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法界玄镜》初探
弘 安
内容提要:本文仅依《华严法界玄镜》来试图说明事法界与三观的关系,对《华严法界观门》的作者问题也写了自己的一点看法。“观”的一点想法的内容本打算删掉,但还是决定保留下来,无论对错,作为参考,希望能引起大家对华严观法的注意。接下来随着《华严法界玄镜》的内容,比较了真空与性空的同异,解释了“自体”在华严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最后,尝试说明了事事无碍法界与法界缘起。同时,本文又通过比较《华严一乘十玄门》、《妄尽还源观》、《华严法界玄镜》的核心思想,证明了智俨法师、法藏法师、澄观法师在“法界缘起”思想上的一致性。错误之处,还请方家不吝指正。
关键词:理 真空 自体 事事无碍 法界缘起
作者弘安法师,中国佛学院2007级研究生。
前 言
《华严法界玄镜》是华严四祖澄观(738——839)大师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认为是他的四法界思想完全成熟的标志。华严四祖将三观与四法界相对应,着重阐述的为事事无碍法界。华严五祖宗密(780——841)大师依据《华严法界玄镜》著成《注华严法界观门》,既是对《华严法界玄镜》一些内容的补充,又阐述了一些自己的新思想。澄观大师自己作的序言今天读起来仍让人很感动,最后的感叹也使人深思。那么,它究竟要阐明什么呢,这是本文试图要解决的问题。
一、三观所依体——事法界
澄观大师对“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略有三重”一句,是从“所依之经”与“能依之观”两个方面进行解释的。“所依之经”当然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能依之观”为“法界观门,略有三重”。在对经名的略释中,有两句话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就是“大者,体大也;则深法界,诸佛众生之心体也。旷包如空,湛寂常住,强称为大”和“普贤行愿自体遍故”两句。这两句话与华严宗的“自体”思想有很大关系,下文将有详细的说明,这里不再多说。
在对“能依之观”的解释之中,澄观大师真正要说明的是“三观”所依的“体”为“事法界”,当然,也提出了“四法界”的名称。再者,我们还可以从他的解释中看出华严宗的“观(门)”的特点。在理解这两个问题时,我们需要参照《注华严法界观门》中关于这两个问题的解释。
故依此教以成观门。修法界观门,略有三重者,略标纲要。修之一字,总贯一题,止观熏修,习学造诣也。言法界者,一经之玄宗,总以缘起法界,不思议为宗故。然法界之要相唯有三,然总具四种。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今是后三。其事法界,历别难陈;一一事相,皆可成观,故略不明,总为三观所依体。其事略有十对:一、教义,二、理事,三、境智,四、行位,五、因果,六、依正,七、体用,八、人法,九、逆顺,十、感应。随一一事,皆为三观所依之正体。其制作人名,德行因缘,具如传记。[1]
这段引文中的“今是后三”,指的是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从“其事法界”至“皆为三观所依之正体”,澄观大师讲的是“事法界”为三观所依的“体”,“事法界”当然也是其它三法界的“体”。“一一事相,皆可成观,故略不明,总为三观所依体”,这句话中,“总为三观所依体”指的是“一一事相”的集合(总)为“事法界”,“事法界”是(修)三观所依的体,自然也是其它三法界的体。不但事法界是三观所依的体,事法界之中的“一一事相”(个体)都可以作为三观所依体,都可以是其它三法界的体。这根本原因乃是依据华严二祖智俨(602——668)法师的“一即一切”的思想;也是为什么法藏(643——712)法师的《妄尽还源观》开篇就要说“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睹纤毫而齐彰。”[2]《注华严法界观门》中也说“非初法界外别有第二第三。”[3]再者,我们绝不可以把“总为三观所依体”理解为“四法界是三观所依的体”。另外,为什么无“事法界观”的真正原因,由上述可知非是“历别难陈”。
那么,这里的“体”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我们说这把刀很锋利,是因为它是由铁(体)做的,如果没有铁(体),刀又是什么呢?锋利依什么说呢?如果无铁(体),刀与锋利只有空名,是凭空安立的。同理,无“事法界”,三观与其它三法界岂不变为龟毛兔角?当然,不要将这里的“体”当作上面所说的“心体”、“自体”。
二、“观”的一点想法
澄观大师说:“故依此教门,以成观门”,“修之一字,总贯一题,止观熏修,习学造诣也”。宗密法师在《注华严法界观门》中对修、观、门的解释为“修:止观熏习造诣”[4],“观:情尽见除,冥于三界也”[5],“门:此八九纸文,约此成观故”[6]。这里关键是如何理解“观”字,明白“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十一个字中“观”字的含义,有助于我们了解华严宗观法的特色。《汉语大字典》中“观”的读音有guān与 guàn两种,词性有名词和动词两类。在此取名词的词性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取什么含义呢?读guàn时有“古代宫门外高台上的望楼,亦称为阙”和“泛指高大的建筑物”两种意思。如果我们把此处的“观”理解为这两种意思的引申义,指“神圣、高贵”,好像更好些。这样,“观”读 guàn ,表明修的目标、结果及最终的境界、果位等等,同时也隐含了华严思想是超越其它宗派思想的。这自然与“止观”中的“观” 是有区别的。
如此,“修”指的是“止观”,“门”是“门径、关键”之义,联系“观guàn”的含义,三字就可以成为有机的统一体。我们以“法界观guàn下能依之观guàn”一句为例,“法界观下”指的是“法界观门,略有三重”。“法界观下能依之观”是说“能依的观guàn”是“法界观guàn门(略有三重)”,如果说“能依之观”是“修法界观guàn门”,那就不通了。也可以看出,“故依此教以成观guàn门”中的“观”,不是侧重止观的“观”。华严四祖对“修”字的解释,已把止观之“观guān”和观门之“观guàn”区分开来。华严五祖的解释就更加透彻、明白了。“观”的两种不同含义还可以参考夷门山广智大师本嵩述的《华严七字经题法界观三十门颂》中的解释。明白观的不同含义,对于我们了解华严观法的特色大有好处,如关于华严观法的《妄尽还源观》、《三圣圆融观门》等著作的题目最后一字或二字,为“观”或“观门”,而不在相应位置称“止观”;《华严五教止观》则恰好相反,可以证明,它不是法藏大师的作品。当然这样理解观字,也只是一种想法,是否正确,是否为牵强附会,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上面的一点证据自然远远不够。
三、《华严法界观门》的作者问题
由《华严法界玄镜》和《注华严法界观门》可知,《华严法界观门》的全称应为《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关于《华严法界观门》的作者问题,传统的观点普遍认为它的作者是华严初祖杜顺(557——640)大师;近现代学者倾向于它是法藏法师所作,原因有二:一、《华严法界观门》的全部内容只是法藏法师的《华严发菩提心章》内容的一部分,二、从华严学发展史的角度来考察,这些思想不可能出现在华严二祖之前[7]。对于后一种观点,有人提出相反的意见,认为《华严发菩提心章》中相应的内容是引自《华严法界观门》,而法藏法师没有说明[8]。也有人认为是华严四祖从《华严发菩提心章》中摘出相关的部分,展示其为神僧杜顺所作的《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简言之,问题出现在澄观法师的身上,这里仅依《华严法界玄镜》的内容来说点自己的观点,当然,同时也必然要参考《注华严法界观门》的内容。
《华严法界玄镜》关于《华严法界观门》的作者的说明是“终南山释法顺俗姓杜氏”,《注华严法界观门》则是“京终南山释杜顺集”,二者均在“略有三重”之后。《华严法界玄镜》中的“观曰”的内容与“释曰”的内容,二者的分界线是十分清楚的,而“终南山释法顺俗姓杜氏”属于“观曰”的内容,细想起来让人费解。“俗姓杜氏”四字应该属于“释曰”的内容啊!“京终南山释杜顺集”则不存在这种矛盾。再者,“交涉无碍门”中的“有本后二句入在头”是“观曰”的内容,相应的“释曰”内容为“言有本云后二句入在头者”,就二者的关系而言,“有本后二句入在头”是华严四祖所加,还是澄观大师所依的原文本来如此呢?显而易见,原因是后者。《注华严法界观门》中无“有本后二句入在头者”一句,也无相关的解释。
《华严法界玄镜》中多次提到“有本云”(“有本云”即为“有的版本说”),也有“遍、现二字,诸本多无”一句,可见,澄观大师见到的《华严法界观门》的版本至少在三种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他每提到“有本云”与“有云(有的人解释说,有的文章说)”时,都是与所要表达的思想相关的,都不是简单的文字校对。
一般说来,《华严法界观门》的正文应该这样开始,“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略有三重:真空观第一,理事无碍观第二,周遍含容观第三”。无论是“终南山释法顺俗姓杜氏”,还是“京终南山释杜顺集”,都放在“略有三重”之后,“真空观第一”之前,都让人感到它的位置不对。如“华严发菩提心章”是题目,“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是说…
《《华严法界玄镜》初探(弘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