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傳承、演變與複興》(法音,97,5、6期),系統敘述了華嚴宗的形成、流傳及思想內容。 邱高興的《華嚴宗祖法藏的生平及其思想》(世界宗教研究,92,3期), 詳細敘述了法藏的法界思想。方立天的《華嚴宗心性論述評》(中華文化論壇,94,4期)著重論述了華嚴宗從性起論出發展開的心性論學說,認爲法藏的明佛種性說、智俨和法藏的自性清淨說、澄觀和宗密的心性即良知說與真心即佛性說,以及李通玄的自性即不動智說,構成華嚴宗心性論的重要內容。徐紹強的《法藏圓融哲學的思維特色》(法音,91,12期)及《法藏的無盡緣起說》(佛學研究,96,5期), 對法藏的“叁性同異”和“因門六義”、“六相圓融”和“十玄無礙”的涵義及哲學意義作了分析和評述。姚衛群的《華嚴宗與般若中觀思想》(中華文化論壇,96,4期)指出《華嚴宗》和華嚴宗的著述所表現的般若中觀思想。
(五)、密宗
印度密教傳入中國,形成漢地密教和藏地密教。密教雖在漢地流傳,但始終不爲多數學者所重。近年來由于佛教研究的複興和氣功等原因,引起人們對密教的興趣,介紹和論述密教的論著日益增多。李冀誠、丁明夷《佛教密宗百問》(中國建設,1989)介紹了印度、西藏、漢地密宗的形成發展、義理、修習、儀軌、神祗等基本知識。《中國密教史》介紹了魏晉至近代密教的傳入與發展。黃心川的《密教的中國化》(世界宗教研究,90,2期),論述了漢藏及雲南大理地區密教的傳入、 形成及特色。本源的《試論密宗的理論基礎》(法音91,4 期)把密宗的理論基礎歸納爲“阿字本不生”、二部曼荼羅”、“六大起緣”、“四曼不離”、“叁離瑜”。舒家骅、何永福的《雲南大理的密教》(佛學研究,93,2期),論述了密教的傳入, 以及雲南本土宗教滲透而形成的造像、寺塔、石雕、佛畫的特點。周一良著《唐代密宗》(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收集了作者的“善無畏傳注”、“金剛智傳注”、“不空傳注”及其它關于密教的論文。
(六)、淨土宗
淨土宗是對民間影響很大的教派,然而可能由于被認爲淨土宗缺乏深邃豐富的哲理內涵的原故,近來關于淨土宗的研究成果不多。黃念祖的《善導大師早持名念佛》(法音,90,11期),論述了淨土宗的念佛種種。謝路軍的《試析善導往生淨土的主體——衆生觀》(佛學研究,96,5期), 詳細評析了善導的“九品皆凡”和一切人“悉令得生”西方淨土的觀點。傳印的《印光法師悟道年時考》(同上),認爲印光悟道的時間應在1912年開始向外界發表文章以前。自然的《印光大師及其佛學思想初探》(同上),歸納印光的佛學思想爲“根植倫常”、“提倡因果”、“偏贊淨土”、“樹立正見”、“念佛正行”。
四、佛教人物傳記思想研究
近年來關于佛教人物傳記思想的著述相當多,有年譜、評傳、文集和大量論文。
(一)年譜:《玄奘年譜》(楊廷福編著,中華書局,1988)、《太虛法師年譜》(印順編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虛雲法師年譜》(岑學呂編著,同上)、《弘一法師年譜》(林子青編著,同上)。
(二)評傳:張鳳雷、潘桂明各自撰寫的《智顗》,前面已提及。洪修平和孫亦平共撰《十大名僧》(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介紹了道安、支遁、慧遠、僧肇、道生、僧佑、智顗、玄奘、法顯、慧能的生平事迹和思想風貌。王仲堯的《中國奇僧》(煤炭工業出版社,1992),對安世高、佛圖澄、道安、鸠摩羅什、慧遠、竺道生、智顗、吉藏、玄奘、法藏、慧能、八思巴、宗喀巴、蘇曼殊、弘一等中國古代和近代十五名高僧的生平言行與思想品格作了描述評介。易行廣編著《曹溪人物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輯錄了自慧能至現代惟因五十六代四百名禅宗人物的承傳、傳記及資料出處,並附曆代主要禅師畫象。于淩波編著《中國近代佛教人物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對現代55位名僧和57位居士的生平事略作了評介。
(叁)文集:黃心川主編《玄奘研究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收集了1994年“玄奘國際學術討論會”上的論文及其有關玄奘的論文40余篇。論文涉及玄奘生平傳略,及在譯經事業、因明學、唯識學上的學術貢獻。霍韬晦主編《太虛誕生一百周年國際會議論文集》(香港法住出版社,1990),彙編海內外學者爲大會提的論文30余篇,文章論及太虛的時代背景、太虛的思想與生平,太虛的人生佛教觀等各個方面。
(四)論文:《佛馱跋陀羅的生平及其對禅學的貢獻》(超煩,佛教文化,1991,3期)、《菩提達摩考》(徐文明,北大研究生學刊,1994,1、2期)、《僧璨大師生平下〈信心銘〉新析》(王晖, 禅,1994,3期)、 《永嘉玄覺及其證道歌考辨》張子開, 宗教學研究,1994,2期)、《馬祖道一評傳》(何雲,世界宗教研究,1989,1期)、《馬祖道一大師在贛弘法事迹述略》(明棟,禅,1996,3期)、 《道一禅師的佛學貢獻》(何明棟《東山法門與禅宗》1996),《道信及其禅法》(呂有祥,同上)、《法演及其禅法》(張文良、李浦群,同上)、《竺法護其人其事》(楊繩信,中華文化論壇,1996,4期)、《龜茲名僧鸠摩羅什》(胡戟,敦煌學輯刊,1991,1期)、 《譯經大師鸠摩羅什》(周齊,佛教文化,1994,1期)、 《佛教中的中國化與僧肇的哲學思想》(洪修平,複旦大學學報,1988,4期)、 《僧肇有無觀、體用論之探討》(余小躍,南京大學學報,1995,1期)、 《僧肇論動靜觀辨析》(世界宗教研究,1987,3期)、 《僧肇思想探究》(伍先林,宗教學研究,1996,3期)、 《真谛和他的譯經事業》(蔡惠明,上海佛教,1996,2期)、《玄奘譯經活動述論》(張德宗, 史學月刊,1996,3期)、《宗密禅學思想和曆史地位淺析》(董群, 世界宗教研究,1995,1期)、《宗密禅教合一思想論析》(周群, 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1,4期)、《論慧文禅師的實踐與悟證》(宋智明,法音,1989,2期)、《鑒真東度興律緣由考論》(顧自奮, 揚州師範學院學報,1992,1期)、《論一行和佛學思想》(呂建福, 世界宗教研究,1989,3期)、《契嵩生平與輔教篇研究》(郭尚武, 山西大學學報,1994,4期)、《永明延壽及其宗鏡錄》(施東穎, 宗教學研究,1996,3期)、《真可思想研究》(崔正森,五臺山研究,1988,3期)、《德清及其佛學》(溫钰,同上,1988,4期)、《晚清四大高僧的佛學思想》(潘桂明,同上,1994,4期)、 《太虛大師的開悟經驗》(邢東風,佛學研究,1996,5期)、 《略論太虛大師之禅》(鄧子美,同上)、《虛雲和尚行業記》(拙缫,法音,1989,12期)、《弘一大師對律學的貢獻》(濟群,法音,1991,5期)、 《歐陽竟無研究》(王國炎,南昌大學學報,1994,1期)。
五、佛教理論範疇專題研究
佛教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思想寶庫,可研究的內容非常多,如佛教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認識論、思維方法以及佛教的基本理論範疇,如戒定慧、色法、心法、緣起、中道、唯識、因果、真如、佛性、心性、頓漸、解脫、自由等等。近年的佛學研究對這些大都有所論及,但詳略不同。
關于佛教的宇宙觀,王海林的《叁千大千世界——關于佛教宇宙觀的對話》(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是一部專門論述佛教宇宙觀的著作。本書論述了佛教關于宇宙的構成、要素及生變說法,如須彌山、四大洲、叁界六道、五蘊十八界、二十四重華藏世界、成住壞空等,並對佛學與科學的宇宙觀進行了比較。方廣錩的《佛教的時間與空間》(南亞研究,1993,4期), 以佛教的時間概念“刹那”和空間概念“極微”“由旬”作了評析。
關于佛性論問題,賴永海的專著《中國佛性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是一部補白之作。本書論述了中國佛性論的起源演變,從“法性與真神”、“衆生有性與一分無性”、“本有與始有”、“始具與性起”、“即心即佛與無情有性”、“頓悟與漸悟”、“自力與他力”等方面全面探討了各種佛性說的含義及相互關系。
與佛性論密切相關的心性論是中國佛教的一個重要思想,不少學者對此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張春波的《中國佛學心性論》(社會科學戰線,1988,2期)認爲,印度佛教的基本矛盾是真如與無明的矛盾, 把無明置于主導地位,最後戰勝真如,導致佛學衰亡。中國佛教至南北朝《大乘起信論》提出心性本覺,真如熏習本覺,真如占主導地位,從而有別于印度的心性論,進一步發展爲禅宗的心性論。方立天的《印度佛教的心性思想》(佛學研究,1996,5期), 認爲印度佛教有心性本淨和心性不淨兩種說法,其主流是心性清淨說。此外,賴永海、洪修平、邢東風等許多學者對中國佛教的心性論有諸多論述。
關于唯識理論,有不少學者探討。如魏德東《論阿賴耶識的確立和發展》(中華文化論壇,1994,4期), 把阿賴耶識的出現和發展分爲瑜伽行派時期、經典時期、分化時期,敘述了各時期的理論形態。何建明的《佛教唯識論的主體認識結構分析》(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3,4期),認爲佛教唯識理論包含叁個認識結構層次, 即八識說——主體認識的心理結構,四分說——主體認識的能力結構,生識——主體認識的發生結構。認爲四分說否定邏輯證明和實踐證明,與費希特的自我設定非我、自我設定與非我的同一的理論十分接近。此外有本源的…
《十年來中國佛教研究述略(1987—199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