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論華嚴真空觀思想之正義
黃連忠
一、前言
“一心法界”是華嚴經的中心思想,同時也是華嚴宗哲學的原理所在,同時因此建立華嚴學的龐大體系,當然也是杜順華嚴思想的根本立場。杜順的法界觀是頗負盛名的,其《法界觀門》,典籍雖簡,但其思想體系的獨創及其精華,終于使此一小冊成爲華嚴宗最根本的聖典,智俨、法藏、澄觀、宗密等華嚴諸祖的華嚴思想,均由此書而啓發。因此,華嚴宗的哲學體系,是以《法界觀門》爲中心,建立法性緣起的思想內涵。
從華嚴宗的成立到五祖宗密的弘揚,其中有關《法界觀門》的注釋,除了清涼澄觀的《法界玄鏡》之外,就屬宗密的《注華嚴法界觀門》總結前說最爲有名。當然,宗密思想的發展和依據,是以禅宗頓教爲開始,再入《法界觀門》,從《華嚴經》疏、鈔,達到“和會”,而以《起信論》完成其體系。因此,從杜順《法界觀門》思想的成立緣起及影響中,本文選擇宗密的注釋來論究華嚴法界真空觀思想的主要依據有二:一是宗密爲華嚴教學的集大成者,考慮其曆史地位及思想成熟:二是考察宗密主張“教禅一致”與“和會叁教”的學術融通角色,對華嚴教學與外界其他宗派思想,有一溝通橋梁的關鍵性質。關于此點,下文將做進一步深入的分析。
本文研究的進路,即是從華嚴法界觀思想成立的緣起及影響的背景裏,說明從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論華嚴真空觀思想的理論根據,以及真空觀思想獨立論究的意義。至于研究動機及目的,就是希望透過以上的研究進路及內涵的分析,進一步的闡明華嚴真空觀思想之正義。
二、華嚴法界觀思想成立的緣起及影響概述
我國最初講華嚴經的人,是東晉的“法業”,他參列覺賢的譯場,然後著《華嚴指歸》二卷,這是中國最初的《華嚴》注釋。從法業到華嚴宗初祖之間,相關于華嚴經疏的研究甚多,雖未能保留下來,卻能見其研究的盛況。之後,關于華嚴宗成立的祖承,基本上有叁說:一是五祖說,二是七祖說,叁是十祖說。若是以開宗立教爲主而選定的,則爲公認的五祖說。如前文述及,杜順的《法界觀門)一卷,是建立華嚴哲學系統的基礎,也正是因爲《法界觀門》的名著,使得杜順被稱爲華嚴宗的初祖。當然,其中問題甚多,以下先考察《法界觀門》的成立緣起及內涵:
杜順(法順)大師,俗姓杜氏,陳永定元年(西元五五七年)生于雍州萬年(現今陝西省),十八歲出家後專宗華嚴經,並實踐禅觀及普賢行,晚年棲隱于(河南)骊山。唐貞觀十四年(西元六四O年二不寂于南郊義善寺,壽八十四。杜順大師的著作,現存的有《法界觀門》與《五教止觀》兩部,其他小冊如《會諸宗別見頌》一卷,《五悔門》及《十門實相觀》一卷。其中,華嚴宗的根本聖典——《法界觀門》的成立緣起,據高峰了州研究認爲是:
法界觀門的思想,乃法順大師,親自從禅觀中的體會,把握《華嚴經》實踐體驗的流露!然《華嚴經》的觀行實踐,乃傳自真谛叁藏的教判思想,及隋開皇十年(五九O),來自長安的南印度僧——達摩笈多叁藏的教判論,即四谛(小乘經)、無相(般若經)、法相(楞伽經)、觀行(華嚴經)等四教,值得留意(參照卍續、精叁四——二九八)!
至于《法界觀門》的內涵,根據缣田茂雄先生的看法:《法界觀門》特異的表現型式,完全不同(異質)于以往的華嚴研究,並且開辟了一個新的華嚴研究之潮流,同時更爲華嚴宗的開宗成立,提供了足夠的原動力。那麼究竟華嚴法界觀的特質爲何呢
誠如宗密的《注華嚴法界觀門主剛裴休的序文中所說:然此經(華嚴經)雖行于世,而罕能通知。有杜順和尚歎曰:“大哉法界之經也,自非登地,何能披其文,見其法哉
吾設其門以示之,于是著法界觀,而門有叁重:一曰真空門,簡情妄以顯理:二日理事無礙門,融理事以顯用:叁曰周遍含容門,攝事事以顯玄,使其融萬象之色相,全一真之明性,然後可以入華嚴之法界矣。
裴休引出杜順自謂叁重觀門,首先是真空觀的簡別情妄之執而顯示理體,理事無礙觀的理、事互融而顯其用,周逼含容觀的融攝事、事而顯一真明性之玄,藉以此叁重觀門,可以進入華嚴之法界。所謂“法界”是所觀的“境”、“相”,“觀”是能觀的“觀”與“智”。所以“法界觀”是指悟入法界真理的觀法。所謂“觀法”,誠如方立天先生所說:所謂“觀法”,就是在宗教修持實踐中樹立的一種意境、想像、理想,並運用直觀智慧專心觀想所樹立的特定對象,如此不斷思索、追求,以求一旦達到大徹大悟的目
因此,華嚴法界觀是實踐的觀行,佛教所說的實踐,並不是相對于“理論”的東西,而是含有造出理論的智(Prajna)在內的。“實踐”並不與“智”對立,而是“智”本身即成爲實踐。同時,華嚴法界觀是以“絕對一心”爲立場的真心觀而悟人“無盡緣起”的觀門,鐮田茂雄將其分判爲“悟入觀”及“性起觀”,誠如其說:
首先來考察表現實踐的華嚴觀法之意思及其分類,華嚴是
基于“絕對的一心”之哲學,所以采取“真心觀一,但天
臺是采取“妄心觀”。在天臺,是把實踐以“止觀一或
“觀心”之言詞而表,而不雲“觀法”。……華嚴法界觀
是悟入這個“無盡緣起”之觀
…:法界觀有二重意思:
一是悟入法界之觀,二是住法界,光照現實之觀。表示華
嚴實踐的觀法,我想可分如此二種觀。我暫時將前者假名
爲“悟入觀”,將後者叫做“性起觀”,由此二種觀法,
想來把握有體系的種種觀法。華嚴法界觀從“悟入”到“住法界,回照現實”,有叁重觀,而非叁階段。同時,每一重觀又各含十門,共叁十門。此外,從真空觀中的“會色歸空觀”、“明空即色觀”、“空色無礙觀”及“泯絕無寄觀”,顯然又受龍樹對“空”的注釋所啓發。此外與天臺叁觀的關系,到了宗密時亦産生微妙的和會之處。
華嚴法界觀到了澄觀所明確提出的四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及事事無礙法界時,除了不論在現象界千差萬別又非獨立存在的事法界之外,真空觀配理法界,理事無礙觀配理事無礙法界,周逼含容觀配事事無礙法界,亦是華嚴法界觀的引伸解釋。
至于《法界觀門》的作者,曆來也有所爭議,因爲本文夾雜在法藏所著的《華嚴發菩提心章》中,是由澄觀將其提出單行,並將作者提爲“終南山釋法順俗姓杜氏”,澄觀並撰《華嚴法界玄鏡》,後宗密更進一步以《注華嚴法界觀門》來诠釋。因此,有人懷疑不是杜順的著作,便傾向于是法藏《華嚴發菩提心章》中的一部分,並將法藏提升爲華嚴宗的創始初祖,而不承認杜順爲初祖。這個問題牽涉到華嚴五祖的成立,關系甚大,但近代學者多傾向于杜順爲初祖,其主要的論據,就是宗密的《注華嚴法界觀門》中說:
(《法界觀門》二尿終南山釋杜順集。姓杜,名法順。唐初時行化,神異極多,傳中有證,驗知是文殊菩薩應現身也。是華嚴新舊二疏初之祖師。俨尊者爲二祖。康藏(法藏)國師爲叁祖。此是創製,理應雲作。今雲集者,以祖師約自智,見華嚴中一切諸佛、一切衆生,若身心、若國土,二是此法界體用,如是義境,無量無邊。遂于此無量境界,集其義類,束爲叁重,直書于紙,生人觀智,不同製述文字,故但雲集,此則集義,非集文也。
可見宗密的注釋,至少肯定了叁祖,再加上最後據常盤大定的考訂,仍以杜順爲華嚴宗初祖,並還以《法界觀門》爲杜順的真正手筆。然後我們再看四、五祖的成立,在吉津宜英先生的研究認爲:宗密沒有將師澄觀當做第四祖,到了以後趙宋的長水子璇(九六五——一O叁八)及其弟子晉水淨源(一O一一——一O八八)等,除去被澄觀嚴厲批判的慧苑,以及法說,進而重新立澄觀爲第四祖,以宗密爲第五祖,于是五祖說至此確立。
至于《法界觀門》成立後的影響,除了法藏、澄觀及宗密外,幾乎亦成爲華嚴宗成立發展的思想核心,除了衍生智俨的《一乘十玄門》,也影響宋代永明延壽的:不鏡錄》,甚至影響到宋明理學家,如程颢的《遺書》卷二上說:問:“某嘗讀《華嚴經》,第一真空絕相觀,第二事理無礙觀,第叁事事無礙觀,譬如鏡燈之類,包含萬象,無有窮盡,此理如何
”曰:“……”
此外,研究《法界觀門》的影響,從注疏等相關資料的書目,亦可知研究盛況的梗概,在木村清孝先生的大作:《初期中國華嚴思想 研究》中,即引出相關書目二十一種之多,可知其影響的顯著。
叁、從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論華嚴真空觀思想
的理論根據及真空觀思想獨立論究的意義
前文述及,華嚴五祖說的確立,使得《法界觀門》思想推演到五祖宗密已臻成熟,也突顯了宗密的曆史地位。圭峰宗密大師(西元七八O至八四一)教承華嚴,禅接荷澤法系,其一生思想活躍,著述勤奮,牽涉範圍甚廣,引起的回響和余波也相當巨大。從學術史的角度觀察,宗密的注疏生涯,禅宗曆史著作、哲學思想和宗教實踐方法,特別是和會思想,都對後世中華許多佛學家有著深遠的影響。②從宗密的生平及著作中,不僅有對儒道哲學的批判和肯定,以及對當時佛教各宗派佛學的承受及批評,其“禅教一致”的思想,以禅叁門配教叁種可謂中國佛教思想史上獨特的創見,非常值得吾人深入研究其思想傳承的脈絡及底蘊。
至于從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來論證華嚴真空觀思想的理論根據,筆者以爲有下列叁點:
第一,宗密的曆史地位及其橋梁角年—
由于宗密所身處的中晚唐時代,儒釋道叁教思想接觸十分密切且頻繁,成各出精銳,彼此的論爭已趨于深刻化。宗密本身思想已經廣博而複雜,複禀受時代潮流之沖擊,遂成立了教禅一致的思想,然後立于此一基礎之上,進一步會通儒釋道叁教,開拓了內外叁教思想融和之嚆矢,擔任思…
《從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論華嚴真空觀思想之正義(黃連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