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余尽实录也。”⒀赵政提出的译经主张,道安是同意的。赵政主张尽量保留经本原貌,不要追求华丽,不要过多修饰,保留原经的质朴状态,也不要过多删除(损言)。除“改倒句”符合道安“五失本”的第一条外,其余皆不符。说明道安在译经实践中,并没有完全恪守“五失本”的原则。
二、注经
《出三藏记集》卷五《新集安公注经及杂经志录》称:“佛之着教,真人发起,大行于外国,有自来矣。延及此土,当汉之末世,晋之盛德也。然方言殊音,文质从异,译胡为晋,出非一人。或善胡而质晋,或善晋而未备胡,众经浩然,难以折中。”⒁这里说明道安注经的原因。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要靠翻译,印中两国的语言结构不同,发音不同,文质不同。从事佛经翻译的人很多,他们有的通梵文而不通汉语,有的通汉语而不通梵文,译出的佛经自然难懂,这就促使道安下决心注经。
道安所注佛经主要如下:
《光赞折中解》一卷
《光赞抄解》一卷
《般若放光品折疑准》一卷
《般若放光品折疑略》一卷
《般若放光品起尽解》一卷
《道行品集异注》一卷
《大十二门注》一卷、
《小十二门注》一卷
《了本生死注》一卷
《密迹金刚经甄解》一卷
《持心梵天经甄解》一卷
《贤劫八万四千度无极解》一卷
《人本欲生经注撮解》一卷
《安般守意解》一卷
《阴持入经注》一卷
《大道地经注》一卷
《十法句义杂解》一卷
《义指注》一卷
《九十八结解》和《约通解》共一卷
《三十二相解》一卷
除以上注经,他还写过《三界诸天录》一卷、《经录》一卷、《答法汰难》一卷、《答法将难》一卷、《西域志》一卷。
《出三藏记集》卷十五《道安法师传》对此总结如下:“安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诸经,并寻文比句。为起尽之意,及《析疑》、《甄解》,凡二十二卷。序致渊富,妙尽玄旨。条贯既敍,文理会通,经义克明,自安始也。”⒂
从道安的着作来看,他的佛学知识非常广博,他所弘扬的主要是般若学和禅学,也涉及到小乘佛教、戒律等。《出三藏记集》卷七《道行经序》称:“大哉智度,万圣资通,咸宗以成也。地含日照,无法不周,不恃不处,累彼有名。既外有名,亦病无形,两忘玄漠,块然无主,此智之纪也。夫永寿莫美 乎上乾,而齐之殇子。神伟莫美于凌虚,而同之涓滞,至德莫大乎真人,而比之朽种。高妙莫大乎世雄,而喻之幻梦。由此论之,亮为众圣宗矣。何者?执道御有,卑高有差,此有为之域耳。非据真如游法性,冥然无名也。据真如游法性,冥然无名者,智度之奥室也。”⒃这里所说的“智度”即般若波罗蜜。道安所讲的般若学有二大特点:一、用道教的“真人”等名词概念论述般若;二、把空、有两过结合在一起,因为他提出“游真如据法性”的问题。大乘空宗主张一切皆空,并不承认真如法性。
道安的禅学观点也很有特色,他把四禅、四无量心、四空定之十二门禅说成是“三乘之大路”。“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前二乘是小乘,后一乘是大乘。道安认为,三乘证果,都离不开十二门禅。
道安对小乘佛教的推崇,反映在他写的《鞞婆沙序》和《阿毘昙序》中,对戒律的重视则反映在《出三藏记集》卷十一《比丘戒序》中。梁慧皎着《高僧传》卷五《道安传》称:“安既德为物宗,学兼三藏,所制《僧尼轨范》、《佛法宪章》,条为三例:一曰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⒄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次制定僧规。本传又记载说“安每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⒅由此可见,道安是弥勒净土信仰的先驱者。本传又记载说:“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各不同。安每以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乃以“释”命氏。后获《增一阿含》,果称“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既 与经符,遂为永式。”⒆道安首次规定,出家人皆姓“释”,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三、编纂经录
《出三藏记集》卷十五《道安传》称:“自汉暨晋,经来稍多,而传经之人,名字弗记。后人追寻,莫测年代。安乃总集名目,表其时人,铨品新旧,撰为经录。众经有据,实由其功。”⒇从汉到晋,翻译的佛经越来越多,有的译师不记名字,后人追忆又搞不清年代。为清楚起见,道安着《综理众经目录》,又称为《道安录》或《安录》。说明译师、译时、新译、旧译等,使读者一目了然。道安原着已失,大部份内容保留在僧佑着《出三藏记集》卷三、卷五当中。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安录》大概面貌。《安录》大概分为以下七个部份:
一、经律论录,《出三藏记集》卷一的《新集撰出经律论录》是在《安录》的基础上增补而成,共收经律论四百五十部,凡一千八百六十七卷。
二、古异经录。《出三藏记集》卷三《新集安公古异经录》说明如下:“古异今者,盖先出之遗文也。寻《安录》,自《道地要语》迄《四姓长者》合九十有二经,标为古异。虽经文散逸,多有缺亡,观其存篇,古今可辨。或无别名题,取经语以为目,或撮略《四含》,摘一事而立卷,名号质实,信古典矣。”(21)道安以前的某些译经,已不知译师、译时者,称为“古异经”。这些佛经多为《阿含经》的某一部份,多为残篇,有的题目也没有了,就用经文中的一句话作为题目。
三、失译经录。《出三藏记集》卷三《新集安公失译 经录》说明如下:“佑校安公旧录,其经有译名则继录上卷,无译名者则条目于下。寻《安录》自《修行本起》讫于《和达》,凡一百三十四经,莫详其人。又关、凉二录,并缺译名,今总而次,列入失源之部。《安录》诚佳,颇恨太简,注目经名,撮题两字,且不列卷数,行间相接,后人传写,名部混糅。且朱点为标,朱灭则乱,循空追求,困于难了。斯亦玙璠之一玷也。且众录杂经,苞集逸异,名多重复,迭相散紊。”(22)“失译”即已不知译师之名。僧佑在肯定《安录》的前提下,也指出他的缺点,太简单化了,只注经名,不列卷数,还有很多重复。共收142部147卷。
四、凉土异经录。“凉土”相当于现在的甘肃省武威。共收五十九部七十九卷。
五、关中异经录。共收二十四部二十四卷。
六、疑经录。共收二十六部三十卷。道安说明如下:“外国僧法,学皆跪而口授。同师所受,若十、二十转,以授后学。若有一字异者,共相推校,得便摈之,僧法无纵也。经至晋土,其年未远,而喜事者,以沙糅金,斌斌如也,而无括正,何以别真伪乎!农者禾草俱存,后稷为之叹息,金匮玉石同缄,卞和为之怀耻。安敢预学次,见 渭杂流,龙蛇并进,岂不耻之。”(23)由此可见,道安对伪经恨之入骨,一定要把它消除出去。
七、注经及杂经志录。共收二十四部二十七卷。其中包括《经录》等着作四部,关于《经录》,道安说明如下:“此土众经,出不一时,自孝灵光和已来,迄今晋兴宁二年(公元366年),近二百载,值残出残,遇全出全,非是一人,难卒综理,为之录一卷。”(24)可见道安时代,译师得到什么经,就翻译什么经,还没有受宗派、学派影响,也没有系统性。
注解:
⑴语见《高僧传》卷五,中华书局版《高僧传合集》第31页。
⑵⑶《出三藏记集》卷十五《道安法师传》,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62页。
⑷《出三藏记集》卷十五《道安法师传》,中华书局点校本,第 562-563页。
⑸⑹同上书,第563页。
⑺同上书,第561页。
⑻同上书,第289页。
⑼同上书,第289-290页。
⑽同上书,第563页。
⑾参见《出三藏记集》卷八僧叡着《大品经序》,中华书局点校本,第292页。
⑿语见《续高僧传》卷二《彦悰传》,中华书局版《高僧传合集》第118页。
⒀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82页。
⒁同上书,第227页。
⒂同上书,第561页。
⒃同上书,第262-263页。
⒄⒅中华书局版《高僧传合集》,第312页。
⒆同上书,第311页。
⒇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61-562页。
(21)同上书,第91-92页。
(22)同上书,第98页。
(23)《出三世记集》卷五,中华书局点校本,第221-222页。
(24)同上书,第228页。
《道安对译经事业的贡献》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