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著作的作者,“發心第一,簡教第二,顯過第叁,表德第四。初中問曰:雲何名爲發菩提心?”已屬于正式內容了。如果將“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放在“表德第四”之後,我們一眼就可以看出它的位置不對。不同的是“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十一個字應該即是《華嚴法界觀門》題目的全稱,也是正式內容的第一句話。如此明顯的問題,華嚴四祖與五祖應該會注意到的。
另外,澄觀法師在《華嚴法界玄鏡》自序中說,“精誠之者,時一發揚。數子肯求, 叩余一闡,鹹言注想。訪友尋源,或學或傳,遍尋衆釋,積歲疑滯,今方煥焉。”[9]譯成白話文是:虔誠、精進的信徒,在不同的時間,(分別對《華嚴法界觀門》)都有闡發、弘揚。數人誠懇請求我撰文闡述,都說要對它注釋,進而禅修觀想。(回想起)我訪友尋求根源,或者學習,或者傳授,遍尋衆人的釋本,多年都有不通的地方,今天終于完全體悟了。所有這些證明,在澄觀大師的時代,《華嚴法界觀門》已有多種不同的版本流傳,已有不少對《華嚴法界觀門》的注釋,他在著《華嚴法界玄鏡》時是忠于他所用的《華嚴法界觀門》的原文的,乃至不影響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時,原文有明顯的文字錯誤都予以保留。“終南山釋法順俗姓杜氏”十字在《華嚴法界觀門》與《華嚴法界玄鏡》中的位置,“俗姓杜氏”四字,是否是後來流傳造成的呢?可能性不大。《注華嚴法界觀門》說:“故但雲集,此則集義,非集文也”。可見華嚴祖師真正注重的是華嚴義理,而非語言文字本身。《注華嚴法界觀門》對《華嚴法界玄鏡》有的地方是有補充說明的,如對“觀門”的觀,“略有叁重”的重,集等的解釋等等,都可以證明宗密法師並非沒有注意到“俗姓杜氏”無問題,也可以推斷“俗姓杜氏”既非華嚴四祖所釋,也非後世流傳所誤,乃是他所用原文中的文字,而澄觀大師沒有說明,保持了它的原貌,同時,說明澄觀法師的時代,《華嚴法界觀門》公認爲是神僧杜順的著作,而語言文字本身有點兒問題是沒有關系的。那麼,澄觀法師是否見到不同版本的《華嚴發菩提心章》呢,這就不清楚了,問題也就多了一個環節,更加複雜了。
四、“真空觀”中的“性空”思想
《華嚴法界玄鏡》對“真空”的定義是“言真空者,非斷滅空,非離色空,即有明空,亦無空相,故明真空,如文具之。”[10]其中,“即有明空”是關鍵的一句。那麼,“真空”指的是什麼呢?由真空觀的內容可知,真空即爲“性空”。也可以說,“真空觀”中闡述的是因緣所生的緣起諸法的“性空”之理,但這與叁論宗的“緣起性空”思想還是有區別的。二者的分歧是如何來認識“心體”、“自體”、“如來藏”、“真如”。只要抓住“真空觀”所要表達的是緣起諸法的“緣起性空”之理,對于其的繁瑣、晦澀的內容就容易理解、掌握了。
《華嚴法界玄鏡》是通過論述“色”與“空”的關系,來闡明華嚴的“真空”思想,即“理法界”的特點。文中對“理法界”的說明是:“理法名界,界即性義,無盡事法,同一性故。”這就是說,千差萬別、林林種種的“事(緣起的生滅法)”,都不是孤立自有的,都是由衆因緣和合而産生的,其必然皆無自性,其“無自性”之理都是相同的,故稱“同一性故”,也就是“性空”。嚴格的講,只在“緣起的生滅法”範圍內說“緣起性空”,是有別于中國傳統的叁論宗所指的“緣起性空”的,原因是如何理解“真如”等的本性問題,所以說,“真空”與“理法界”不能完全等同于“緣起性空”,但在“緣起的生滅法”範圍之內,二者無矛盾。
澄觀大師對“會色歸空觀”的最後解釋說:
上之四門,但明色空。色即法相之首,五蘊之處,故諸經論凡說一義,皆先約色。故大般若等,從色以上,種智已還,八十余科,皆將色例;今此亦爾例一切法。若略收法,不出上之十對;所依體事,無不即空。皆須以法揀情,顯即事歸理。[11]
由這段文字可以看出,“一切法”指“事法界”,其爲“會色歸空觀”的“體”,其的代表爲“色”。下面的“空即是色,則例此空是一切法,況不是十對所依耶”,也是同樣的道理,只不過空與色的文字不同,但“性空”即爲“緣起”,因此二者所要表達的觀點是一樣的。
對于各種對“真空”的不正確的理解,《華嚴法界玄鏡》中說:
謂寶性論明地前菩薩有叁種空亂意。以不了知真如來藏,生死涅般,二際平等,執叁種空。一、謂斷滅故空,初句揀之;二、取色外空,第叁句揀之;叁者、謂空爲有,第二句揀之。既揀叁種不正之空,故第四句說真空也。[12]
可見,“會色歸空觀”主要揀的是“斷滅空”,“色外空”及“謂空爲有”。如果細分又有“離色明空”、“對色明空”、“滅色明空”等,但都不超過叁種空的範圍。由于“明空即色觀”與“會色歸空觀”的關系是“義則大同,取文小異”,所以說“真空觀”主要破此叁種空,顯“真空”之理。對于叁種空,澄觀大師皆有說明,也容易理解,這裏不再重複了。
需要一提的是,法藏大師在《妄盡還源觀》中說:
寶性論雲,道前菩薩,于此真空妙有,猶有叁疑。一者、疑空滅色,取斷滅空;二者、疑空異色,取色外空;叁者、疑空是物,取空爲有。[13]
其實,《妄盡還源觀》與《華嚴法界玄鏡》有驚人的相似,如都是二位法師的晚年之作,最後闡述的都是華嚴宗所特有的、自體的、事事無礙的無盡法界緣起思想,乃至于關鍵的證據都是一致的,這不是巧合。
下面選取“真空觀”中有代表性,而讀起來讓人感到晦澀的一段,對其加以標點,並試著將其譯爲白話文,並對其的思想進行說明。
觀曰:二、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以空理非青黃,故雲“空不即色”。然非青黃之真空,必不異青黃故,是故言空即色。要由不異青黃,故不即青黃。故言“空即色”、“不即色”也。
釋曰:此亦有叁。初標。釋中先揀即離,明真空非即色相;“雲空不即色”,正揀太即,對前“會色歸空”中“色相非真空”後;然非青黃之理,必不異青黃者,明“不即色”之“空”亦非全在“色”外,對前“亦非離相有性”。二揀亂意者,揀“謂空爲有”。既空理非青黃,豈是有耶?對前“真空不是相有”。叁、“要由”下結。舉不異之正,結前太即之情。[14]
《華嚴法界觀門》說:空不即色,因爲“性空”即是“緣起”。爲什麼?因爲“性空”之理,不是“青黃”等顔色的假相,因此說“空不即色”。然而,不是青黃假相的“真空(性空)”,一定與“青黃假相”而顯的“緣起”之理是“不異”的,所以說“空即色”。總之,由于不異青黃的“緣起”之理,所以不是青黃的假相。所以說“空即色”、“不即色”。
《華嚴法界玄鏡》解釋說:這裏也有叁部分。第一,標“門”名。釋中首先糾正將“色”與“空”截然分開,證明真空不是色的假相本身;“雲空不即色”恰好糾正了將真空作爲假相本身的錯誤認識,對應前面“會色歸空觀”中“色相非真空(以青黃之相,非是真空之理)”後面的內容;然而非青黃假相的“性空”之理,一定不異于青黃爲“緣起”之理,說明了“不是色相”的“性空”,也不是完全獨立于“緣起法”之外,對應于前面的“亦非離相有性(然青黃無體,莫不皆空)”。其次,糾正誤解“性空”是“實有”。既然“性空”之理不是青黃的假相本身,哪裏還是實有(其體)呢?對應于前面的“真空不是相有(良以青黃無體之空,非即青黃)”。第叁,“要由”以下是總結,列出“性空”不異“緣起”的正確道理,得出的結論是前面的“太即”(等)的認識是錯誤的。
可見,我們要理解文中的內容,首先要弄清“空”、“色”、“青黃”等具體指的是什麼,再以“緣起性空”理論爲基礎,就明白文中要表達的思想了。叁論宗的“緣起性空”理論是不許“如來藏”、“真如”有實體的,認爲如來藏思想是權非實,[15]而華嚴思想並不這樣認爲,《華嚴法界玄鏡》也不例外,從中非常容易看出其側重如來藏思想的傾向,這就是“真空”與“性空”不只是文字不同,思想內涵也是有別的。
五、“理事無礙觀”中的“自體”思想
“真空觀”要闡述的是無盡差別的事法(有)同一性之“理”,而“理事無礙觀”證明的是“理”與“事”爲什麼是“無礙”的關系。很明顯,此觀說的是理事無礙法界。“無礙法界”是什麼?“無礙法界具性、分義,不壞事、理而無礙”,就是說,“無礙法界”定要同時具有“性(共性,即唯一的規律)”、“分(無窮無盡的不同假相、幻相)二重含義。
爲什麼接著要闡述“理事無礙觀”呢?《華嚴法界玄鏡》解釋說:
本就前色空觀中,亦即理事不得此名者,有四義故:一、雖有色事爲成空理,色空無礙爲真空故;二、理但名空,未顯真如之妙有故;叁、泯絕無寄,亡事、理故;四、不廣現無礙之相,無爲而爲、無相而相,諸事與理,炳現無礙,雙融相故。爲上四義,故不得名,至此獨受。[16]
通讀下面的內容可知,雖然有上面四方面原因,但澄觀大師更側重第二條原因。也可以說,“理事無礙觀”要說的是“理事無礙法界”,而“理事無礙法界”中同時也表達了華嚴的“自體”思想。“自體”指的是什麼呢?因爲很複雜,這裏先不解釋,隨著《華嚴法界玄鏡》的內容來看一看澄觀法師側重“如來藏”思想的證明。
“順即叁四,依理成事,理順事也;事能顯理;事順理也。故此二句,總攝十門,方爲理事無礙之義,成第二觀。然事理無礙,方是所觀;觀之于心,即名能觀”,可見,第叁“依理成事門”與第四“事能顯理門”最爲重要。(…
《《華嚴法界玄鏡》初探(弘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