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余盡實錄也。”⒀趙政提出的譯經主張,道安是同意的。趙政主張盡量保留經本原貌,不要追求華麗,不要過多修飾,保留原經的質樸狀態,也不要過多刪除(損言)。除“改倒句”符合道安“五失本”的第一條外,其余皆不符。說明道安在譯經實踐中,並沒有完全恪守“五失本”的原則。
二、注經
《出叁藏記集》卷五《新集安公注經及雜經志錄》稱:“佛之著教,真人發起,大行于外國,有自來矣。延及此土,當漢之末世,晉之盛德也。然方言殊音,文質從異,譯胡爲晉,出非一人。或善胡而質晉,或善晉而未備胡,衆經浩然,難以折中。”⒁這裏說明道安注經的原因。佛教起源于印度,傳入中國要靠翻譯,印中兩國的語言結構不同,發音不同,文質不同。從事佛經翻譯的人很多,他們有的通梵文而不通漢語,有的通漢語而不通梵文,譯出的佛經自然難懂,這就促使道安下決心注經。
道安所注佛經主要如下:
《光贊折中解》一卷
《光贊抄解》一卷
《般若放光品折疑准》一卷
《般若放光品折疑略》一卷
《般若放光品起盡解》一卷
《道行品集異注》一卷
《大十二門注》一卷、
《小十二門注》一卷
《了本生死注》一卷
《密迹金剛經甄解》一卷
《持心梵天經甄解》一卷
《賢劫八萬四千度無極解》一卷
《人本欲生經注撮解》一卷
《安般守意解》一卷
《陰持入經注》一卷
《大道地經注》一卷
《十法句義雜解》一卷
《義指注》一卷
《九十八結解》和《約通解》共一卷
《叁十二相解》一卷
除以上注經,他還寫過《叁界諸天錄》一卷、《經錄》一卷、《答法汰難》一卷、《答法將難》一卷、《西域志》一卷。
《出叁藏記集》卷十五《道安法師傳》對此總結如下:“安窮覽經典,鈎深致遠。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諸經,並尋文比句。爲起盡之意,及《析疑》、《甄解》,凡二十二卷。序致淵富,妙盡玄旨。條貫既敍,文理會通,經義克明,自安始也。”⒂
從道安的著作來看,他的佛學知識非常廣博,他所弘揚的主要是般若學和禅學,也涉及到小乘佛教、戒律等。《出叁藏記集》卷七《道行經序》稱:“大哉智度,萬聖資通,鹹宗以成也。地含日照,無法不周,不恃不處,累彼有名。既外有名,亦病無形,兩忘玄漠,塊然無主,此智之紀也。夫永壽莫美 乎上乾,而齊之殇子。神偉莫美于淩虛,而同之涓滯,至德莫大乎真人,而比之朽種。高妙莫大乎世雄,而喻之幻夢。由此論之,亮爲衆聖宗矣。何者?執道禦有,卑高有差,此有爲之域耳。非據真如遊法性,冥然無名也。據真如遊法性,冥然無名者,智度之奧室也。”⒃這裏所說的“智度”即般若波羅蜜。道安所講的般若學有二大特點:一、用道教的“真人”等名詞概念論述般若;二、把空、有兩過結合在一起,因爲他提出“遊真如據法性”的問題。大乘空宗主張一切皆空,並不承認真如法性。
道安的禅學觀點也很有特色,他把四禅、四無量心、四空定之十二門禅說成是“叁乘之大路”。“叁乘”即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前二乘是小乘,後一乘是大乘。道安認爲,叁乘證果,都離不開十二門禅。
道安對小乘佛教的推崇,反映在他寫的《鞞婆沙序》和《阿毘昙序》中,對戒律的重視則反映在《出叁藏記集》卷十一《比丘戒序》中。梁慧皎著《高僧傳》卷五《道安傳》稱:“安既德爲物宗,學兼叁藏,所製《僧尼軌範》、《佛法憲章》,條爲叁例:一曰行香定座,上經上講之法;二曰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時法;叁曰布薩、差使、悔過等法。天下寺舍,遂則而從之。”⒄這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次製定僧規。本傳又記載說“安每與弟子法遇等,于彌勒前立誓,願生兜率。”⒅由此可見,道安是彌勒淨土信仰的先驅者。本傳又記載說:“初,魏晉沙門,依師爲姓,故姓各不同。安每以爲大師之本,莫尊釋迦,乃以“釋”命氏。後獲《增一阿含》,果稱“四姓爲沙門,皆稱釋種。”既 與經符,遂爲永式。”⒆道安首次規定,出家人皆姓“釋”,這種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叁、編纂經錄
《出叁藏記集》卷十五《道安傳》稱:“自漢暨晉,經來稍多,而傳經之人,名字弗記。後人追尋,莫測年代。安乃總集名目,表其時人,铨品新舊,撰爲經錄。衆經有據,實由其功。”⒇從漢到晉,翻譯的佛經越來越多,有的譯師不記名字,後人追憶又搞不清年代。爲清楚起見,道安著《綜理衆經目錄》,又稱爲《道安錄》或《安錄》。說明譯師、譯時、新譯、舊譯等,使讀者一目了然。道安原著已失,大部份內容保留在僧佑著《出叁藏記集》卷叁、卷五當中。由此我們可以推知《安錄》大概面貌。《安錄》大概分爲以下七個部份:
一、經律論錄,《出叁藏記集》卷一的《新集撰出經律論錄》是在《安錄》的基礎上增補而成,共收經律論四百五十部,凡一千八百六十七卷。
二、古異經錄。《出叁藏記集》卷叁《新集安公古異經錄》說明如下:“古異今者,蓋先出之遺文也。尋《安錄》,自《道地要語》迄《四姓長者》合九十有二經,標爲古異。雖經文散逸,多有缺亡,觀其存篇,古今可辨。或無別名題,取經語以爲目,或撮略《四含》,摘一事而立卷,名號質實,信古典矣。”(21)道安以前的某些譯經,已不知譯師、譯時者,稱爲“古異經”。這些佛經多爲《阿含經》的某一部份,多爲殘篇,有的題目也沒有了,就用經文中的一句話作爲題目。
叁、失譯經錄。《出叁藏記集》卷叁《新集安公失譯 經錄》說明如下:“佑校安公舊錄,其經有譯名則繼錄上卷,無譯名者則條目于下。尋《安錄》自《修行本起》訖于《和達》,凡一百叁十四經,莫詳其人。又關、涼二錄,並缺譯名,今總而次,列入失源之部。《安錄》誠佳,頗恨太簡,注目經名,撮題兩字,且不列卷數,行間相接,後人傳寫,名部混糅。且朱點爲標,朱滅則亂,循空追求,困于難了。斯亦玙璠之一玷也。且衆錄雜經,苞集逸異,名多重複,疊相散紊。”(22)“失譯”即已不知譯師之名。僧佑在肯定《安錄》的前提下,也指出他的缺點,太簡單化了,只注經名,不列卷數,還有很多重複。共收142部147卷。
四、涼土異經錄。“涼土”相當于現在的甘肅省武威。共收五十九部七十九卷。
五、關中異經錄。共收二十四部二十四卷。
六、疑經錄。共收二十六部叁十卷。道安說明如下:“外國僧法,學皆跪而口授。同師所受,若十、二十轉,以授後學。若有一字異者,共相推校,得便擯之,僧法無縱也。經至晉土,其年未遠,而喜事者,以沙糅金,斌斌如也,而無括正,何以別真僞乎!農者禾草俱存,後稷爲之歎息,金匮玉石同緘,卞和爲之懷恥。安敢預學次,見 渭雜流,龍蛇並進,豈不恥之。”(23)由此可見,道安對僞經恨之入骨,一定要把它消除出去。
七、注經及雜經志錄。共收二十四部二十七卷。其中包括《經錄》等著作四部,關于《經錄》,道安說明如下:“此土衆經,出不一時,自孝靈光和已來,迄今晉興甯二年(公元366年),近二百載,值殘出殘,遇全出全,非是一人,難卒綜理,爲之錄一卷。”(24)可見道安時代,譯師得到什麼經,就翻譯什麼經,還沒有受宗派、學派影響,也沒有系統性。
注解:
⑴語見《高僧傳》卷五,中華書局版《高僧傳合集》第31頁。
⑵⑶《出叁藏記集》卷十五《道安法師傳》,中華書局點校本,第562頁。
⑷《出叁藏記集》卷十五《道安法師傳》,中華書局點校本,第 562-563頁。
⑸⑹同上書,第563頁。
⑺同上書,第561頁。
⑻同上書,第289頁。
⑼同上書,第289-290頁。
⑽同上書,第563頁。
⑾參見《出叁藏記集》卷八僧叡著《大品經序》,中華書局點校本,第292頁。
⑿語見《續高僧傳》卷二《彥悰傳》,中華書局版《高僧傳合集》第118頁。
⒀中華書局點校本,第382頁。
⒁同上書,第227頁。
⒂同上書,第561頁。
⒃同上書,第262-263頁。
⒄⒅中華書局版《高僧傳合集》,第312頁。
⒆同上書,第311頁。
⒇中華書局點校本,第561-562頁。
(21)同上書,第91-92頁。
(22)同上書,第98頁。
(23)《出叁世記集》卷五,中華書局點校本,第221-222頁。
(24)同上書,第228頁。
《道安對譯經事業的貢獻》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