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論師的師承及其哲理▪P2

  ..續本文上一頁本習伏膺請求,便爲開說,止得序分種性,分前十叁章玄義,後返豫章鶴嶺山,殷又與玑法師隨從,因複爲說第叁分。”[10]晚年于本州講《攝大乘論》十多遍,理解者二十五人。仁壽元年(601年)逝世。著有真谛的《翻譯曆》。

  僧榮事不詳,其弟子是慧琎。

  法侃,俗姓鄭,榮陽人,受具足戒後曾隨淵法師學習佛教經論。陳代住江都安樂寺,向曹毗學《攝大乘論》。“隋炀晉蕃昔鎮楊越,搜舉名器入住日嚴,以侃道洽江,將欲英華就京部,乃召而隆遣,既達本寺,厚供禮之。”[11]仁壽2年(602年),法侃前往宣州(今安徽省宣城縣),安置舍利。武德6年(623年)11月卒于興善寺,時年七十叁歲,主要弟子是道撫。

  頁180

  靜嵩,亦稱靖嵩,俗姓張,涿郡固安人,十五歲出家,其同學靖融,通曉大小乘經論,尤精《雜心》。靖嵩受靖融的啓發,來到京邺。向大齊國統法上的弟子融智學《涅槃經》和《十地經論》。周武滅佛期間,他與同學法貴、靈侃等叁百多僧人來到南地江左(今長江以東),陳宣帝迎接,並“令侍中袁憲至京口城禮接登岸,帝又使驸馬蔡凝宣雲,至人爲法,以身許道。”[12]靖嵩在此向老師法泰學習《攝大乘論》和《俱舍論》,下數年苦功,終于精通了這兩部論,對《辨中邊論》等四十余部大乘論典,都能會通綱要。開皇10年(590年)靖嵩和靈侃等二百余僧都回到江北,大開講席。著有《攝論疏》六卷、《雜心疏》五卷,又撰《九識》、《叁藏》、《叁聚戒》、《二生死》等,並行于世。靖嵩不僅繼承真谛傳統,弘揚《攝論》,並曾攻研《十地經論》,他不僅是攝論師,也是地論師。卒于大業10年(614年),時年七十八歲。弟子有智凝、道基、道因、法護等。

  道嶽,玄奘曾跟隨他學習《俱舍論》。

  智光,《續高僧傳》卷26有傳,江州(今湖北武昌)人,道尼的學生,少學《攝大乘論》,很有成績。“開皇10年,敕名尼公,相從入京,住大興善寺,仁壽創塔,召送循州。”[13]晚年講《攝大乘論》,馳名當時。

  慧休,《續高僧傳》卷15有傳,俗姓樂,瀛州人,十六歲投勖律師出家,後至京邺向靈裕法師學習佛教。又往渤海從明彥法師聽講《成實論》,從志念法師學小乘論典、《婆沙》等,各聞數遍。後聽昙遷、道尼講《攝大乘論》,“周涉叁遍,即造章疏。”[14]雙人洪理律師學《四分律》,向法勵(569~635)學律。逝于貞觀9年(635年),時年九十八歲。弟子昙元,通曉經、律、論叁藏。弟子靈範,弘揚《攝大乘論》,振名京邑。

  靜願,代州(今山西省雁門)人,叁十歲出家,受大戒後專學律典,講《四分律》十遍。又聽《十地經論》、《華嚴經》及小乘佛教論典。曾對真谛傳譯的《攝大乘論》製疏釋,晚年入京輔,住寶刹寺。後移住寶昌正時弘講《攝大乘論》,晚弘《雜心》。對《舍利毗昙》造疏十卷。文帝造塔,敕遣送舍利于潭州(今湖南省長沙縣)之麓山寺。卒于大業5年(609年)5月,時年六十余歲。

  攝論師的第四代人主要是僧榮的弟子慧琎,法侃的弟子道撫,靖嵩的弟子智凝、道基、道因、法護等。

  慧琎,《續高僧傳》卷22有傳,俗姓吳,相州江都(今江蘇省江都縣西南)

  頁181

  人,少依僧榮出家,向僧榮學《攝大乘論》,後即開講此論。受具足戒後,專門學習律儀。貞觀5年任雲花寺上座,[15]常講《攝大乘論》,並講戒律,貞觀8年(634年)逝于雲花寺,時年五十余歲。

  道撫,其傳稱:“俊穎標首,京城所貴,本住總持,宗師異解,用通《攝論》,及臨時侃席,數扣重關,束心展禮,歲承音訓。遂舍棄本習,從師真谛。”[16]

  智凝,《續高僧傳》卷10有傳,不詳姓族,豫州(今河南泌陽)人,年少出家,受具足戒後,師事靖嵩學《攝大乘論》。主要傳法于關東。大業年中卒于住寺,時年四十八歲。其弟子主要是靈覺、道卓、僧辯、智則、道積等。

  道基,《續高僧傳》卷14有傳,俗姓呂,河南東平人,年十四負帙遊于彭城。隋太尉尚書令楊素,請道基于東都講《揚心論》。後“乃鼓錫南鄭,張教西岷──教閱大乘,弘揚《攝論》。”[17]貞觀11年(637年)2月卒于益部福城寺,時年六十余歲。當時在彭門弘揚《攝大乘論》的還有慧景、寶暹。

  道因,《宋高僧傳》卷2有傳,俗姓候,濮陽(今河南滑縣東北)人,原學《涅槃經》,並進行弘講。又于彭城(今江蘇省銅山縣),向靖嵩學習《攝大乘論》,後開講此論。幾年後,又因避難二蜀,居住于多寶寺,在此講《攝大乘論》、《維摩經》等,聽者千數。“追赴京邑,止大慈恩寺,與玄奘法師翻譯、校定梵本,兼充證義,奘師偏獎償之,每有難文,同加參酌──其專業者,《涅槃》、《華嚴》、《大品》、《維摩》、《法華》、《楞伽》等經,《十地》、《地持》、《毗昙》、《智度》、《攝大乘》、《對法》、《佛地》等論,及《四分》等律。其《攝論》、《維摩》仍著章疏。”[18]顯慶3年(658年)2月逝于長安慧日寺,時年七十二歲。

  法護,《續高僧傳》卷13有傳,俗姓趙,趙郡(今屬河北)人,“祖康爲濟陽太守,子孫逐家焉,隋初有趙恒者,與清河崔汪以秀才擢第,時號四聰,即其父也。”[19]十五歲出家,原學《維摩經》,後從志念聽《毗昙》,從法彥聽《成實》,又聽律典,又往彭城(今江蘇省銅山縣)靜嵩論師處學《攝大乘論》。大業3年(607年)常講《中論》、《涅槃》、《攝大乘論》等。卒于貞觀17年(643年)7月21日,時年六十八歲,撰《攝論指歸》等二十余篇。

  攝論師的第五代人主要是智凝的弟子靈覺、道卓、僧辯、智則、道積等。關于靈覺、道卓的情況,〈智凝傳〉稱“有學士靈覺、道卓、並蜀土名僧,依承慧解,擅迹

  頁182

  京室。逸還益都,弘贊厥宗。故岷洛《攝論》,由之而長矣。”[20]

  僧辯,《續高僧傳》卷15有傳,俗姓張,南陽(今河南獲嘉縣北)人,十歲即聽《維摩》、《仁王》二經。後投智凝爲師,學習佛教經論,大業初年召入大禅定道坊。武德初年至關東弘揚《攝大乘論》。貞觀16年(643年)6月13日卒于弘福寺。時年七十五歲。對《攝論》、《中邊》、《唯識》、《佛性》等論皆著章疏,流行于世。

  道積,《續高僧傳》卷29有傳,河東安邑(今河南原武縣東南)人,俗名子材,道積是他的法名。二十歲投洪湛律師出家,開皇13年(593年)投普興法師學《涅槃經》,開皇18年(598年)入于京室,依寶昌寺明及法師學《十地經論》,又依辯才智凝法師學《攝大乘論》,仁壽2年(602年)又往並州武德寺沙門法積學《地持論》,仁壽4年(604年)回故鄉弘揚《涅槃》、《攝論》,後專弘《地持》。卒于貞觀10年(636年)9月17日,時年六十九歲。

  智則,《續高僧傳》卷25有傳,俗姓憑,雍州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二十歲出家,住辯才寺,聽智凝法師講《攝大乘論》四十余遍。

  在北方弘揚《攝大乘論》的除法泰、曹毗等人以外,還有無學統的昙遷。

  昙遷,俗姓王,博陵饒陽(今河北饒陽縣)人,十叁歲受父母之命,跟舅父權會(北齊中散大夫、國際酒博士)學習六經,尤重《周易》。二十一歲依定州賈和寺昙靜律師出家學《勝鬘經》。受具足戒後歸邺下,向昙遵學佛法綱要。後來弘揚《華嚴經》、《十地經論》、《維摩經》、《地持經》、《大乘起信論》等。周武滅齊後,昙遷來到金陵(今南京市),初達楊都,棲道場寺,與慧曉、智瓘及高麗僧智晃等結交。在桂州剌史蔣君之宅獲《攝大乘論》,如獲至寶。隋初達彭城,把別人施舍給他的住宅稱爲慕聖寺,在此弘揚《攝大乘論》,又講《楞伽》及《起信》、《如實》等論。“《攝論》北土創開,自此爲始也。”[21]後至廣陵(在今北京昌平縣),在開善寺弘揚《攝大乘論》。開皇7年(587年)秋,應文帝之請,與洛陽慧遠、魏郡慧藏、清河僧休、濟陽寶鎮、汲郡洪遵同集長安,昙遷率弟子與五大德谒帝于大興殿,“特蒙禮接,勞以優言,又敕所司,並天大興善寺安置供給。”[22]開皇10年(590年)春,帝去晉陽,敕遷隨駕。

  昙遷的弘法活動受到封建統治階級上層人物的重視,也受到佛教名僧的贊賞,慧遠曾說:“遷禅師破執入理,此長勝我。”[23]文帝建禅定寺後,請昙遷爲寺主。卒

  頁183

  于建業3年(607年)12月6日,年六十六歲。著有《攝論疏》十卷,又撰《楞伽》、《起信》、《唯識》、《如實》等疏以及《九識》、《因明》等章,還有《華嚴明難品玄解》等。共二十多卷。

  傳承昙遷法統的有道哲、靜琳、玄琬、道英、明馭、靜凝等。

  道哲,《續高僧傳》卷20有傳,俗姓唐,齊郡臨邑(今山東臨縣北)人,初投穎川(今屬安徽省)明及法師學《十地經論》和《地持經》。受具足戒後又從魏郡希律師禀承《四分律》。後向昙遷學《攝大乘論》。卒于貞觀9年(635年)正月,時年七十二歲。著有《百識觀門》十卷、《智照自體論》六卷,還有《大乘開恩論》等。其弟子有靜安、道城等。

  靜琳,俗姓張,本族南陽(今河南獲嘉縣北),後居京兆之華原(今陝西省輝縣東南),七歲出家,在樊鄧受大戒,又向覺法師學《十地經論》,後至邺都向炬法師學《華嚴》、《楞伽》、《思益》等經。後入關中向昙遷學習《攝大乘論》。大業3年(607年)被召入京,住大總持寺。“住城王及太妃、楚國太妃安平公主等,皇家帝葉請戒第宅,隆禮頻繁,國子祭酒肖璟、工部尚書張亮、詹事杜正倫、司農李道裕等,並誓爲弟子。”[24]卒于貞觀14年(640年)10月26日,時年七十六歲。

  玄琬,《續…

《攝論師的師承及其哲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