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宗密《注华严法界观门》论华严真空观思想之正义
黄连忠
一、前言
“一心法界”是华严经的中心思想,同时也是华严宗哲学的原理所在,同时因此建立华严学的庞大体系,当然也是杜顺华严思想的根本立场。杜顺的法界观是颇负盛名的,其《法界观门》,典籍虽简,但其思想体系的独创及其精华,终于使此一小册成为华严宗最根本的圣典,智俨、法藏、澄观、宗密等华严诸祖的华严思想,均由此书而启发。因此,华严宗的哲学体系,是以《法界观门》为中心,建立法性缘起的思想内涵。
从华严宗的成立到五祖宗密的弘扬,其中有关《法界观门》的注释,除了清凉澄观的《法界玄镜》之外,就属宗密的《注华严法界观门》总结前说最为有名。当然,宗密思想的发展和依据,是以禅宗顿教为开始,再入《法界观门》,从《华严经》疏、钞,达到“和会”,而以《起信论》完成其体系。因此,从杜顺《法界观门》思想的成立缘起及影响中,本文选择宗密的注释来论究华严法界真空观思想的主要依据有二:一是宗密为华严教学的集大成者,考虑其历史地位及思想成熟:二是考察宗密主张“教禅一致”与“和会三教”的学术融通角色,对华严教学与外界其他宗派思想,有一沟通桥梁的关键性质。关于此点,下文将做进一步深入的分析。
本文研究的进路,即是从华严法界观思想成立的缘起及影响的背景里,说明从宗密《注华严法界观门》论华严真空观思想的理论根据,以及真空观思想独立论究的意义。至于研究动机及目的,就是希望透过以上的研究进路及内涵的分析,进一步的阐明华严真空观思想之正义。
二、华严法界观思想成立的缘起及影响概述
我国最初讲华严经的人,是东晋的“法业”,他参列觉贤的译场,然后着《华严指归》二卷,这是中国最初的《华严》注释。从法业到华严宗初祖之间,相关于华严经疏的研究甚多,虽未能保留下来,却能见其研究的盛况。之后,关于华严宗成立的祖承,基本上有三说:一是五祖说,二是七祖说,三是十祖说。若是以开宗立教为主而选定的,则为公认的五祖说。如前文述及,杜顺的《法界观门)一卷,是建立华严哲学系统的基础,也正是因为《法界观门》的名着,使得杜顺被称为华严宗的初祖。当然,其中问题甚多,以下先考察《法界观门》的成立缘起及内涵:
杜顺(法顺)大师,俗姓杜氏,陈永定元年(西元五五七年)生于雍州万年(现今陕西省),十八岁出家后专宗华严经,并实践禅观及普贤行,晚年栖隐于(河南)骊山。唐贞观十四年(西元六四O年二不寂于南郊义善寺,寿八十四。杜顺大师的着作,现存的有《法界观门》与《五教止观》两部,其他小册如《会诸宗别见颂》一卷,《五悔门》及《十门实相观》一卷。其中,华严宗的根本圣典——《法界观门》的成立缘起,据高峰了州研究认为是:
法界观门的思想,乃法顺大师,亲自从禅观中的体会,把握《华严经》实践体验的流露!然《华严经》的观行实践,乃传自真谛三藏的教判思想,及隋开皇十年(五九O),来自长安的南印度僧——达摩笈多三藏的教判论,即四谛(小乘经)、无相(般若经)、法相(楞伽经)、观行(华严经)等四教,值得留意(参照卍续、精三四——二九八)!
至于《法界观门》的内涵,根据缣田茂雄先生的看法:《法界观门》特异的表现型式,完全不同(异质)于以往的华严研究,并且开辟了一个新的华严研究之潮流,同时更为华严宗的开宗成立,提供了足够的原动力。那么究竟华严法界观的特质为何呢
诚如宗密的《注华严法界观门主刚裴休的序文中所说:然此经(华严经)虽行于世,而罕能通知。有杜顺和尚叹曰:“大哉法界之经也,自非登地,何能披其文,见其法哉
吾设其门以示之,于是着法界观,而门有三重:一曰真空门,简情妄以显理:二日理事无碍门,融理事以显用:三曰周遍含容门,摄事事以显玄,使其融万象之色相,全一真之明性,然后可以入华严之法界矣。
裴休引出杜顺自谓三重观门,首先是真空观的简别情妄之执而显示理体,理事无碍观的理、事互融而显其用,周逼含容观的融摄事、事而显一真明性之玄,藉以此三重观门,可以进入华严之法界。所谓“法界”是所观的“境”、“相”,“观”是能观的“观”与“智”。所以“法界观”是指悟入法界真理的观法。所谓“观法”,诚如方立天先生所说:所谓“观法”,就是在宗教修持实践中树立的一种意境、想像、理想,并运用直观智慧专心观想所树立的特定对象,如此不断思索、追求,以求一旦达到大彻大悟的目
因此,华严法界观是实践的观行,佛教所说的实践,并不是相对于“理论”的东西,而是含有造出理论的智(Prajna)在内的。“实践”并不与“智”对立,而是“智”本身即成为实践。同时,华严法界观是以“绝对一心”为立场的真心观而悟人“无尽缘起”的观门,镰田茂雄将其分判为“悟入观”及“性起观”,诚如其说:
首先来考察表现实践的华严观法之意思及其分类,华严是
基于“绝对的一心”之哲学,所以采取“真心观一,但天
台是采取“妄心观”。在天台,是把实践以“止观一或
“观心”之言词而表,而不云“观法”。……华严法界观
是悟入这个“无尽缘起”之观
…:法界观有二重意思:
一是悟入法界之观,二是住法界,光照现实之观。表示华
严实践的观法,我想可分如此二种观。我暂时将前者假名
为“悟入观”,将后者叫做“性起观”,由此二种观法,
想来把握有体系的种种观法。华严法界观从“悟入”到“住法界,回照现实”,有三重观,而非三阶段。同时,每一重观又各含十门,共三十门。此外,从真空观中的“会色归空观”、“明空即色观”、“空色无碍观”及“泯绝无寄观”,显然又受龙树对“空”的注释所启发。此外与天台三观的关系,到了宗密时亦产生微妙的和会之处。
华严法界观到了澄观所明确提出的四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及事事无碍法界时,除了不论在现象界千差万别又非独立存在的事法界之外,真空观配理法界,理事无碍观配理事无碍法界,周逼含容观配事事无碍法界,亦是华严法界观的引伸解释。
至于《法界观门》的作者,历来也有所争议,因为本文夹杂在法藏所着的《华严发菩提心章》中,是由澄观将其提出单行,并将作者提为“终南山释法顺俗姓杜氏”,澄观并撰《华严法界玄镜》,后宗密更进一步以《注华严法界观门》来诠释。因此,有人怀疑不是杜顺的着作,便倾向于是法藏《华严发菩提心章》中的一部分,并将法藏提升为华严宗的创始初祖,而不承认杜顺为初祖。这个问题牵涉到华严五祖的成立,关系甚大,但近代学者多倾向于杜顺为初祖,其主要的论据,就是宗密的《注华严法界观门》中说:
(《法界观门》二尿终南山释杜顺集。姓杜,名法顺。唐初时行化,神异极多,传中有证,验知是文殊菩萨应现身也。是华严新旧二疏初之祖师。俨尊者为二祖。康藏(法藏)国师为三祖。此是创制,理应云作。今云集者,以祖师约自智,见华严中一切诸佛、一切众生,若身心、若国土,二是此法界体用,如是义境,无量无边。遂于此无量境界,集其义类,束为三重,直书于纸,生人观智,不同制述文字,故但云集,此则集义,非集文也。
可见宗密的注释,至少肯定了三祖,再加上最后据常盘大定的考订,仍以杜顺为华严宗初祖,并还以《法界观门》为杜顺的真正手笔。然后我们再看四、五祖的成立,在吉津宜英先生的研究认为:宗密没有将师澄观当做第四祖,到了以后赵宋的长水子璇(九六五——一O三八)及其弟子晋水净源(一O一一——一O八八)等,除去被澄观严厉批判的慧苑,以及法说,进而重新立澄观为第四祖,以宗密为第五祖,于是五祖说至此确立。
至于《法界观门》成立后的影响,除了法藏、澄观及宗密外,几乎亦成为华严宗成立发展的思想核心,除了衍生智俨的《一乘十玄门》,也影响宋代永明延寿的:不镜录》,甚至影响到宋明理学家,如程颢的《遗书》卷二上说:问:“某尝读《华严经》,第一真空绝相观,第二事理无碍观,第三事事无碍观,譬如镜灯之类,包含万象,无有穷尽,此理如何
”曰:“……”
此外,研究《法界观门》的影响,从注疏等相关资料的书目,亦可知研究盛况的梗概,在木村清孝先生的大作:《初期中国华严思想 研究》中,即引出相关书目二十一种之多,可知其影响的显着。
三、从宗密《注华严法界观门》论华严真空观思想
的理论根据及真空观思想独立论究的意义
前文述及,华严五祖说的确立,使得《法界观门》思想推演到五祖宗密已臻成熟,也突显了宗密的历史地位。圭峰宗密大师(西元七八O至八四一)教承华严,禅接荷泽法系,其一生思想活跃,着述勤奋,牵涉范围甚广,引起的回响和余波也相当巨大。从学术史的角度观察,宗密的注疏生涯,禅宗历史着作、哲学思想和宗教实践方法,特别是和会思想,都对后世中华许多佛学家有着深远的影响。②从宗密的生平及着作中,不仅有对儒道哲学的批判和肯定,以及对当时佛教各宗派佛学的承受及批评,其“禅教一致”的思想,以禅三门配教三种可谓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独特的创见,非常值得吾人深入研究其思想传承的脉络及底蕴。
至于从宗密《注华严法界观门》来论证华严真空观思想的理论根据,笔者以为有下列三点:
第一,宗密的历史地位及其桥梁角年—
由于宗密所身处的中晚唐时代,儒释道三教思想接触十分密切且频繁,成各出精锐,彼此的论争已趋于深刻化。宗密本身思想已经广博而复杂,复禀受时代潮流之冲击,遂成立了教禅一致的思想,然后立于此一基础之上,进一步会通儒释道三教,开拓了内外三教思想融和之嚆矢,担任思…
《从宗密《注华严法界观门》论华严真空观思想之正义(黄连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