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宗密《注华严法界观门》论华严真空观思想之正义(黄连忠)▪P2

  ..续本文上一页想桥梁的重要角色。因此,宗密在中国学术思想上,有肯定的历史地位及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二,宗密是华严思想成熟的集大成者——

  所谓“后出转精”,华严五祖说的确立及思想递变过程,到了宗密时已然成熟,诚如李世杰先生所言:

  杜顺的存在,可比为华严宗的一株大树的“根干”,智俨

  是这一株树的“枝叶”,而法藏是这株树的灿烂满开的

  、“花朵”,澄观和宗密是这株树的“结实”。华严宗虽由

  法藏而告大成,但在中国佛教史上,对于后唐、宋、元、

  明直接给予华严思想的影响力的人,还是澄观及宗密,所

  以说:澄观和宗密是华严宗的“结实”(尤其是在实践方

  面),宗密乃由华严而欲统一整个佛教并欲包摄儒、道二

  教在内,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种大成就。

  第三,宗密的《注华严法界观门》系承受澄观的精华,注释内容简备而切当——

  宗密的注释与澄观的《华严法界玄镜》,两者之间的比较,在缣田茂雄的《中国华严思想史O研究》及木村清孝的《初期中国华严思想O研究》中都有深入的比较,再从注释本身来看,宗密自注“法界”条时,明确的引证澄观的四法界说:

  (法界)清凉新经疏云:“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

  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法界:一、事法界,界是

  分义,一一差别,有分齐故;二,理法界,界是性义,无

  尽事法,同一性故:三、理事无碍法界,具性分义,性分

  无碍故:四、事事无碍法界,一切分齐事法,二如性融

  通,重重无尽故。”

  至于宗密注释的内容,较诸于澄观,显然是简备而切当,诚如裴休的《注华严法界观门》序中说:

  间曰:“观文有数家之疏,尚未能显其法,今略注于文

  下,使学者何以开心目哉

  ”答曰:“吾闻诸圭山云:观

  者见法之智眼,门者通智眼,令见法之门。初心者悟性之

  智虽明,不得其门则不能见法,此文即入法界矣。……故

  直于本文关要之下,随本义注之,至其门已,则使其自入

  之世。故其注简而备,不备则不能引学者至其门,不简则

  不能使学者专妙观。”

  纵使如此,虽然方东美先生说澄观与宗密的注解,注得“很迂一,不能够让人一目了然。但是,若我们深入分析宗密的注释,就会发现其注解简备而精确,关于此点,下文将以真空观思想为主分析之。

  此外,为什么本文要取出《法界观门》中的“真空观”来独立论究呢

  其主要的意义有下列三点:

  第一,真空观是理法界,是般若的世界观,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泯绝无寄,内容完整故可以独立论究——

  关于此点,在宗密《注华严法界观门》中“真空”条的注解是:

  (真空)理法界也。原其实体,但是本心,今以简非虚妄

  念虑,故云真;简非形碍色相,故云空也。

  宗密自注说三重观法,唯是一道。同时,从会色归空到泯绝无寄,首尾相承,内容一贯。

  第二,华严法界真空观解决了哲学史上存而未决的思想体系,故可独立论究——

  方东美先生认为:真空观里的“会色归空”及“明空即色”两观,解决了哲学史上“色空对立”的问题。因此,可以从《法界观门》中单独提出来讨论。

  第三,华严真空观可以调和理想与现实的对立——

  方东美先生认为:真空观思想可以利用上下回向,来调和理想与物质世界的对立。针对此特殊的意义,实在有必要独立探究其思想的精义。四、论华严真空观思想之正义

  真空观门是依理法界而立,观宇宙一切事物的本性即空,所谓真空即是理。具体说:“真空”既不断灭空(虚无的空),也不是离色空,而是空与有的统一,是无空相。所谓“真空观”,就是要观宇宙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真空的,把色归于空,达到色空无碍的境界,以减除一切烦恼的束缚。真空观立有四句十门,表列如下:

  其次,所谓“正义”,是指注释经文时,论归一定,无复歧义的,称正义,也有正确无讹的意义,如《后汉书·桓谭传》中“屏群小之曲说,述五经之正义。”下文就从宗密《注华严法界观门》来论华严真空观思想之正义,以“论证结构”与“义理分析”进路分析之。㈠会色归空观

  1、首先就论证结构而言——

  在论证结构方面,宗密使用了“标”、“征”、“释”、“结”等四个基本推理型式,以“前三简情,后一显理”总括大纲。其中,“简”为分别之意,目的在分判义理之不同。在前面三门的简情分别中,其论证的型式结构如下:

  (1)简别“断空”——结释是“是真非断故”。

  (2)简别“实色”——结释是“无体之空非青黄故”。

  (3)“双简”——说明“会色归空,空中必无色的道理”。

  这三段论证,前者说明“色不即是断空”,中者说明“青黄之色,非是真空之理”,后者说明“会色归空”以简别前面两者“断空”及“实色”,最后才导出“色即是空”的结论,宗密在注释中说明其论证型式的原文是:

  (就初门中为四二刚三简情,后一显理。前三中一简断

  空,文中结释云:是真非断故:二简实色,文中结释云:

  无体之空,非青黄故二目实色者,约妄情计为确然实有自

  体,故不以形显二色,分假实也,约情计于形显俱为实

  故,然此文中以显色例形色也:三双简,文中直云会色归

  空,空中必无色,故据义则句句皆简情计断空实色,据文

  则初二句影略互彰。第三方双简也,宝性论亦简空乱意菩

  萨计三种空,恐烦观智,不必和会,和会亦不全同也。

  2、次就义理分析而言——

  宗密在注释中对杜顺原文:“色不即是断空,故不是空也一,说明所谓的“断空”,也有两种——离色明空及断灭空:

  断空者,虚豁断灭,非真实心,无知无用,不能现于万

  法。此有二种:谓离色明空及断灭空。离色空者,空在色

  外,如墙处不空,墙外是空:断灭空者,灭色明空,如穿

  井除土出空,要须减色也,今简异此,故云不是断空也。

  故《中论》云:先有而后无,是则为断灭。然外道小乘皆

  有断灭。外道断灭归于太虚,二乘断灭归于涅槃。故《肇

  论》云:大患莫若于有身,故灭身以归无:劳动莫若于有

  智,故绝智以沦虚。又云:形为桎梏,智为杂毒。《楞

  伽》云:若心体灭,不异外道断灭戏论。

  宗密说明“断空”是不真实的心,不能起现万法,断空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色空对立的“离色明空”,也就是说“空中无色一,“色中无空一的绝对对立:另一种是先有后无的“断灭空一。宗密进一步推证外道及小乘佛教义理都有断灭空,说外道的断灭是归于虚无的太虚,声闻缘觉二乘的断灭是归于涅槃。前者以“灭身”为手段归于虚无,后者以“绝智”为途径而沦于空虚。说明“形”及“智”是桎梏与杂毒,此皆为戏论。

  接着,宗密论证“以色举体是真空也,故云以即空故”的道理:

  以色等本是真如一心,与生灭和合,名阿梨耶识等,而为

  能变,变起根身器界,即是此中所名色等诸法。故今推

  之,都无其体,归于真心之空,不合归于断灭之空,以本

  非断空之所变故。

  宗密是在说明色与空并不是对立的,而是色法本是真如一心,所以应该归于真心之空。然后,“良由即是真空,故非断空也”的道理自然成立。

  在第二门:“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何以故

  以青黄之相,非是真空之理,故云不即空”的注释里,宗密的解说说:

  以闻经说色空,不知色性空,便执色相以为真空。故须简

  也,此简凡夫及初心菩萨,不简小乘,小乘不计色为即空

  故。

  宗密说明“色不即空,以即空故”的“色”,是色性本空,而非色相是真空。此点对凡夫及初心菩萨是适切的,但不适用于小乘。接着,宗密对“然青黄无体,莫不皆空,故云即空”的注解中说:

  虽云青黄,即兼长短等,必依质碍有青黄等故。空有三义

  以破于色:一、无边际义,谓空若有边,则有色法在空界

  外,空既无有际畔,则占尽十分边量,无有其外,更于何

  处而有色法等耶

  二、无坏义,……。三、无杂义,……

  以空与色有二相违,不应全体同逼当处。何者二违

  一、

  空是无物,色是有物:二、空是虚通,色是质碍,不可方

  尺分中,言全是无物。复言全是有物,又不可言全是虚

  通,复言全是质碍,岂有此理耶

  故上云青黄之相,非是

  真空之理,此云青黄莫不皆空也,是知虚空既无边、无

  坏、无杂,则空中必定无有色,故云即空也。

  前面说到,“青黄之相”是“色相”,所以不是“真空”,但是“青黄之体”是“即空”的。原因是“空”有三种性质涵义,第一种是“无边际义”,所以逼一切法存在:第二种是“无坏义”,说明其永恒性:第三种是“无杂义”,说明空有下变不杂的特性。然后,反证青黄的本体,必然符合空义的性质,所以说是“即空”。接着杜顺原文说:“良以青黄无体之空,非即青黄,故云不即空也。”是说明青黄的“无体之空”,并不等于一青黄”本身,所以说是“不即空”。

  第三门提到杜顺的原文是:“以空中无色,故不即空:会色无体故,即是空。良由会色归空,空中必无色。”是说明虚空中无色相,所以不即是空:但是合色的色性无体,所以即是空。因此,合色归于空,空中必然无色相。至此引出“是故由色空,故色非空也”的总结。

  第四门的原文是:“色即是空,何以故

  凡是色法,必不异真空,以诸色法,必无性故!是故色即是空,如色空既尔,一切法亦然,思之!”宗密的注释为:

  色是法相之首,五蕴之初,故诸经凡欲说空义,皆约色

  说。

  杜顺的看法是说明凡是色法,必然无自性,所以不异真空,因此“色即是空”,推之一切法也是如此的。宗密也说色法是法相之首,一般经论欲推论“空”义,都是以色法来说明。㈡明空即色观

  1、首先就论证结构而言——

  宗密在此的论证结…

《从宗密《注华严法界观门》论华严真空观思想之正义(黄连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