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社會的正常秩序與和諧,並進而化育萬物,使萬物正常發育運行,人的價值從而得到實現,這是對現實人生的關懷。
佛教與道教“使人人空乎情見,出于愛網,不滯叁有,契乎圓常之道。不複有生死、憂悲、苦惱之所芥蒂于懷,脫然放形于無物之表,旅泊于大地之間,隨乎生滅之自然也”14佛教和道教“以出世爲教”,要人們以物質情欲爲虛幻而不受物質情欲的系縛,使人們徹底擺脫現實人生的生死、憂悲和苦惱,從而與天地萬物合爲一體,獲得永恒,更是對人的終極關懷。
楚山紹琦的叁教同源、同心同理、同體同用之論,成爲後世叁教一致的論述方式。如明末四大高僧袾宏、真可、德清、智旭,無不從此角度論證叁教一致。
叁、 禅淨結合論
禅宗和淨土宗,一個力主“明自本心、見自本性、見性成佛”,依自力解脫;一個力倡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淨土,依他力解脫。二者的修行方法背道而馳。唐末宋初的禅宗法眼派巨匠永明延壽,把念佛淨土法門納入禅修中,認爲“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爲人師,來生爲佛祖。無禅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主張禅淨並修,並著《萬善同歸集》從宗教哲學理論上加以論證。但永明延壽所修的“念佛淨土”,屬西方淨土還是唯心淨土,可作不同理解。雖然如此,此後把念佛淨土引入禅修,成爲禅宗修行的趨勢。在這種大趨勢下,楚山紹琦在傳法中亦介導念佛淨土,將參話頭和念佛相結合。
關于參話頭,楚山紹琦推重參究趙州從谂的“狗子無佛性”話頭。他說:“參禅須要參無字,趙老機關有深意。蓦然拶透眼睛開,流出胸襟蓋天地。”15 “死生大事非兒戲,究明須要參無字。”16
如何參究話頭
楚山紹琦教人的方法是:“舉個狗子無佛性話,時時鞭起疑情,返複推窮參究,靜鬧閑忙,勿令間斷。倘多生習氣、根塵煩惱,一時不能頓盡,亦不必將心排遣,但于根塵起處,回光一照,當念白空。先哲所謂念起即覺,覺之即無是也。每日用心,如是體究,做一日要見一日工夫進退,做一月要見一月工夫得失,不可一曝十寒,急流勇退,直須始終如一綿綿無間,誠能如是克究,不患心地之不悟明也。”17“欲究祖師禅,須憑念力堅,胸中蕩蕩地,話頭曆曆然。十二時中休放逸,運水肩柴須著力。靜鬧閑忙志不移,工夫入手根塵寂。”18依照楚山紹琦所說,參究話頭,一是要有堅定的“念力”,堅信念話頭能達到覺悟;二是對話頭“起疑情”,即爲什麼說“狗子無佛性”
叁是“返複推窮參究,靜鬧閑忙,勿令間斷”;四是一旦生起妄念,立即覺知其虛妄,妄念即消失;五是持之以恒,“不可一曝十寒”或半途而廢,久而久之即能明心見性。
關于念佛,楚山紹琦在他的語錄和給居士的書信中,多次提到“但將一句“阿彌陀佛”置在襟懷”。
“不用別求玄妙,但將一句阿彌陀佛置在襟懷,默默提撕,頻頻返照,久久確志不移,如人行路,行到水窮山盡處,自然有個轉身的道理。蓦然夯地一聲,自然契入心體。”19
“實欲究竟自心,別無他術,但將一句阿彌陀佛置于襟期,不拘坐臥、經行之處,聞聲見色之時,直教念念純真,心心無間,久久根塵頓脫,能所忽空,和個念頭當下寂滅,到這裏覓我、我相了不可得,則所謂生死涅槃俱爲寐語矣。”20
“只要發起一念深信之心,將一句阿彌陀佛置于胸次之間,密密參詳,時時覺照,久久心路忽窮,依舊眉橫鼻直,到恁麽時,則物物頭頭信手拈來,無非本妙,逆順卷舒,事事如理”21
然而,楚山紹琦的念“阿彌陀佛”和淨土宗的“阿彌陀佛”是不同的。
其一,淨土宗以念佛爲主要法門,楚山紹琦的念佛是參究話頭的補充,或者說是把“阿彌陀佛”當作話頭來參究,是一種“方便”。他說:“離心無佛,離佛無心,心佛殊名體無二致。……於此果能豁開智眼,頓悟其旨,直下知歸,不妨慶快。設或未能領契,須假方便而入。所謂方便而入者,何用別覓玄妙
但只要發起一個勇猛堅固信心,將一句阿彌陀佛頓在心目之間,不拘經行坐臥靜鬧閑忙,默默提撕,頻頻返照,了知佛即是心。……見白性彌陀。”22其二,掙土宗通過念佛,獲得阿彌陀佛的幫助,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楚山紹琦的念佛是要“悟本性之彌陀,達惟心之淨土”。“梵語阿彌陀,此雲無量壽。佛者,覺也。覺即當人之自心,心即本來之佛性。是故念佛者,乃念自心之佛,不假外面馳求。…忽爾念到心思路絕處,當下根塵頓脫,當體空寂,始知無念無心,無心無念,心念既無,佛亦不可得矣。……無佛之佛可謂無量壽佛者矣。”23
四、 漸修頓悟論
慧能所開創南宗禅自稱“頓悟法門”。南宗禅的“頓悟”不同于南北朝時竺道生所說的“頓悟”。竺道生所說的“頓悟”指的是修行後達到的一種境界,即完全徹底的覺悟,亦即完全徹底的契合真如佛性之理,而在“頓悟”之前需要修行准備階段。南宗禅的“頓悟”,指的是不需要長期修行,在極短的刹那間就能覺悟,“一念相應,便成正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南宗禅人並以此攻擊神秀北宗的“長坐不臥”“時時勤拂拭”的禅法是“漸門”。但事實上,“茫茫宇宙人無數,幾個男兒是丈夫”,不經過修行功夫就能“一念相應,便成正覺”的,能有幾人
因此,楚山紹琦在傳法中主張持之以恒的長期參禅,最後達到覺悟。他說:
“莫論長期短期、百日千日結製解製,但以舉起話頭爲始。若一年不悟,參一年。十年不悟,參十年。二十年不悟,參二十年。盡平生不悟,決定不移此志,直須要見個真實究竟處,方是放參之日也。”24
楚山紹琦把參禅比作磨鏡,“日治日磨,必欲垢淨明現而後已。苟知治心如治鏡,則人人皆可以爲聖賢之歸矣。”25
據此楚山紹琦對當時禅界不紮紮實實參禅,耍聰明以爲覺悟的風氣進行了嚴厲的批評:“觀近世以來,人心不古。禅學之者,不務真參實悟,唯是接響承虛。以覺識依通爲悟明。穿鑿機緣爲參究。破壞律儀爲解脫。夤緣據位爲出世。以至祖風雕弊。魔說熾然。塞佛法之坦途。瞽人天之正眼。使吾祖教外別傳之道于斯而委地矣。”26由此可見楚山紹琦不尚浮虛,務實求真的禅風。
注 釋:
1 見《補續高僧傳》卷十五、《五燈會元》卷五十九、《釋鑒稽古略續集》
2 《簡陽縣詩文存》卷五
3 《楚山和尚住同安投子禅寺語錄》卷一
4 《楚山和尚住同安投子禅寺語錄》卷一
5 《石經楚山和尚錄》卷二
6 《簡陽縣詩文存》卷五
7 《輔教編中·廣原教》
8 《大慧普覺禅師語錄》卷二十四
9 《簡陽縣詩文存》卷五 《示蕲州荊王殿下》
10 石經楚山和尚錄》卷二
11 《簡陽縣詩文存》卷五 《示平涼樂平郡王》
12 《簡陽縣詩文存》卷五 《示蕲州荊王殿下》
13 《簡陽縣詩文存》卷五 《示蕲州荊王殿下》
14 《簡陽縣詩文存》卷五 《示蕲州荊王殿下》
15 《石經楚山和尚錄》卷二 《示音無聞峨山掩關》
16 《石經楚山和尚錄》卷二 《敬堂禅人》
17 《石經楚山和尚錄》卷二
18 《石經楚山和尚錄》卷二 《寶峰禅人作務》
19 《簡陽縣詩文存》卷五 《示京口普門居士》
20 《簡陽縣詩文存》卷五 《示泸陽了幻居士》
21 《簡陽縣詩文存》卷五 《示錦川梁慧廣居士》
22 《西蜀楚山和尚示衆念佛警語》,《大正藏》卷四十七
23 《簡陽縣詩文存》卷五《示廣濟庭月居士》
24 《石經楚山和尚錄》卷二《解期》
25 《簡陽縣詩文存》卷五 《示平涼樂平郡王》
26 《簡陽縣詩文存》卷五
《楚山紹琦禅學思想概述》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