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应该说,这种造像并不符合《华严经》经义,更多的是受《法华经》及后出的密教经典的影响(如《佛说一切诸如来心光明加持普贤菩萨延命金刚最胜陀罗尼经》等),《华严经》中关于六牙白象王的经文,可能也是影响这种造像的根据之一。
二、《华严经》关于普贤菩萨神性的描述
既然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所创造的一位精神性的佛法的化身,是大乘佛法的体现,所以在《华严经》中关于普贤菩萨神通法力的描述就比其身世相貌的描写丰富的多,具体的多。因为这类经文太多,我们只能摘录一部分,并分几类叙述如下:
1.普贤菩萨是与三世诸佛等身的诸菩萨之首
《华严经·普贤三昧晶》云:
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坐莲华师子之座,承佛神力,入于三昧,此三昧名一切诸
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于法界示众影像,广大无碍。……三世诸
佛智光明海皆从此生,十方所有诸安立海悉能示现,含藏一切佛力解脱诸菩萨智,能令
一切国土微尘普能容受无边法界,成就一切佛功德海。
《华严经·十定品》云:
佛言:善哉!普眼,汝为利益去来现在诸菩萨众而问斯义。普眼,普贤菩萨今现在
此,已能成就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出过一切诸菩萨上,难可值遇。从于无量菩萨行生,菩
萨大愿悉已清净,所行之行皆无退转,……大悲利益一切众生,以本愿力尽未来际而无
厌倦。汝应请彼,彼当为汝说其三昧自在解脱。
《华严经·入法界品》云:
尔时世尊在室罗筏国逝多林给孤独园大庄严阁,与菩萨摩诃萨五百人俱,普贤菩
萨、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
佛子,菩萨普贤解脱门如太虚空,如众生名,如三世海,如十方海,如法界海,无量无
边。佛子,菩萨普贤解脱门与如来境界等。
善财童子即见普贤菩萨在如来前众会之中,坐宝莲华师子之座,诸菩萨众所共围
绕,最为殊胜,世无与等,智慧境界,无量无边,难测难思,等三世佛
上述的几段经文把普贤菩萨在诸菩萨中的地位已描述的十分清楚。普贤菩萨所得“三昧”称“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三昧,又称三摩地,意为正定,是禅定的一种境界;毗卢遮那即法身佛;如来藏,即众生恒常不变的成佛的本性,与法身佛同义。就是说,普贤得人此三昧就包藏了一切诸佛法身所有的神通法力和功德智慧。这是“十方一切诸佛”的神力所共同给予的,所以普贤菩萨具有“三世诸佛”的一切智慧,能成就“一切佛”的功德。这是多么高的佛法境界啊!正因为这样,普贤“出过一切诸菩萨上”;他的智慧无量无边而与“三世佛”相等;他的法力无量无边而“与如来境界等”。在《华严经》中虽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的经文,指出这两位菩萨地位相等,在诸菩萨之上,但比较起来,《华严经》对文殊菩萨的描写要更具体,而且往往与其他诸菩萨并提。如(光明觉品)如下的一段经文:
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其名曰:文殊师利
菩萨、觉首菩萨、财首菩萨、宝首菩萨、功德首菩萨、目首菩萨、精进首菩萨、法首菩萨、智
首菩萨、贤首菩萨。是诸菩萨所从来国、所谓金色世界、妙色世界……
这里的文殊菩萨与其他诸菩萨没有什么差别,是并列的。在《华严经》中对文殊菩萨的描写有时还是非常具体的,比如{如来名号品)中说:“东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金色,佛号不动智。彼世界中有菩萨名文殊师利”。在这里文殊菩萨是东方金色世界的一位菩萨。又如{诸菩萨住处晶)中的一段经文:
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多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
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这里,文殊更具体为东北方清凉山的法主。然而,《华严经》对普贤菩萨的描述则始终是“难测难思”、“难可值遇”,或“虚空中住”,或“普贤菩萨住处甚深不可说故”,或者说普贤菩萨“遍住于”“一切佛刹众会之中”。由此可见普贤菩萨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比文殊菩萨道行还要高深的菩萨。正因为如此,在《华严经》中就有文殊菩萨劝诸比丘住“普贤行”的经文: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比丘住普贤行,住普贤行已入大愿海,入大愿海已成就大
愿海,以成就大愿海故心清净,心清净故身清净,身清净故身轻利,身清净轻利故得大神
通无有退转,得此神通故不离文殊师利足下,普于十方一切佛所,悉现其身,具足成就一
切佛法。
从上述经文的引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华严经》的描述中,普贤菩萨是一位高居于包括文殊菩萨在内的一切菩萨之上的,与“一切诸佛”等身的大菩萨。
2.普贤菩萨是佛法的化身,是代佛宜说大乘佛法并指引众生成就佛果的大菩萨
《华严经·世界成就品》云: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以佛神力,遍观察一切世界海,一切众生海,一切诸佛海……
普告一切道场众海诸菩萨言:……我当承佛神力及一切如来威神力故,具足宣说,为令
众生入佛智慧海故;为令一切菩萨于佛功德海中得安住故;为令一切世界海,一切佛自
在所庄严故;为令一切劫海中,如来种性恒不断故;为令于一切世界海中,显示诸法真实
性故;为令随一切众生无量解脱海而演说故;为令随一切众生诸根海方便,令生诸佛法
故;……
《华严经·十定品》云:
尔时会中诸菩萨众闻普贤名,即时获得不可思议无量三昧,其心无碍,寂然不动;智
慧广大,难可测量;境界甚深,无能与等。现前悉见无数诸佛,得如来力,同如来性,去来
现在靡不明照,所有福德不可穷尽,一切神通皆已具足。
尔时普贤菩萨即以解脱神通之力,如其所应,为现色身,令彼一切诸菩萨众,皆见普
贤亲近如来,于此一切菩萨众中,坐莲华座;亦见于余一切世界、一切佛所,演说一切诸
菩萨行,开示一切智智之道,阐明一切菩萨神通,分别一切菩萨威德,示现一切三世诸
佛。
尔时普眼菩萨白佛言:世尊,普贤菩萨是住大威德者、住无等者、住无过者、住不退
者、住平等者、住不坏者、住一切差别法者、住一切无差别法者、住一切众生善巧心所住
者、住一切法自在解脱三昧者。佛言:如是如是,普眼,如汝所说,普贤菩萨有阿僧只清
净功德,所谓无等庄严功德、无量宝功德、不思议海功德、……一切佛功德,称扬赞叹不
可尽功德。
上述《华严经》经文指出,普贤菩萨已经成就了不可思议之功德,所谓“所有福德不可穷尽,一切神通皆已具足”;他已“得如来力,同如来性”,在他的身上可以“示现一切三世诸佛”;他“智慧广大,难可测量”,凡是能听到普贤之名的诸菩萨就可获得“不可思议无量三昧”。正因为如此,普贤菩萨就具有佛那样的“威神力”,代表佛为众菩萨及诸众生完满无缺地“宣说”大乘佛法,“开示”一切菩萨修行法门,使他们最终成就佛果。八十华严几乎三分之一的篇幅(至少如7—11卷;40—60卷)是普贤菩萨为诸菩萨宣说佛法或释解诸菩萨提问的内容。总之,《华严经》所描述的普贤菩萨是一位集护持大乘佛法、传播大乘佛法并引导大乘信众成就佛果于一身的大菩萨。正如{净行品)中文殊菩萨所评价的那样:
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于诸法相悉能通达,
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
生第二导师。
3.普贤行愿是大乘菩萨修行的集中体现
《华严经》开始的(世主妙严品)中即云:
一切如来得菩提处,常在其中亲近不舍,恒以所得普贤愿海,令一切众生智身具足,
成就如是无量功德
《华严经·如来现相品》颂云:
菩萨众会共围绕,
演说昔贤之胜行,
法界微尘诸刹土,
一切众中皆出现。
如是分身智境界,
普贤行中所建立。
四十卷《华严经》卷一开始亦讲: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大庄严阁,与菩萨摩诃萨五千人俱,
普贤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其名曰智慧胜智菩萨、……如是等上
首菩萨摩诃萨,一切皆从普贤菩萨行愿所生。所行无碍,普遍一切诸佛刹故;现身无量,
近亲一切诸如来故;离诸盖障,如净月轮,普现一切佛神变故;……
四十卷《华严经》卷四十云: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
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若
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
陀分亦不及一。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灭除
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销除。
……
从以上所引的经文中,我们不难知道普贤菩萨行愿在大乘菩萨修行中的地位。如果要成就佛那样的智身,就要满足普贤行愿;一切世间菩萨大众的神通和功德皆从普贤行愿中出生;住普贤行就可以具足成就一切佛法;听闻或持诵普贤行愿就会功德圆满,恶业尽除。那么,什么是普贤菩萨行愿的具体内容呢
这也是《华严经》中诸菩萨最关心的问题。然而,在八十华严中关于普贤菩萨行愿的内容并没有具体的表述,故这里引述的是{普贤行品)中一段关于“满足诸菩萨行,应勤修十种法”的经文: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复告诸菩萨大众言:……诸菩萨摩诃萨欲疾满足诸菩萨行,
应勤十种法。何等为十
所谓心不弃舍一切众生;于诸菩萨生如采想;永不诽谤一切佛
法;知诸国土无有穷尽;于菩萨行深生信乐;不舍平等虚空法界菩提之心;观察菩提入如
来力;精进…
《《华严经》与普贤菩萨思想(李富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