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應該說,這種造像並不符合《華嚴經》經義,更多的是受《法華經》及後出的密教經典的影響(如《佛說一切諸如來心光明加持普賢菩薩延命金剛最勝陀羅尼經》等),《華嚴經》中關于六牙白象王的經文,可能也是影響這種造像的根據之一。
二、《華嚴經》關于普賢菩薩神性的描述
既然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所創造的一位精神性的佛法的化身,是大乘佛法的體現,所以在《華嚴經》中關于普賢菩薩神通法力的描述就比其身世相貌的描寫豐富的多,具體的多。因爲這類經文太多,我們只能摘錄一部分,並分幾類敘述如下:
1.普賢菩薩是與叁世諸佛等身的諸菩薩之首
《華嚴經·普賢叁昧晶》雲:
普賢菩薩摩诃薩于如來前,坐蓮華師子之座,承佛神力,入于叁昧,此叁昧名一切諸
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于法界示衆影像,廣大無礙。……叁世諸
佛智光明海皆從此生,十方所有諸安立海悉能示現,含藏一切佛力解脫諸菩薩智,能令
一切國土微塵普能容受無邊法界,成就一切佛功德海。
《華嚴經·十定品》雲:
佛言:善哉!普眼,汝爲利益去來現在諸菩薩衆而問斯義。普眼,普賢菩薩今現在
此,已能成就不可思議自在神通,出過一切諸菩薩上,難可值遇。從于無量菩薩行生,菩
薩大願悉已清淨,所行之行皆無退轉,……大悲利益一切衆生,以本願力盡未來際而無
厭倦。汝應請彼,彼當爲汝說其叁昧自在解脫。
《華嚴經·入法界品》雲:
爾時世尊在室羅筏國逝多林給孤獨園大莊嚴閣,與菩薩摩诃薩五百人俱,普賢菩
薩、文殊師利菩薩而爲上首。
佛子,菩薩普賢解脫門如太虛空,如衆生名,如叁世海,如十方海,如法界海,無量無
邊。佛子,菩薩普賢解脫門與如來境界等。
善財童子即見普賢菩薩在如來前衆會之中,坐寶蓮華師子之座,諸菩薩衆所共圍
繞,最爲殊勝,世無與等,智慧境界,無量無邊,難測難思,等叁世佛
上述的幾段經文把普賢菩薩在諸菩薩中的地位已描述的十分清楚。普賢菩薩所得“叁昧”稱“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叁昧,又稱叁摩地,意爲正定,是禅定的一種境界;毗盧遮那即法身佛;如來藏,即衆生恒常不變的成佛的本性,與法身佛同義。就是說,普賢得人此叁昧就包藏了一切諸佛法身所有的神通法力和功德智慧。這是“十方一切諸佛”的神力所共同給予的,所以普賢菩薩具有“叁世諸佛”的一切智慧,能成就“一切佛”的功德。這是多麼高的佛法境界啊!正因爲這樣,普賢“出過一切諸菩薩上”;他的智慧無量無邊而與“叁世佛”相等;他的法力無量無邊而“與如來境界等”。在《華嚴經》中雖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而爲上首”的經文,指出這兩位菩薩地位相等,在諸菩薩之上,但比較起來,《華嚴經》對文殊菩薩的描寫要更具體,而且往往與其他諸菩薩並提。如(光明覺品)如下的一段經文:
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刹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名曰:文殊師利
菩薩、覺首菩薩、財首菩薩、寶首菩薩、功德首菩薩、目首菩薩、精進首菩薩、法首菩薩、智
首菩薩、賢首菩薩。是諸菩薩所從來國、所謂金色世界、妙色世界……
這裏的文殊菩薩與其他諸菩薩沒有什麼差別,是並列的。在《華嚴經》中對文殊菩薩的描寫有時還是非常具體的,比如{如來名號品)中說:“東方過十佛刹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金色,佛號不動智。彼世界中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在這裏文殊菩薩是東方金色世界的一位菩薩。又如{諸菩薩住處晶)中的一段經文:
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多于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
屬諸菩薩衆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這裏,文殊更具體爲東北方清涼山的法主。然而,《華嚴經》對普賢菩薩的描述則始終是“難測難思”、“難可值遇”,或“虛空中住”,或“普賢菩薩住處甚深不可說故”,或者說普賢菩薩“遍住于”“一切佛刹衆會之中”。由此可見普賢菩薩是一個無所不在的,比文殊菩薩道行還要高深的菩薩。正因爲如此,在《華嚴經》中就有文殊菩薩勸諸比丘住“普賢行”的經文: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勸諸比丘住普賢行,住普賢行已入大願海,入大願海已成就大
願海,以成就大願海故心清淨,心清淨故身清淨,身清淨故身輕利,身清淨輕利故得大神
通無有退轉,得此神通故不離文殊師利足下,普于十方一切佛所,悉現其身,具足成就一
切佛法。
從上述經文的引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華嚴經》的描述中,普賢菩薩是一位高居于包括文殊菩薩在內的一切菩薩之上的,與“一切諸佛”等身的大菩薩。
2.普賢菩薩是佛法的化身,是代佛宜說大乘佛法並指引衆生成就佛果的大菩薩
《華嚴經·世界成就品》雲: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以佛神力,遍觀察一切世界海,一切衆生海,一切諸佛海……
普告一切道場衆海諸菩薩言:……我當承佛神力及一切如來威神力故,具足宣說,爲令
衆生入佛智慧海故;爲令一切菩薩于佛功德海中得安住故;爲令一切世界海,一切佛自
在所莊嚴故;爲令一切劫海中,如來種性恒不斷故;爲令于一切世界海中,顯示諸法真實
性故;爲令隨一切衆生無量解脫海而演說故;爲令隨一切衆生諸根海方便,令生諸佛法
故;……
《華嚴經·十定品》雲:
爾時會中諸菩薩衆聞普賢名,即時獲得不可思議無量叁昧,其心無礙,寂然不動;智
慧廣大,難可測量;境界甚深,無能與等。現前悉見無數諸佛,得如來力,同如來性,去來
現在靡不明照,所有福德不可窮盡,一切神通皆已具足。
爾時普賢菩薩即以解脫神通之力,如其所應,爲現色身,令彼一切諸菩薩衆,皆見普
賢親近如來,于此一切菩薩衆中,坐蓮華座;亦見于余一切世界、一切佛所,演說一切諸
菩薩行,開示一切智智之道,闡明一切菩薩神通,分別一切菩薩威德,示現一切叁世諸
佛。
爾時普眼菩薩白佛言:世尊,普賢菩薩是住大威德者、住無等者、住無過者、住不退
者、住平等者、住不壞者、住一切差別法者、住一切無差別法者、住一切衆生善巧心所住
者、住一切法自在解脫叁昧者。佛言:如是如是,普眼,如汝所說,普賢菩薩有阿僧只清
淨功德,所謂無等莊嚴功德、無量寶功德、不思議海功德、……一切佛功德,稱揚贊歎不
可盡功德。
上述《華嚴經》經文指出,普賢菩薩已經成就了不可思議之功德,所謂“所有福德不可窮盡,一切神通皆已具足”;他已“得如來力,同如來性”,在他的身上可以“示現一切叁世諸佛”;他“智慧廣大,難可測量”,凡是能聽到普賢之名的諸菩薩就可獲得“不可思議無量叁昧”。正因爲如此,普賢菩薩就具有佛那樣的“威神力”,代表佛爲衆菩薩及諸衆生完滿無缺地“宣說”大乘佛法,“開示”一切菩薩修行法門,使他們最終成就佛果。八十華嚴幾乎叁分之一的篇幅(至少如7—11卷;40—60卷)是普賢菩薩爲諸菩薩宣說佛法或釋解諸菩薩提問的內容。總之,《華嚴經》所描述的普賢菩薩是一位集護持大乘佛法、傳播大乘佛法並引導大乘信衆成就佛果于一身的大菩薩。正如{淨行品)中文殊菩薩所評價的那樣:
于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衆生住恒不舍離,于諸法相悉能通達,
斷一切惡具足衆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于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爲衆
生第二導師。
3.普賢行願是大乘菩薩修行的集中體現
《華嚴經》開始的(世主妙嚴品)中即雲:
一切如來得菩提處,常在其中親近不舍,恒以所得普賢願海,令一切衆生智身具足,
成就如是無量功德
《華嚴經·如來現相品》頌雲:
菩薩衆會共圍繞,
演說昔賢之勝行,
法界微塵諸刹土,
一切衆中皆出現。
如是分身智境界,
普賢行中所建立。
四十卷《華嚴經》卷一開始亦講: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逝多林給孤獨園大莊嚴閣,與菩薩摩诃薩五千人俱,
普賢菩薩摩诃薩、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而爲上首。其名曰智慧勝智菩薩、……如是等上
首菩薩摩诃薩,一切皆從普賢菩薩行願所生。所行無礙,普遍一切諸佛刹故;現身無量,
近親一切諸如來故;離諸蓋障,如淨月輪,普現一切佛神變故;……
四十卷《華嚴經》卷四十雲:
……善男子,是爲菩薩摩诃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于此大願隨順趣入,則
能成熟一切衆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若
複有人聞此願王,一經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
陀分亦不及一。或複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滅除
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刹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銷除。
……
從以上所引的經文中,我們不難知道普賢菩薩行願在大乘菩薩修行中的地位。如果要成就佛那樣的智身,就要滿足普賢行願;一切世間菩薩大衆的神通和功德皆從普賢行願中出生;住普賢行就可以具足成就一切佛法;聽聞或持誦普賢行願就會功德圓滿,惡業盡除。那麼,什麼是普賢菩薩行願的具體內容呢
這也是《華嚴經》中諸菩薩最關心的問題。然而,在八十華嚴中關于普賢菩薩行願的內容並沒有具體的表述,故這裏引述的是{普賢行品)中一段關于“滿足諸菩薩行,應勤修十種法”的經文: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複告諸菩薩大衆言:……諸菩薩摩诃薩欲疾滿足諸菩薩行,
應勤十種法。何等爲十
所謂心不棄舍一切衆生;于諸菩薩生如采想;永不誹謗一切佛
法;知諸國土無有窮盡;于菩薩行深生信樂;不舍平等虛空法界菩提之心;觀察菩提入如
來力;精進…
《《華嚴經》與普賢菩薩思想(李富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