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著作的作者,“发心第一,简教第二,显过第三,表德第四。初中问曰:云何名为发菩提心?”已属于正式内容了。如果将“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放在“表德第四”之后,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它的位置不对。不同的是“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十一个字应该即是《华严法界观门》题目的全称,也是正式内容的第一句话。如此明显的问题,华严四祖与五祖应该会注意到的。
另外,澄观法师在《华严法界玄镜》自序中说,“精诚之者,时一发扬。数子肯求, 叩余一阐,咸言注想。访友寻源,或学或传,遍寻众释,积岁疑滞,今方焕焉。”[9]译成白话文是:虔诚、精进的信徒,在不同的时间,(分别对《华严法界观门》)都有阐发、弘扬。数人诚恳请求我撰文阐述,都说要对它注释,进而禅修观想。(回想起)我访友寻求根源,或者学习,或者传授,遍寻众人的释本,多年都有不通的地方,今天终于完全体悟了。所有这些证明,在澄观大师的时代,《华严法界观门》已有多种不同的版本流传,已有不少对《华严法界观门》的注释,他在著《华严法界玄镜》时是忠于他所用的《华严法界观门》的原文的,乃至不影响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时,原文有明显的文字错误都予以保留。“终南山释法顺俗姓杜氏”十字在《华严法界观门》与《华严法界玄镜》中的位置,“俗姓杜氏”四字,是否是后来流传造成的呢?可能性不大。《注华严法界观门》说:“故但云集,此则集义,非集文也”。可见华严祖师真正注重的是华严义理,而非语言文字本身。《注华严法界观门》对《华严法界玄镜》有的地方是有补充说明的,如对“观门”的观,“略有三重”的重,集等的解释等等,都可以证明宗密法师并非没有注意到“俗姓杜氏”无问题,也可以推断“俗姓杜氏”既非华严四祖所释,也非后世流传所误,乃是他所用原文中的文字,而澄观大师没有说明,保持了它的原貌,同时,说明澄观法师的时代,《华严法界观门》公认为是神僧杜顺的著作,而语言文字本身有点儿问题是没有关系的。那么,澄观法师是否见到不同版本的《华严发菩提心章》呢,这就不清楚了,问题也就多了一个环节,更加复杂了。
四、“真空观”中的“性空”思想
《华严法界玄镜》对“真空”的定义是“言真空者,非断灭空,非离色空,即有明空,亦无空相,故明真空,如文具之。”[10]其中,“即有明空”是关键的一句。那么,“真空”指的是什么呢?由真空观的内容可知,真空即为“性空”。也可以说,“真空观”中阐述的是因缘所生的缘起诸法的“性空”之理,但这与三论宗的“缘起性空”思想还是有区别的。二者的分歧是如何来认识“心体”、“自体”、“如来藏”、“真如”。只要抓住“真空观”所要表达的是缘起诸法的“缘起性空”之理,对于其的繁琐、晦涩的内容就容易理解、掌握了。
《华严法界玄镜》是通过论述“色”与“空”的关系,来阐明华严的“真空”思想,即“理法界”的特点。文中对“理法界”的说明是:“理法名界,界即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这就是说,千差万别、林林种种的“事(缘起的生灭法)”,都不是孤立自有的,都是由众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其必然皆无自性,其“无自性”之理都是相同的,故称“同一性故”,也就是“性空”。严格的讲,只在“缘起的生灭法”范围内说“缘起性空”,是有别于中国传统的三论宗所指的“缘起性空”的,原因是如何理解“真如”等的本性问题,所以说,“真空”与“理法界”不能完全等同于“缘起性空”,但在“缘起的生灭法”范围之内,二者无矛盾。
澄观大师对“会色归空观”的最后解释说:
上之四门,但明色空。色即法相之首,五蕴之处,故诸经论凡说一义,皆先约色。故大般若等,从色以上,种智已还,八十余科,皆将色例;今此亦尔例一切法。若略收法,不出上之十对;所依体事,无不即空。皆须以法拣情,显即事归理。[11]
由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一切法”指“事法界”,其为“会色归空观”的“体”,其的代表为“色”。下面的“空即是色,则例此空是一切法,况不是十对所依耶”,也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空与色的文字不同,但“性空”即为“缘起”,因此二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是一样的。
对于各种对“真空”的不正确的理解,《华严法界玄镜》中说:
谓宝性论明地前菩萨有三种空乱意。以不了知真如来藏,生死涅般,二际平等,执三种空。一、谓断灭故空,初句拣之;二、取色外空,第三句拣之;三者、谓空为有,第二句拣之。既拣三种不正之空,故第四句说真空也。[12]
可见,“会色归空观”主要拣的是“断灭空”,“色外空”及“谓空为有”。如果细分又有“离色明空”、“对色明空”、“灭色明空”等,但都不超过三种空的范围。由于“明空即色观”与“会色归空观”的关系是“义则大同,取文小异”,所以说“真空观”主要破此三种空,显“真空”之理。对于三种空,澄观大师皆有说明,也容易理解,这里不再重复了。
需要一提的是,法藏大师在《妄尽还源观》中说:
宝性论云,道前菩萨,于此真空妙有,犹有三疑。一者、疑空灭色,取断灭空;二者、疑空异色,取色外空;三者、疑空是物,取空为有。[13]
其实,《妄尽还源观》与《华严法界玄镜》有惊人的相似,如都是二位法师的晚年之作,最后阐述的都是华严宗所特有的、自体的、事事无碍的无尽法界缘起思想,乃至于关键的证据都是一致的,这不是巧合。
下面选取“真空观”中有代表性,而读起来让人感到晦涩的一段,对其加以标点,并试着将其译为白话文,并对其的思想进行说明。
观曰:二、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以空理非青黄,故云“空不即色”。然非青黄之真空,必不异青黄故,是故言空即色。要由不异青黄,故不即青黄。故言“空即色”、“不即色”也。
释曰:此亦有三。初标。释中先拣即离,明真空非即色相;“云空不即色”,正拣太即,对前“会色归空”中“色相非真空”后;然非青黄之理,必不异青黄者,明“不即色”之“空”亦非全在“色”外,对前“亦非离相有性”。二拣乱意者,拣“谓空为有”。既空理非青黄,岂是有耶?对前“真空不是相有”。三、“要由”下结。举不异之正,结前太即之情。[14]
《华严法界观门》说:空不即色,因为“性空”即是“缘起”。为什么?因为“性空”之理,不是“青黄”等颜色的假相,因此说“空不即色”。然而,不是青黄假相的“真空(性空)”,一定与“青黄假相”而显的“缘起”之理是“不异”的,所以说“空即色”。总之,由于不异青黄的“缘起”之理,所以不是青黄的假相。所以说“空即色”、“不即色”。
《华严法界玄镜》解释说:这里也有三部分。第一,标“门”名。释中首先纠正将“色”与“空”截然分开,证明真空不是色的假相本身;“云空不即色”恰好纠正了将真空作为假相本身的错误认识,对应前面“会色归空观”中“色相非真空(以青黄之相,非是真空之理)”后面的内容;然而非青黄假相的“性空”之理,一定不异于青黄为“缘起”之理,说明了“不是色相”的“性空”,也不是完全独立于“缘起法”之外,对应于前面的“亦非离相有性(然青黄无体,莫不皆空)”。其次,纠正误解“性空”是“实有”。既然“性空”之理不是青黄的假相本身,哪里还是实有(其体)呢?对应于前面的“真空不是相有(良以青黄无体之空,非即青黄)”。第三,“要由”以下是总结,列出“性空”不异“缘起”的正确道理,得出的结论是前面的“太即”(等)的认识是错误的。
可见,我们要理解文中的内容,首先要弄清“空”、“色”、“青黄”等具体指的是什么,再以“缘起性空”理论为基础,就明白文中要表达的思想了。三论宗的“缘起性空”理论是不许“如来藏”、“真如”有实体的,认为如来藏思想是权非实,[15]而华严思想并不这样认为,《华严法界玄镜》也不例外,从中非常容易看出其侧重如来藏思想的倾向,这就是“真空”与“性空”不只是文字不同,思想内涵也是有别的。
五、“理事无碍观”中的“自体”思想
“真空观”要阐述的是无尽差别的事法(有)同一性之“理”,而“理事无碍观”证明的是“理”与“事”为什么是“无碍”的关系。很明显,此观说的是理事无碍法界。“无碍法界”是什么?“无碍法界具性、分义,不坏事、理而无碍”,就是说,“无碍法界”定要同时具有“性(共性,即唯一的规律)”、“分(无穷无尽的不同假相、幻相)二重含义。
为什么接着要阐述“理事无碍观”呢?《华严法界玄镜》解释说:
本就前色空观中,亦即理事不得此名者,有四义故:一、虽有色事为成空理,色空无碍为真空故;二、理但名空,未显真如之妙有故;三、泯绝无寄,亡事、理故;四、不广现无碍之相,无为而为、无相而相,诸事与理,炳现无碍,双融相故。为上四义,故不得名,至此独受。[16]
通读下面的内容可知,虽然有上面四方面原因,但澄观大师更侧重第二条原因。也可以说,“理事无碍观”要说的是“理事无碍法界”,而“理事无碍法界”中同时也表达了华严的“自体”思想。“自体”指的是什么呢?因为很复杂,这里先不解释,随着《华严法界玄镜》的内容来看一看澄观法师侧重“如来藏”思想的证明。
“顺即三四,依理成事,理顺事也;事能显理;事顺理也。故此二句,总摄十门,方为理事无碍之义,成第二观。然事理无碍,方是所观;观之于心,即名能观”,可见,第三“依理成事门”与第四“事能显理门”最为重要。(…
《《华严法界玄镜》初探(弘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