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構,大抵上同于會色歸空觀,他說:
簡情顯解,標、征、釋、結等,二如前,四門但文勢相
翻,以成後文,空色無礙、泯絕無寄。當《般若心經》:
空即是色等文也,唯第叁句,非敵對相翻,義亦不異,一
一反上,以成中道,更無別義也。
其中,要注意第叁句,並非是對立的意義,其涵義也不相同,只是二址一破之間,揭顯中道之義而已。
2、次就義理分析而號幹—
第五門至第八門的論證,是相對于會色歸空觀的第一門至第四門。其中,是以“空”爲前提來證明其說。
第五門中講到:“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
斷空不即是色,故雲非色。真空必不異色,故雲空即色。要由真空即色,故令斷空不即是也。”此處是說明叁步推理的過程:
第一步,是說明“離色明空”及“斷滅空”並非是色法,因此“故雲非色”。
第二步,是說明“真空”必然有容色法,因此說“空即是色”。
第叁步,總結前說,既然“真空即色”,所以“斷空”就不是色法。
第六門中提及:“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
以空理非青黃,故雲不即色。然不異青黃,故言空即色。要由不異青黃,故不即青黃,故雲即色、不即色也。”此處是說明空性之理,並非青黃之相,所以是“不即色”。但是,青黃的體性又不異于空性,所以說是空即是色,就是因爲空性之理不異于青黃的體性,又因爲空性之理是異于青黃之色,所以才會說“即色、不即色也”。
第七門述及:“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
空是所依,非能依,故不即色。必與能依作所依,故即是色也。良由是所依,故不即色:是所依,故即是色,是故由不即色,故即色也。一此處是說明空性是“能依”的性質,而非“所依”的性質。若將空性說成所依,所以空不即色:若能依作成所依的解釋,那就是色法了,因爲“所依”即是色法。在此“必與能依作所依,故即是色也”,宗密特別注釋說明:
無色故能與色爲依。如鏡中之明,無影像故,方能與影像
作所依也,故不即是影。此不敵對反上文者,以空中無
色,有理有文,色中無空,文理俱絕,故但約能,所依持
而簡也。
簡單的說,空性是能依,因爲有無色的性質,所以可以讓色法依持,因此空性在此變成色法的“所依”。
第八門講到:“空即是色。何以故
凡是真空,必不異色。以是法無我理,非斷滅故,是故空即是色。如空色既爾,一切法皆然。”此處是說明“空即是色”的緣由,因爲真空必然會受色法,那是基于空性是無我的性質,也非斷滅的空,所以空即是色。
(叁)空色無礙觀
由于此觀是單門成立,所以直接分析其義理性質。宗密在此注釋爲:
雖有空色二字,本意唯歸于空,以色是虛名虛相,無纖毫
之體。故修此觀者,意在此故也。文中舉色爲首雲空現,
舉空爲首不言色現,還雲空不隱也,是故但名真空觀,不
言真空妄色觀。
此處已經“會色于空”,並且達到“明空于色”的目標,因此稱爲“真空觀”中空色無礙的境界,而不稱爲真空妄色觀。在此已爲第九門講到:“謂色舉體不異空,全是盡色之空故,則色盡而空現:空舉體不異色,全是盡空之色故,則空即色而空不隱也。是故菩薩看色無不見空,觀空莫非見色,無障無礙爲一昧法,思之可見。”此觀說明空與色之間的無礙關系,認爲一切色法的全體並不異于真空,此時色相盡滅而真空展現:反之,真空全體的展現亦不異于色法,所以空性在色法中顯露。如此空即是色,而空性亦不隱藏。因此,菩薩看到色法而知其空性,觀照空性亦看到色法。至此空色之間已無障礙,混融爲一味法了。
(四)泯絕無寄觀
由于此觀也是單門成立,所以直接分析其義理性質,此觀爲第十門,原文如下:
第四泯絕無寄觀,謂此所觀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
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一切法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
語亦不受,回絕無寄,非言所及,非解所到,是謂行境。
何以故
以生心動念即乖法體,失正念故。
宗密在注解“謂此所觀真空,不可言即色”處,認爲:“空若即色者,聖應同凡見妄色,凡應同聖見真空,又應無二谛。”意即:從會色歸空、明空即色到空色無礙,最後是泯絕無寄觀,要注意固然“空即是色”,但是此所觀真空,不能直接與色法等同,不僅如此也不能說色空性,一切法皆是不能有所立,凡有所立,都無實義。此中“不可亦不可”是不斷舍執的實踐觀法。不僅如此,更要百尺竿頭,達到“此語亦不受”的境界,宗密注說爲“受即是念”,誠然!然後才能“回絕無寄,非言所及,非解所到,是謂行境”的最高境界。宗密在“回絕無寄”下注爲“般若現前”,在“非言所及”下注爲叁目語道斷”,“在非解所到”下注爲“心行處滅故,不可智知故”。可見從“回絕無寄”以後是證悟解脫的境界,也是泯絕無寄的觀行其具體的實踐。宗密在注“是謂行境”條有下述的诠解:
有二境:一是行之境,今心與境冥,冥心遺智,方詣茲
境,明唯行能到,非解境故。二者如是冥合,即是真行,
行即是境。
最後,能將行之境與心境冥合,即是法界觀的實踐真行,但若生心動念,刹那即乖離法體,失去正念。
五、結論
華嚴法界觀的叁重觀門,是華嚴哲學的根本基礎。其中,又以真空觀的觀行實踐最爲緊要,方東美先生更認爲:華嚴真空觀解決了哲學史上存而未決的思想體系,賦予其極高的價值判位,主要的依據即是認爲:真空觀思想解決了哲學史上色、空對立的困境,調和理想及現實之間的矛盾。誠哉是言也!
在《華嚴法界觀門》的相關注釋中,沒有選擇澄觀的《華嚴法界玄鏡》而選擇了宗密的注釋,是一項違背常情而大膽的舉措。同時,既然探究真空觀思想,爲何卻不申論其哲學意義呢
我想筆者學力有限,目前從一家注解著手,從一門觀法深入,從正義辨析始究,希望來日推循舊業,汲益新知,得涵泳深刻時,能夠進一步比較各家的注解,通透叁重觀法的真義,探究其哲學思想的底蘊,賦予其現代的诠釋及啓發。
原載《內明》第264期
《從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論華嚴真空觀思想之正義(黃連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