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符秦时期的佛经翻译▪P5

  ..续本文上一页顿悟法门,佛大先的禅法是以唯识理论为指导的渐悟法门。

  关于佛大先的情况,《出三藏记集》卷九《禅要秘密治病经记》记载如下“……天竺比丘大乘沙门佛陀斯那,其天才特拔,诸国独步。诵半亿偈,兼明禅法,内外综博,无笈不练,故世人咸曰人中师子。”53

  四、请昙摩流支译《十诵律》。《十诵律》曾由罽宾沙门弗若多罗与罗什共译,由弗若多罗诵出梵文,由罗什译为汉文。刚译三分之二,弗若多罗逝世。公元405年,西域沙门昙摩流支携梵本《十诵律》来到长安,慧远派昙邕写信给他,请他与罗什续译。

  五、慧远曾把《大智度论》节抄成二十卷,已佚。慧远写的《大智论抄序》保存在《出三藏记集》卷十。慧远的序对译文的文、质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若逐令正典,隐于荣华,玄朴归于小成。则百家竞辩,九流争川,方将幽沦长夜,背日月以昏逝,不亦悲乎,于是静寻所由,以求其本,则知圣人依方设训,文质殊体。若以文应质,则疑者众;以质应文,则悦者寡。是以化行天竺,辞朴而义微,言近而旨远。义微则隐昧无象,旨远则幽绪莫寻,故令常训者,牵于近习,束名教者惑于未闻。若开易进之路,则阶藉有由;晓渐悟之方,则始涉有津。远于是简繁理秽,以详其中,令质文有体,义无所越。”54

  关于文质的问题,方广錩教授的论文《关于江泌女子僧法诵出经》(载于《普门学报》二OO一年第二期)进行了很好的论述:“古代佛教翻译有直译、意译两家。直译的经典行文质朴,不太好懂,称为“质”。意译的经典行文流畅,很好读,称为“文”。古代的翻译家认为,直译忠实于原文,比较可信;但过于质野,有碍流通。意译文词流畅,固然好读好懂,但也有可能会以词害义。不少人提倡一种“文质均”的行文风格。《众经别录》对每部经典的行文风格都有判述,诸如“文”、“质”、“不文不质”、“文多质少”、“文质均”等,作为阅读的指导。”

  慧远的影响主要在净土,被推为中国净土宗初祖。慧远净土信仰的特点,不同于他的师父道安,道安是弥勒信仰,慧远是阿弥陀佛信仰。他曾于安帝元兴元年(公元402年),率弟子刘遗民等123人,在阿弥陀佛像前发誓,共期往生阿弥陀佛所在的西方极乐世界。

  1、《大正藏》卷49,第75页

  2、《大正藏》卷55,第219页

  3、《大正藏》卷55,第510页

  4、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40页

  5、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22——523页

  6、贝僧佑着《出三藏记集》卷十,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81页

  7、《出三藏记集》卷十,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82页。

  8、参见高观如着《阿毘达摩毘婆沙论》,载于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三辑

  9、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82页

  10、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82页

  11、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82页

  12、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73——374页

  13、《出三藏记集》卷十,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74——375页

  14、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75——376页

  15、《大正藏》卷五十五,第511页

  16、《大正藏》卷五十五,第511页

  17、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77页

  18、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39页

  19、语见《高僧传》卷五,中华书局版《高僧传合集》第31页

  20、《出三藏记集》卷十五《道安法师传》,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62页

  21、《出三藏记集》卷十五《道安法师传》,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62页

  22、《出三藏记集》卷十五《道安法师传》,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62——563页

  23、《出三藏记集》卷十五《道安法师传》,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63页

  24、《出三藏记集》卷十五《道安法师传》,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63页

  25、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61页

  26、中华书局点校本,第289页

  27、中华书局点校本,第289——290页

  28、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63页

  29、参见《出三藏记集》卷八僧叡着《大品经序》,中华书局点校本,第292页

  30、语见《续高僧传》卷二《彦传》,中华书局版《高僧传合集》第118页

  31、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82页

  32、中华书局点校本,第227页。

  33、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61页

  34、中华书局点校本,第262——263页

  35、中华书局版《高僧传合集》,第312页

  36、中华书局版《高僧传合集》,第312页

  37、中华书局版《高僧传合集》,第311页

  38、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61——562页

  39、中华书局点校本,第91——92页

  40、中华书局点校本,第98页

  41、《出三藏记集》卷五,中华书局点校本,第221——222页。

  42、《出三藏记集》卷,中华书局点校本,第228页。

  43、《高僧传》卷六,中华书局版《高僧传合集》第37页。九流即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44、《出三藏记集》卷十五,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67页

  45、《出三藏记集》卷十五,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68页

  46、《出三藏记集》卷十五,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68页

  47、《出三藏记集》卷十,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77——378页

  48、《出三藏记集》卷十,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78页

  49、《出三藏记集》卷十,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79页

  50、《出三藏记集》卷十,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80页

  51、《出三藏记集》卷十,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80页

  52、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45页

  53、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45页

  54、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91页

  

《符秦时期的佛经翻译》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阿赖耶识探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