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符秦時期的佛經翻譯▪P5

  ..續本文上一頁頓悟法門,佛大先的禅法是以唯識理論爲指導的漸悟法門。

  關于佛大先的情況,《出叁藏記集》卷九《禅要秘密治病經記》記載如下“……天竺比丘大乘沙門佛陀斯那,其天才特拔,諸國獨步。誦半億偈,兼明禅法,內外綜博,無笈不練,故世人鹹曰人中師子。”53

  四、請昙摩流支譯《十誦律》。《十誦律》曾由罽賓沙門弗若多羅與羅什共譯,由弗若多羅誦出梵文,由羅什譯爲漢文。剛譯叁分之二,弗若多羅逝世。公元405年,西域沙門昙摩流支攜梵本《十誦律》來到長安,慧遠派昙邕寫信給他,請他與羅什續譯。

  五、慧遠曾把《大智度論》節抄成二十卷,已佚。慧遠寫的《大智論抄序》保存在《出叁藏記集》卷十。慧遠的序對譯文的文、質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若逐令正典,隱于榮華,玄樸歸于小成。則百家競辯,九流爭川,方將幽淪長夜,背日月以昏逝,不亦悲乎,于是靜尋所由,以求其本,則知聖人依方設訓,文質殊體。若以文應質,則疑者衆;以質應文,則悅者寡。是以化行天竺,辭樸而義微,言近而旨遠。義微則隱昧無象,旨遠則幽緒莫尋,故令常訓者,牽于近習,束名教者惑于未聞。若開易進之路,則階藉有由;曉漸悟之方,則始涉有津。遠于是簡繁理穢,以詳其中,令質文有體,義無所越。”54

  關于文質的問題,方廣錩教授的論文《關于江泌女子僧法誦出經》(載于《普門學報》二OO一年第二期)進行了很好的論述:“古代佛教翻譯有直譯、意譯兩家。直譯的經典行文質樸,不太好懂,稱爲“質”。意譯的經典行文流暢,很好讀,稱爲“文”。古代的翻譯家認爲,直譯忠實于原文,比較可信;但過于質野,有礙流通。意譯文詞流暢,固然好讀好懂,但也有可能會以詞害義。不少人提倡一種“文質均”的行文風格。《衆經別錄》對每部經典的行文風格都有判述,諸如“文”、“質”、“不文不質”、“文多質少”、“文質均”等,作爲閱讀的指導。”

  慧遠的影響主要在淨土,被推爲中國淨土宗初祖。慧遠淨土信仰的特點,不同于他的師父道安,道安是彌勒信仰,慧遠是阿彌陀佛信仰。他曾于安帝元興元年(公元402年),率弟子劉遺民等123人,在阿彌陀佛像前發誓,共期往生阿彌陀佛所在的西方極樂世界。

  1、《大正藏》卷49,第75頁

  2、《大正藏》卷55,第219頁

  3、《大正藏》卷55,第510頁

  4、中華書局點校本,第340頁

  5、中華書局點校本,第522——523頁

  6、貝僧佑著《出叁藏記集》卷十,中華書局點校本,第381頁

  7、《出叁藏記集》卷十,中華書局點校本,第382頁。

  8、參見高觀如著《阿毘達摩毘婆沙論》,載于中國佛教協會編《中國佛教》第叁輯

  9、中華書局點校本,第382頁

  10、中華書局點校本、第382頁

  11、中華書局點校本,第382頁

  12、中華書局點校本,第373——374頁

  13、《出叁藏記集》卷十,中華書局點校本,第374——375頁

  14、中華書局點校本,第375——376頁

  15、《大正藏》卷五十五,第511頁

  16、《大正藏》卷五十五,第511頁

  17、中華書局點校本,第377頁

  18、中華書局點校本,第339頁

  19、語見《高僧傳》卷五,中華書局版《高僧傳合集》第31頁

  20、《出叁藏記集》卷十五《道安法師傳》,中華書局點校本,第562頁

  21、《出叁藏記集》卷十五《道安法師傳》,中華書局點校本,第562頁

  22、《出叁藏記集》卷十五《道安法師傳》,中華書局點校本,第562——563頁

  23、《出叁藏記集》卷十五《道安法師傳》,中華書局點校本,第563頁

  24、《出叁藏記集》卷十五《道安法師傳》,中華書局點校本,第563頁

  25、中華書局點校本,第561頁

  26、中華書局點校本,第289頁

  27、中華書局點校本,第289——290頁

  28、中華書局點校本,第563頁

  29、參見《出叁藏記集》卷八僧叡著《大品經序》,中華書局點校本,第292頁

  30、語見《續高僧傳》卷二《彥傳》,中華書局版《高僧傳合集》第118頁

  31、中華書局點校本,第382頁

  32、中華書局點校本,第227頁。

  33、中華書局點校本,第561頁

  34、中華書局點校本,第262——263頁

  35、中華書局版《高僧傳合集》,第312頁

  36、中華書局版《高僧傳合集》,第312頁

  37、中華書局版《高僧傳合集》,第311頁

  38、中華書局點校本,第561——562頁

  39、中華書局點校本,第91——92頁

  40、中華書局點校本,第98頁

  41、《出叁藏記集》卷五,中華書局點校本,第221——222頁。

  42、《出叁藏記集》卷,中華書局點校本,第228頁。

  43、《高僧傳》卷六,中華書局版《高僧傳合集》第37頁。九流即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44、《出叁藏記集》卷十五,中華書局點校本,第567頁

  45、《出叁藏記集》卷十五,中華書局點校本,第568頁

  46、《出叁藏記集》卷十五,中華書局點校本,第568頁

  47、《出叁藏記集》卷十,中華書局點校本,第377——378頁

  48、《出叁藏記集》卷十,中華書局點校本,第378頁

  49、《出叁藏記集》卷十,中華書局點校本,第379頁

  50、《出叁藏記集》卷十,中華書局點校本,第380頁

  51、《出叁藏記集》卷十,中華書局點校本,第380頁

  52、中華書局點校本,第345頁

  53、中華書局點校本,第345頁

  54、中華書局點校本,第391頁

  

《符秦時期的佛經翻譯》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阿賴耶識探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