》,中華書局,1982年,第152頁。

  [67] 《梅堯臣集》卷5《訪礦坑老僧》,朱東潤編年校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86頁。

  [68] 謝重光:《百丈懷海大師佛教改革淪略》,載《何茲全先生八十五華誕紀念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69] 芝峰:(律學大綱導言),載(律宗概述及其成立與發展),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第241頁。

  [70]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第一篇第一章,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95年,第46頁。

  [71] (神會和尚禅話錄),楊曾文編校本,第6、10頁。

  

《對《禅門清規》背景與影響的幾點認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