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追忆又搞不清年代。为清楚起见,道安着《综理众经目录》,又称为《道安录》或《安录》。说明译师、译时、新译、旧译等,使读者一目了然。道安原着已佚,大部分内容保留在僧佑着《出三藏记集》卷三、卷五当中。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安录》大概分为以下七个部分:
一、经律论录。《出三藏记集》卷一的《新集撰出经律论录》是在《安录》的基础上增补而成,共收经律论四百五十部,凡一千八百六十七卷。
二、二古异经录。《出三藏记集》卷三《新集安公古异经录》说明如下:“古异经者,盖先出之遗文也。寻《安录》,自《道地要语》迄《四姓长者》,合九十有二经,标为古异。虽经文散逸,多有缺亡,观其存篇,古今可辨。或无别名题,取经语以为目,或撮略《四含》,摘一事而立卷,名号质实,信古典矣。”39道安以前的某些译经,已不知译师、译时者,称为“古异经”。这些佛经多为《阿含经》的某一部分,多为残篇,有的题目也没有了,就用经文中的一句话作为题目。
三、失译经录。《出三藏记集》卷三《新集安公失译经录》说明如下:“佑校安公旧录,其经有译名则继录上卷,无译名者则条目于下。寻《安录》自《修行本起》讫于《和达》,凡一百三十四经,莫详其人。又关、凉二录,并缺译名,今总而闪,列入失源之部。《安录》诚佳,颇恨太简,注目经名,撮题两字,且不列卷数,行间相接,后人传写,名部混糅。且朱点为标,朱灭则乱,遁空追求,困于难了。斯亦玙之一玷也。且众录杂经,苞集逸异,名多重复,迭相散案。”40“失译”即已不知译师之名。僧佑在肯定《安录》的前提下,也指出它的缺点,太简单化了,只注经名,不列卷数,还有很多重复。共收142部147卷。
四、凉异经录。“凉土”相当于现在的甘肃省武威。共收五十九部七十九卷。
五、关中异经录。共收二十四部二十四卷。
六、疑经录。共收二十六部三十卷。道安说明如下:“外国僧法,学习跪而口受。同师所受,若十、二十转,以授后学。若有一字异者,共相推校,得便摈之,僧法无纵也。经至晋土,其年未远,而喜事者,以沙糅金,斌斌如也,而无括正,何以别真伪乎!农者禾草俱存,后稷为之叹息,金匮玉石同缄,卞和为之怀耻。安敢预学次,见泾渭杂流,龙蛇并进,岂不耻之。”41由此可见,道安对伪经恨之入骨,一定要把它清除出去。
七、注经及杂经志录。共收二十四部二十七卷。其中包括《经录》等着作四部,关于《经录》,道安说明如下:“此土众经,出不一时,自孝录光和已来,迄今晋康宁二年,近二百载,值残出残,迂全出全,非是一人,难卒综理,为之录一卷。”42可见道安时代,译师得到什么经,就翻译什么经,还没有受宗派、学派影响,也没有系统性。
三、慧远对译经业的贡献
慧远的生活年代是东晋,因为他是道安的弟子,所以列于道安之后论述。
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崞县)人。据《高僧传》卷六,慧远卒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公元1416年)八月六日,世寿八十三岁。
慧远出身于士族,自幻好学,聪敏过人。十三岁时随舅游学于许昌、洛阳,学习儒家六经,尤精老、庄。21岁时和弟慧持于太行恒山(今河北省曲阳县西北)迂见道安,听其讲《般若经》,颇有领悟,感叹说:“儒道九流,皆糖秕耳。”43与弟慧持俱投道安门下,出家为僧。道安很赞尝慧远的聪明和勤奋,说:“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44
慧远二十四岁时即登讲席,引《庄子》说明佛教的实相之义,使惑者了然。因为慧远有深厚的《老》、《庄》功底。所以道安允许他讲佛法时,不废俗书。
慧远于东晋兴宁三年(公元365年)随道安至襄阳。道安曾派他赴荆州看望患病的竺法汰。当时道恒在此宣扬“心无”说,竺法汰派弟子昙一和慧远前往驳斥。
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因政局不稳,道安分张徒众。慧远奉命于太元六年(公元381年)来到庐山,直至去世。
慧远在庐山,与道安的另一弟子慧永相会,他们先住西林寺。在慧永的要求下,江州剌史桓伊于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为之建成东林寺。在慧远的主持下,东林寺成为当时的译经、弘法中心。
慧远和他的师父道安一样,他本人不曾从事翻译,但他组织别人译经,并写序言,对佛经翻译亦很有贡献。他写的序言,对佛经翻译亦提出一些独到见解。
慧远到庐山以后,深感“初经流江东,多有未备,禅法无闻,律藏残缺。”45派弟子法净等长途跋涉去取经,获得很多极有价值的梵本佛经。“每逢西域一宾,辄恳恻咨访。屡遣使入关,迎请禅师,解其摈事,传出《禅经》。又请罽宾沙门僧伽提婆出数经。所以禅法经戒,皆出庐山,几且百卷。初关中译出《十诵》,所余一分未竟,而弗若多罗亡,远常慨其未备,及闻昙摩流支入秦,乃遗书祈请,令于关中更出余分。故《十诵》一部,具足无阙,晋地获本,相传至今。葱外妙典,关中胜说,所以来集兹土者,皆远之力也。”46这里对慧远在佛典译传方面的贡献,论述颇详。
一、请僧伽提婆翻译法胜的《阿毘昙心论》(Abhidharmahrday”sastra),收于《大正藏》第28卷,主要论述小乘佛教的有漏、无漏、色法、十八界、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由于慧远的邀请,僧伽提婆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译为汉语,太元十六年(公元391)慧远整理成四卷,并作序言。《佛光大辞典》称“东晋僧伽提婆及慧远合译”,很不确切。
关于本论的译出情况,作者不详的《阿毘昙心序》记载如下:“释和尚昔在关中,令鸠摩罗跋提出此经。其人不闲晋语,以偈本难译,遂隐而不传。至于断章,直云修妒路。及见提婆,乃知有此偈。以偈检前所出,又多首尾隐没,互相涉入,译人所不能传彬彬然,是以劝令更出。以晋泰元十六年,岁在单瘀,贞于重光。其年冬,于寻阳南山精舍,提婆自执胡经,先译本文,然后乃译为晋语,比丘道慈笔受。至来年秋,重复与提婆校正,以为定本。时众僧上座竺僧根、支敏纯等八十人,地主江州剌史王凝之,优婆塞西阳太守任固之为檀越,并共劝佐而兴立焉。”47
慧远的序文对书名解释如下:“阿毘昙心者,三藏之要颂,咏歌之微言,管统众经,领其宗会,故作者以心为名焉。有出家开士,字曰法胜,渊识远鉴,探深研机,龙潜赤泽,独有其明。其人以为《阿毘昙经》源流广大,难卒寻究,非赡智宏才,莫难毕综,是以探其幽致,别撰斯部。始自《界品》,讫于《问论》,凡二百五十偈,以为要解,号之曰心。”48
关于本论的译出情况,慧远的序文记载如下:“罽宾沙门僧伽提婆,少翫兹文,味之弥久,兼宗匠本,正关入神,要其人情悟所参,亦已涉其津矣。会迂来游,因请令译。提婆乃手执胡本,口宣晋言。临文诫惧,一章三复。远亦宝而重之,敬慎无违。然方言殊韵,难以曲尽,傥或失当,俟之来贤,辛诸明哲,正其大谬。
晋太元十六出。”49由此可见,僧伽婆、慧远在翻译《阿毘昙心论》的时候,慎之又慎。
二、请僧伽提婆翻译《三法度论》(tridhaka”sastra),并作序言。《三法度论》收于《大正藏》第25册,又称为《三法度经论》。依四《阿含经》,说德(施、戒、修三真度)、恶(恶行、爱、无明三真度)、依(阴、界、入三真度)等三法九真度。“真度”是梵文Khanda的音译,又称为犍度。
关于本论的情况,《三法度经记》记载如下:“比丘释僧伽先,志愿大乘,学三藏摩诃鞞耶伽兰,兼通一切书。记此《三法度》,三品九真度,撰说此经。持此福佑一切众生,令从苦得安,见谛解脱。”50
慧远的《三法度经序》称:“有游方沙门,出自罽宾,姓瞿昙氏,字僧伽提婆。昔在本国,预闻斯道,雅翫神趣,怀佩以游。其人虽不亲承二贤之音旨,而讽味三藏之遗言,志在分德,诲人不倦,每至讲论,嗟咏有余。远与同集,劝令宣译。提婆于是自执胡经,转为晋言,虽音不曲尽,而文不害意,依实去华,务存其本。自昔汉兴,逮及有晋,道俗名贤,并参怀圣典,其中弘通佛教者,传译方言,幸复详其大归,以裁厥中焉。”51“依实去华,务存其本”说明翻译的时候,去掉一些修饰。以前的翻译,有的是“文过其意”,是说有些补充。有的是“理胜其辞”,是说有此删节,译文没有把原典的道理充分表达出来。慧远主张避免这两种极端,行其中道。
三、请佛陀跋陀罗翻译禅经。应中国僧人智严之请,古印度迦毗罗卫的佛陀跋陀罗(Buddhabha意译觉贤),于晋义熙四年(公元408年)来到中国长安,拜见鸠摩罗什,因学见不同,遭罗什门下摈斥。佛陀跋陀罗率弟子慧观等40多人到庐山,投奔慧远。
慧远听说佛陀跋陀罗善禅法,非常高兴,赶忙派昙邕送信给姚兴及长安僧众,调解佛陀跋陀罗与罗什的矛盾,取消判其犯戒的处分。请他翻译《修行方便禅经》二卷。慧远亲自为他写序《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收于《出三藏记集》卷九,开头便说“夫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由此可见,慧远对禅法非常重视。
佛陀跋陀罗主要继承达摩多罗和佛大先(亦称佛陀斯那)两家的禅学理论,现存《禅经》主要介绍佛大先的渐修法门。所以慧远的序说明如下:“今之所译,出自达摩多罗与佛大先。其人西域之俊,禅训之宗,搜集经要,劝发大乘。弘教不同,故有详略之异。达摩多罗阖众篇于同道,开一色为恒沙。其为观也,明起不以生,灭不以尽,虽往复无际,而未始出于如。故曰:“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色则是如。如则是色。”佛大先以为澄源引流,固宜有渐。”52由此可见,达摩多罗的禅法是以中观理论为指导的…
《符秦时期的佛经翻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