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行無礙辯才;教化衆生無有疲厭;住一切世界心無所著。是爲十。佛子,菩
薩摩诃薩安住此十法已,則能具足十種清淨(略)……;住十種勝妙心(略)……;得十種
佛法善巧智(略)……。菩薩摩诃薩持此法者,少作功力,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皆
得具足一切佛法,悉與叁世諸佛法等。
這段經文所說的“十法”應該說就是普賢行願的基本內容,《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所引《出勝義谛品經》B35中內容大體相同的一段經文可以爲證,其雲:
爾時,普賢菩薩語普智菩薩言:佛子,修行菩薩爲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應起十
種行願。何者爲十
所謂一者願度一切衆生;二者令其遠離一切煩惱;叁者除滅相續習
氣;四者于一切佛法無所疑惑;五者除救衆生一切苦聚;六者願救衆生叁途入難;七者歸
依親侍一切諸佛;八者願學菩薩一切戒行;九者升于空中示現毛端無量佛事;十者以大
法鼓擊動一切佛刹。衆生聞者隨機速入無余涅槃。當知初學菩薩如是修行,若住此地
不久而起如來行願。
這段經文中普賢菩薩所說的菩薩應起的十種行願,與{普賢行品)所述“十法”,用詞不同但內容相近。比如“十法”第一是“心不舍棄一切衆生”,這裏是“願度一切衆生”;第叁是“永不誹謗一切佛法”,這裏是“于一切佛法無所疑惑”等。應該說無論是“十法”,還是“十種行願”,其表述的內容都是大乘佛教菩薩最基本的修行。
誠然,關于普賢菩薩行願的具體內容,四十卷本《華嚴經》則有著十分簡練且明確的表述,其雲: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
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
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爲十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
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
生,十者普皆回向。……善男子,是爲菩薩摩诃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于此大
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衆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
行願海。
四十華嚴上述對普賢“十種廣大行願”的概述,因其簡明扼要而受到廣大僧衆的頌念奉行,流傳很廣。
當然,大乘佛教的菩薩行法,在《華嚴經》中還有著更爲豐富的內容,更爲具體的修行階位和步驟,如“十住”、“十行”、“十地”、“十回向”等。這些內容因與本題的論旨相涉不深,故不再引述。
叁、菩薩信仰與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大乘又稱菩薩乘,這說明菩薩和修菩薩行是大乘佛教的中心內容,也是大乘區別于小乘的主要標志之一。菩薩的梵文全稱是菩提薩缍,意譯曰“覺有情”,即菩薩是以佛那樣的無上正覺教化一切有情衆生的修行者。從《華嚴經》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菩薩具有如下這樣的特征。
首先,菩薩具有無量廣大之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人法界品)有如下論述:
發菩提心者,所謂發大悲心,普救一切衆生故;發大慈心,等一切世間故;發安樂心,
令一切衆生滅諸苦故;發饒益心,令一切衆生離惡法故;發哀愍心,有怖畏者鹹守護故;
發無礙心,舍離一切諸障礙故;……
又雲:
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猶如良田,能長衆生白淨
法故;菩提心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善男子,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舉要言
之,應知悉與一切佛法諸功德等,何以故
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叁世如來從菩
提心而出生故。
所謂菩提心,略言之也就是慈、悲、喜、舍之心;也就是{十住品)所說的“菩薩所修善根”。有此心,有此善根,菩薩就能“救護一切衆生,饒益一切衆生,安樂一切衆生,哀愍一切衆生,度脫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離諸災難,令一切衆生出生死苦,令一切衆生發生淨信,令一切衆生悉得調伏,令一切衆生鹹證涅槃”。發此菩提之心,有此善根,菩薩就能成就一切諸佛功德。
其次,菩薩是已出世間,但又不離世間的大乘佛法的實踐者。亦如(人法界品)所雲:
此諸菩薩,皆悉成就普賢行願,境界無礙,普遍一切諸佛刹故;現身無量,親近一切
諸如來故;淨眼無障,見一切佛神變事故;至處無限,一切如來成正覺所恒普詣故;
……
這段經文指出,菩薩已是成就了佛那樣的正覺,度脫了生死苦海,出離了世間。但是,菩薩爲了救護一切衆生則須“勤供養佛,樂住生死;主導世間,令除惡業;以勝妙法,常行教誨”。爲此,他們于“一切世間,示現大神通變化”;爲此“若有衆生來從我乞手足耳鼻、血肉骨髓、妻子象馬乃至王位,如是一切悉皆能舍,不生一念憂悔之心,但爲利益一切衆生,不求果報,以大悲爲首,大慈爲究竟”;爲此,哪怕“罵辱毀謗,打棒屠割,苦其形體乃至斷命,如是等事,悉皆能受,終不因此生動亂心,生瞠害心,亦不退舍大悲弘誓,更令增長”。爲此,菩薩“人現在世,……人于城邑,升天宮殿,說微妙法,轉大*輪,示現神通,調伏衆生,乃至付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舍于壽命,人般涅槃”。就是說,菩薩爲了利益一切衆生又不離世間,爲了使一切衆生成就佛那樣的正果,他們不惜承受人間的種種苦難。菩薩不離世間,是爲了以菩提心救度衆生。一切爲了衆生是菩薩的根本特性。
正如我國著名佛學家印順法師所說:菩薩的志趣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表明,大乘佛教的根本宗旨就是“普度衆生”,而菩薩就是實行這一根本教旨的實踐者。正因爲菩薩具有發菩提心,普度一切衆生的特性,所以他們就成爲勞苦大衆理想中的救星。也是由于這個原因,在大乘佛教傳人中國之後,菩薩信仰就以其不可取代的優勢而得到廣泛傳播。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可概述爲如下幾個方面:一是産生于古代印度的佛教經典,由一批批外籍僧人及中土的西行求法僧帶來中國並把它們譯成漢文。這一譯經的曆史自東漢起一直持續到清代初年。二是伴隨著佛經的翻譯,中國僧人通過自己的理解,繼承並發展了印度佛教的思想及教義,著述了大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著作,創立了中國佛教衆多的學派和宗派,使佛教教義中國化,推動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特別是中國曆史的南北朝至隋唐時代,佛教在曆代帝王的支持下迅速地發展,佛教思想幾乎成爲這一時期具有統治地位的思想並一定程度上被官方化。叁是佛教在民間的傳播。這種傳播形式在隋唐以前即有著廣泛的影響,而隋唐以後,隨著佛教在中國民間的普及,佛教的民間化趨勢更加突出。這一方面表現爲中國佛教宗派逐漸擺脫官方的羁絆,向民間發展;另一方面則表現爲以四大名山爲中心的,在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菩薩信仰。不容置疑,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並不屬于中國佛教宗派中的任何一派,但它們卻是中國佛教信徒心目中的佛教聖地,不管是何宗何派,也不管是在家的還是出家的,中國佛教信衆無不十分虔誠地去朝拜四大名山。佛教發展到今天,宗派所造成的影響已經在中國的佛教信衆中十分淡漠了,而四大名山卻依然香火旺盛,這正是菩薩信仰所産生的巨大影響。菩薩信仰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種地位絕不是經典的傳譯和宗派佛教的發展所能取代的。對于中國廣大的勞苦大衆說,他們接受佛教、信仰佛教,在更多的方面是相信有種種能夠爲他們解脫痛苦並帶來幸福的大慈大悲的菩薩。
《《華嚴經》與普賢菩薩思想(李富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