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說法顯譯《雜藏經》中的倫理觀及其意義▪P2

  ..續本文上一頁

  占蔔相面,預測吉凶,古往今來,不絕于世。究其原因,個人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生活中,希望預見自己的未來、掌握自己的命運,但又難以預見自己的未來、掌握自己的命運,于是占蔔相面等預測吉凶禍福的活動由之而生,以滿足人們的心理需要,其中並沒有什麼科學道理。占蔔相面者既不負法律責任,也不負道義責任,察言觀色,隨機應變,花言巧語,以慰受試者不平衡之心理。偶有與實際巧合者,便以爲神機妙算,而與實際不合者多矣。正如《雜藏經》指出的“相師相人吉凶,少實多虛,或毀或譽,自稱審谛,以動人心,詐惑欺诳,以求利養,迷惑衆生”。然而,如今在個別佛寺仍有各種變相花樣算命斂財的現象,這是與佛教誠信無欺的倫理基本准則背道而馳的。

  《雜藏經》反對商業中的欺詐行爲,說:

  複有一餓鬼白目連言:“我丸極大如甕,行時擔著肩上,住則坐上,進止患苦。何因緣故爾

  ”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市令,常以輕稱小鬥而與,重稱大鬥而取。常自欲得大利于己,侵克余人,是故受如此罪。此是華報,地獄苦果方在後也。”

  “輕稱小鬥而與,重稱大鬥而取”,在度量街上玩花樣,從中牟利,損人利己,是古今一些商販常用的伎倆。所謂“無商不奸,無商不詐”,正說明商場上欺詐行爲的普遍性,但畢竟是不合法不道德的,被人們嫉憤的。隨著社會的進步,法律的健全,越來越多的商家認識到欺哄詐騙是短命的,“誠信”乃經商之本,是商家的無形資産,是企業謀求發展的第一要素。但是,由于私欲利益的驅動和僥幸的心理作祟,欺哄詐騙仍屢見不鮮,因此,對于那些欺哄詐騙者除了進行法律製裁和道德輿論譴責外,宗教的告誡也不是沒有意義的。特別是那些希望佛菩薩保佑發財而信奉佛菩薩的商家應該知道,誠信無欺是佛教倫理的基本信條,無誠無信,欺詐哄騙以自利,來世是要下地獄的。 ;

  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誠信”,先秦儒家經典《中庸》裏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孟子說:“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認爲誠信無欺是上天之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本法則,因此作爲人應該經常思考“誠”、實踐“誠”,以與天道契合,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儒家認爲“誠”是立人之本,“不誠無物”,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誠”,其他的一切倫理道德也都談不上,他自己也會失去一切。

  四、平等待人

  與前面的“愛惜生命、尊重生命”思想相聯系,《雜藏經》中表達了平等待人的倫理思想。

  佛教主張衆生平等,這是因爲佛教認爲:宇宙萬法相互緣起,同具法性,無有高下;六道衆生,相互流轉,皆爲生命鏈中的一環,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就人來說,人人都有佛性(成就佛的內在本性,亦可謂內在的最高人格),雖然人的個體外在存在形態有男女老少、貧富貴賤的差別和種族膚色的不同,人們之間的關系也因血緣、地緣、國別的不同而有親疏之別,但人人內在的佛性沒有區別,在佛性上人人平等,因此應該以平等心對待人、尊重人。《雜藏經》說:

  複有一鬼白目連言:“大德,我腹極大如甕,咽喉手腳,甚細如針,不得飲食。何因緣故,受如此苦

  ”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聚落主,自恃豪貴,飲酒縱橫,輕欺余人,奪其飲食,饑困象生。由是因緣,受如此罪。此是華報,地獄苦果,方在後也。”

  複有一鬼白目連言:“我常有七枚熱鐵丸,直入我口,入複五藏焦爛,出還複入。何因緣故,受如此罪

  ”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沙彌,行果蔽子到師所,敬其師故,偏心多與實長七枚,是故受如此罪。此是華報,後受地獄果。”

  複有一鬼問日:“我受此身,肩上常有銅瓶,滿中淨銅,手捉一杓,取自灌頭,舉體焦爛,如是受苦,無數無量。有何因緣,罪咎如此

  ”目連答言:“汝前身時,出家爲道典僧飲食,以一酥瓶,私著余處。有客道人來者,不與之,去已出酥,行與舊僧。此酥是招提僧物,一切有分。此人藏隱,雖與不等。由是緣故,受此罪也。”

  這是說,恃己之權勢富貴,輕慢欺淩他人,恣意奪他人之食,自己縱欲無度,卻使他人陷于貧困之中。或者敬重師長而輕慢晚輩少年,厚舊友而薄新客。這些都是執著貧富貴賤之別、老少新舊之分,存有偏心,不能以平等心待人,與佛教衆生平等的道德倫理相悖,因而要招致地獄之苦。中國古代的墨子主張“兼以易別”,愛則兼愛,利則同利,反對基于差別觀念的愛有差等和利己主義、本位主義。這和佛家的平等待人思想有某種相似之處。不可否認,佛家和墨家的這種主張在現實社會中是不容易實現的,但不能因此而否認它的崇高境界,如果人們多一點這種境界,以平等之心對待他人,那麼人與人、家與家、種族與種族、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許多矛盾也許不會發生。

  五、尊重人格

  從衆生平等、慈悲爲懷的思想出發,《雜藏經》進一步表達了尊重人格的思想。經中說:

  複有一鬼白目連言:“大德,我常身上有糞遍塗漫,亦複瞰之。何因緣故,受如是罪

  ”目連語言:“汝前世時作婆羅門,惡邪不信罪福。有乞食道人,意不欲使更來,即取其缽,盛滿中糞,以飯著上,持與道人。道人得已,持還本處,以手食飯,糞汙其手。是故今日受如此罪,此惡行華報,後方受地獄苦果。”

  複有一鬼白目連言:“我常兩肩有眼,胸有口鼻,常無有頭。何因緣故爾

  ”目連答言:“汝前世時,恒作魁脍弟子,若殺罪人時,汝常有歡喜心,以繩著髻挽之。以是因緣故,受如此罪。此是惡行華報,地獄苦果方在後也。”

  人格是一個內涵複雜的概念,從倫理角度講,簡單地說人格就是一個人的尊嚴、生命的意義。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會的尊重,在心靈上、聲譽上、肉體上不受侵犯和侮辱。中國古人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亦是講的人格尊嚴。俗言道:“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即是說如果一個人失去了人格尊嚴,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意義。佛教的平等觀和慈悲觀,要求尊重他人的人格,不給他人的心靈、聲譽、肉體造成傷害。所以八戒中將“不惡口”(不漫罵他人,不惡語傷人)列爲一戒。惡語傷人尚不可,其他侮辱人格的行爲當然也在戒之列。不僅對于一般的人不可侮辱其人格,對被認爲是低賤的人也不可侮辱其人格,乃至對被判爲死罪的犯人也不可侮辱其人格。《雜藏經》說婆羅門以糞充飯持與乞食道人和魁脍弟子以繩著髻挽被殺罪人之頭,因此受到死後變成餓鬼和下地獄的報應,正是表達的這一思想。由此可見,佛教對于他人人格的尊重是徹底的,同時也表現了佛教崇高的人格和道德境界。

  《雜藏經》中的倫理思想還有不偷盜、不邪淫、樂于助人、追求精神境界、不圖物質享受等,這在其他佛典裹亦多有類似表述,茲不贅述。總之,《雜藏經》在似乎神秘的宗教說教中包含了豐富的道德倫理觀,是現今道德倫理建設的資源,尤其是其中的珍愛生命、誠信無欺、平等待人、尊重人格的思想,似乎正是現今社會的缺失,同時也是正在引起人們的重視而迫切需要發揚的。

  2003年7月24日

  (作者:呂有祥,武漠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略說法顯譯《雜藏經》中的倫理觀及其意義》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淺說佛舍利信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