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法界玄鏡》初探(弘安)

  

《華嚴法界玄鏡》初探

  

弘 安

  內容提要:本文僅依《華嚴法界玄鏡》來試圖說明事法界與叁觀的關系,對《華嚴法界觀門》的作者問題也寫了自己的一點看法。“觀”的一點想法的內容本打算刪掉,但還是決定保留下來,無論對錯,作爲參考,希望能引起大家對華嚴觀法的注意。接下來隨著《華嚴法界玄鏡》的內容,比較了真空與性空的同異,解釋了“自體”在華嚴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最後,嘗試說明了事事無礙法界與法界緣起。同時,本文又通過比較《華嚴一乘十玄門》、《妄盡還源觀》、《華嚴法界玄鏡》的核心思想,證明了智俨法師、法藏法師、澄觀法師在“法界緣起”思想上的一致性。錯誤之處,還請方家不吝指正。

  關鍵詞:理 真空 自體 事事無礙 法界緣起

  作者弘安法師,中國佛學院2007級研究生。

  

前 言

  《華嚴法界玄鏡》是華嚴四祖澄觀(738——839)大師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認爲是他的四法界思想完全成熟的標志。華嚴四祖將叁觀與四法界相對應,著重闡述的爲事事無礙法界。華嚴五祖宗密(780——841)大師依據《華嚴法界玄鏡》著成《注華嚴法界觀門》,既是對《華嚴法界玄鏡》一些內容的補充,又闡述了一些自己的新思想。澄觀大師自己作的序言今天讀起來仍讓人很感動,最後的感歎也使人深思。那麼,它究竟要闡明什麼呢,這是本文試圖要解決的問題。

  

一、叁觀所依體——事法界

  澄觀大師對“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略有叁重”一句,是從“所依之經”與“能依之觀”兩個方面進行解釋的。“所依之經”當然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能依之觀”爲“法界觀門,略有叁重”。在對經名的略釋中,有兩句話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這就是“大者,體大也;則深法界,諸佛衆生之心體也。曠包如空,湛寂常住,強稱爲大”和“普賢行願自體遍故”兩句。這兩句話與華嚴宗的“自體”思想有很大關系,下文將有詳細的說明,這裏不再多說。

  在對“能依之觀”的解釋之中,澄觀大師真正要說明的是“叁觀”所依的“體”爲“事法界”,當然,也提出了“四法界”的名稱。再者,我們還可以從他的解釋中看出華嚴宗的“觀(門)”的特點。在理解這兩個問題時,我們需要參照《注華嚴法界觀門》中關于這兩個問題的解釋。

  故依此教以成觀門。修法界觀門,略有叁重者,略標綱要。修之一字,總貫一題,止觀熏修,習學造詣也。言法界者,一經之玄宗,總以緣起法界,不思議爲宗故。然法界之要相唯有叁,然總具四種。一事法界,二理法界,叁理事無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今是後叁。其事法界,曆別難陳;一一事相,皆可成觀,故略不明,總爲叁觀所依體。其事略有十對:一、教義,二、理事,叁、境智,四、行位,五、因果,六、依正,七、體用,八、人法,九、逆順,十、感應。隨一一事,皆爲叁觀所依之正體。其製作人名,德行因緣,具如傳記。[1]

  這段引文中的“今是後叁”,指的是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從“其事法界”至“皆爲叁觀所依之正體”,澄觀大師講的是“事法界”爲叁觀所依的“體”,“事法界”當然也是其它叁法界的“體”。“一一事相,皆可成觀,故略不明,總爲叁觀所依體”,這句話中,“總爲叁觀所依體”指的是“一一事相”的集合(總)爲“事法界”,“事法界”是(修)叁觀所依的體,自然也是其它叁法界的體。不但事法界是叁觀所依的體,事法界之中的“一一事相”(個體)都可以作爲叁觀所依體,都可以是其它叁法界的體。這根本原因乃是依據華嚴二祖智俨(602——668)法師的“一即一切”的思想;也是爲什麼法藏(643——712)法師的《妄盡還源觀》開篇就要說“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睹纖毫而齊彰。”[2]《注華嚴法界觀門》中也說“非初法界外別有第二第叁。”[3]再者,我們絕不可以把“總爲叁觀所依體”理解爲“四法界是叁觀所依的體”。另外,爲什麼無“事法界觀”的真正原因,由上述可知非是“曆別難陳”。

   那麼,這裏的“體”指的是什麼呢?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我們說這把刀很鋒利,是因爲它是由鐵(體)做的,如果沒有鐵(體),刀又是什麼呢?鋒利依什麼說呢?如果無鐵(體),刀與鋒利只有空名,是憑空安立的。同理,無“事法界”,叁觀與其它叁法界豈不變爲龜毛兔角?當然,不要將這裏的“體”當作上面所說的“心體”、“自體”。

  

二、“觀”的一點想法

  澄觀大師說:“故依此教門,以成觀門”,“修之一字,總貫一題,止觀熏修,習學造詣也”。宗密法師在《注華嚴法界觀門》中對修、觀、門的解釋爲“修:止觀熏習造詣”[4],“觀:情盡見除,冥于叁界也”[5],“門:此八九紙文,約此成觀故”[6]。這裏關鍵是如何理解“觀”字,明白“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十一個字中“觀”字的含義,有助于我們了解華嚴宗觀法的特色。《漢語大字典》中“觀”的讀音有guān與 guàn兩種,詞性有名詞和動詞兩類。在此取名詞的詞性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取什麼含義呢?讀guàn時有“古代宮門外高臺上的望樓,亦稱爲阙”和“泛指高大的建築物”兩種意思。如果我們把此處的“觀”理解爲這兩種意思的引申義,指“神聖、高貴”,好像更好些。這樣,“觀”讀 guàn ,表明修的目標、結果及最終的境界、果位等等,同時也隱含了華嚴思想是超越其它宗派思想的。這自然與“止觀”中的“觀” 是有區別的。

  如此,“修”指的是“止觀”,“門”是“門徑、關鍵”之義,聯系“觀guàn”的含義,叁字就可以成爲有機的統一體。我們以“法界觀guàn下能依之觀guàn”一句爲例,“法界觀下”指的是“法界觀門,略有叁重”。“法界觀下能依之觀”是說“能依的觀guàn”是“法界觀guàn門(略有叁重)”,如果說“能依之觀”是“修法界觀guàn門”,那就不通了。也可以看出,“故依此教以成觀guàn門”中的“觀”,不是側重止觀的“觀”。華嚴四祖對“修”字的解釋,已把止觀之“觀guān”和觀門之“觀guàn”區分開來。華嚴五祖的解釋就更加透徹、明白了。“觀”的兩種不同含義還可以參考夷門山廣智大師本嵩述的《華嚴七字經題法界觀叁十門頌》中的解釋。明白觀的不同含義,對于我們了解華嚴觀法的特色大有好處,如關于華嚴觀法的《妄盡還源觀》、《叁聖圓融觀門》等著作的題目最後一字或二字,爲“觀”或“觀門”,而不在相應位置稱“止觀”;《華嚴五教止觀》則恰好相反,可以證明,它不是法藏大師的作品。當然這樣理解觀字,也只是一種想法,是否正確,是否爲牽強附會,仍然需要進一步深入的研究,上面的一點證據自然遠遠不夠。

  

叁、《華嚴法界觀門》的作者問題

  由《華嚴法界玄鏡》和《注華嚴法界觀門》可知,《華嚴法界觀門》的全稱應爲《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關于《華嚴法界觀門》的作者問題,傳統的觀點普遍認爲它的作者是華嚴初祖杜順(557——640)大師;近現代學者傾向于它是法藏法師所作,原因有二:一、《華嚴法界觀門》的全部內容只是法藏法師的《華嚴發菩提心章》內容的一部分,二、從華嚴學發展史的角度來考察,這些思想不可能出現在華嚴二祖之前[7]。對于後一種觀點,有人提出相反的意見,認爲《華嚴發菩提心章》中相應的內容是引自《華嚴法界觀門》,而法藏法師沒有說明[8]。也有人認爲是華嚴四祖從《華嚴發菩提心章》中摘出相關的部分,展示其爲神僧杜順所作的《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簡言之,問題出現在澄觀法師的身上,這裏僅依《華嚴法界玄鏡》的內容來說點自己的觀點,當然,同時也必然要參考《注華嚴法界觀門》的內容。

  《華嚴法界玄鏡》關于《華嚴法界觀門》的作者的說明是“終南山釋法順俗姓杜氏”,《注華嚴法界觀門》則是“京終南山釋杜順集”,二者均在“略有叁重”之後。《華嚴法界玄鏡》中的“觀曰”的內容與“釋曰”的內容,二者的分界線是十分清楚的,而“終南山釋法順俗姓杜氏”屬于“觀曰”的內容,細想起來讓人費解。“俗姓杜氏”四字應該屬于“釋曰”的內容啊!“京終南山釋杜順集”則不存在這種矛盾。再者,“交涉無礙門”中的“有本後二句入在頭”是“觀曰”的內容,相應的“釋曰”內容爲“言有本雲後二句入在頭者”,就二者的關系而言,“有本後二句入在頭”是華嚴四祖所加,還是澄觀大師所依的原文本來如此呢?顯而易見,原因是後者。《注華嚴法界觀門》中無“有本後二句入在頭者”一句,也無相關的解釋。

  《華嚴法界玄鏡》中多次提到“有本雲”(“有本雲”即爲“有的版本說”),也有“遍、現二字,諸本多無”一句,可見,澄觀大師見到的《華嚴法界觀門》的版本至少在叁種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他每提到“有本雲”與“有雲(有的人解釋說,有的文章說)”時,都是與所要表達的思想相關的,都不是簡單的文字校對。

  一般說來,《華嚴法界觀門》的正文應該這樣開始,“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略有叁重:真空觀第一,理事無礙觀第二,周遍含容觀第叁”。無論是“終南山釋法順俗姓杜氏”,還是“京終南山釋杜順集”,都放在“略有叁重”之後,“真空觀第一”之前,都讓人感到它的位置不對。如“華嚴發菩提心章”是題目,“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是說…

《《華嚴法界玄鏡》初探(弘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