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论师的师承及其哲理
韩廷杰
中华佛学学报第12期 (1999.7月出版 )
页175~190
中华佛学研究所发行
--------------------------------------------------------------------------------
页175
提要
摄论师是中国陈隋之际专门弘扬《摄大乘论》的一派学者。创始人是真谛,他的弟子有慧恺等,他们是摄论师的第二代。摄论师的第三代是智恺的弟子智殷等,第四代是僧荣的弟子慧琎等,第五代主要是智凝的弟子灵觉等。
摄论师哲学理论的突出特点是九识论。除八识之外,另立第九识阿摩罗识。
关键词:1.摄论师2.阿梨耶识3.阿摩罗识4.真谛
页176
摄论师是我国陈隋之际专门弘扬《摄大乘论》的一派学者。
无着的《摄大乘论》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重要着作,在我国有三个汉译本:一、元魏佛陀扇多译本,二、陈真谛译本,三、唐玄奘译本。摄论师依据的是陈真谛译本。这部论有世亲、无性两家释论。世亲是无着的弟弟,又是他的弟子,所以世亲的释论很有权威性。世亲的释论也有三个汉译本:一、《摄大乘释论》十五卷,陈真谛译于天嘉4年(563年);二、《摄大乘论释论》十卷,隋达摩笈多译于大业5年(609年);三、《摄大乘论释》十卷,唐玄奘译于贞观21年至23年(647~649年)。
元魏佛陀扇多翻译的《摄大乘论》虽然早于陈真谛,但由于他没有翻译世亲的释论,所以他的《摄大乘论》影响不大。陈真谛不仅翻译了《摄大乘论》的本论,又翻译了世亲的释论,使这部论得以迅速弘扬,形成一派师说。
一、摄论师的师承
摄论师的创始人是真谛(Paramartha),音译波罗末陀,亦称拘那罗陀(Gunarata),西天竺优禅尼人,属婆罗门种姓。为弘佛道而至扶南(今柬埔寨)。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5年)派张记等前去邀请名德,访求大乘经论。真谛应邀来华,从大同12年(546年)8月15日到达南海(今广州市),太清2年(548年)8月至建业(今南京市),“武皇面申顶礼,于宝云殿竭诚供奉。”[1]本想在此从事佛典翻译,因值侯景之乱而东行。后到富春(今浙江省富阳县),县令陆元哲招集宝琼等二十多名和尚帮助真谛翻译《十七地论》,刚翻五卷,即因世乱而中止。
天保3年(552年)应侯景之请回到建业。梁元帝即位后,真谛迁往正观寺,与愿禅师等二十余人翻译《金光明经》,三年后返回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又往新吴(今江西省奉新县)、始兴(今广东省曲江县)、南康(今江西省赣县西南),沿途进行翻译。陈武帝永定2年(558年)7月返回豫章,又转晋安(今福建省晋江县)。后从晋安来到梁安郡(今广东省惠阳一带),天嘉3年(562年)12月来到广州。剌史欧阳頠请住制旨寺(即今光孝寺)。陈宣帝太建元年(569年)正月11日逝于广州,时年七十一岁。据《续高僧传》卷1,真谛共译佛教经典六十四部二百七十八卷。据《历代三宝记》,共译四十八部二百三十二卷,《开元录》载为三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
真谛的主要译籍如下:[2]
页177
太清4年(550年) 译《十七地论》五卷、《中论》一卷、《如实论》一卷、《三世分别论》一卷。
承圣元年~4年(552~553年)译《金光明经》七卷。
承圣3年(554年) 译《弥勒下生经》一卷、《仁王般若经》一卷及《疏》六卷、《中论疏》二卷、《九识义记》二卷、《转*轮义记》一卷。
绍泰2年(556年) 译《随相论十六谛疏》一卷、《求那摩底随相论》一卷。
永定2年(558年) 译《大空论》三卷、《中边分别论》三卷及疏三卷、《正论释文》五卷、《宝行王正论》一卷、《正论道理论》一卷。
永定3年(559年) 译《立世阿毗昙》十卷。
天嘉2年(561年) 译《解节经》一卷、《义疏》四卷。
天嘉3年(562年) 译《金刚经》一卷及疏十卷。
天嘉4年(563年) 译《大乘唯识论》(即《唯识十二论》)一卷、《摄大乘论》十二卷、《广义法门经》一卷。
天嘉5年(公元564年)始译《俱舍论》。
光大2年(公元568年)译《律二十二明了论》一卷。
不知译时的典籍如下:《三无性论》(相当于《显扬圣教论》的〈成无性品〉)二卷、《显识论》一卷、《金刚般若论》一卷、《转识论》(相当于《唯识三十论》)一卷、《无相思尘论》一卷、《十八空论》一卷、《遗教论》一卷、《决定藏论》(相当于《瑜伽师地论.抉择分》的一部分)、《金七十论》三十卷 、《婆籔盘豆法师传》一卷等。
真谛的译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中国的四大译经家之一。[3]真谛的主要弟子有慧恺(亦作智恺)、曹毗、法泰、僧宗、道尼、法准、慧旷等,他们是摄论师的第二代。
智恺,《续高僧传》卷1有传,俗姓曹,住杨都寺,与法泰师事真谛,协助真谛翻译《摄大乘论》和《俱舍论》,撰《摄论疏》二十五卷。真谛对智恺非常赏识,痛恨相见甚晚。后来,智恺请真谛于广州显明寺讲《俱舍论》。刚讲一遍,至陈光大年中,僧宗、法准、慧忍等又来请真谛讲《摄大乘论》。第二年,僧宗等人又来请智恺于智慧寺讲《俱舍论》,未讫而卒。逝于光大2年(568年),时年五十一岁,葬于广州西阴寺。真谛为智恺的去世而悲痛,第二年即逝。现存智恺为《俱舍论》、《摄
页178
大乘论》写的序和为《唯识论》、《律二十二明了论》写的后记。
智恺讲《俱舍论》时,智殷、道尼等二十人去听讲。
曹毗,《续高僧传》卷1有传,真谛之受菩萨戒的弟子,智恺的侄子,跟随智恺到广州,从真谛学《摄大乘论》,太建2年(570年),曹毗请建光寺僧正明勇法师继续讲《摄大乘论》,成学名僧五十余人。后于江都(今江苏省江都县西南)白塔寺开讲《摄大乘论》等。着有《真谛别历》,亦称《真谛传》。曹毗的主要弟子有禅定、僧荣、日严、法侃等。
法泰,《续高僧传》卷1有传,住杨都大寺,与慧恺、僧宗、法忍等,知名梁代。真谛来广州后,法泰与僧宗、慧恺等在广州制旨寺笔受文义,前后共二十年,翻译佛教典籍五十余部,并述义记。法泰曾协助真谛翻译《律二十二明了论》,并疏五卷,严谨奉行。陈太建3年(571年)法泰回到建业,开讲《摄大乘论》、《俱舍论》等新翻经论。当时人们随从梁武帝、陈武帝遵崇《大品般若经》、《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等空宗经典,法泰弘扬《俱舍论》、《摄大乘论》,不被人重视,只有彭城(今江苏省铜山县)沙门静嵩独得其传。
僧宗,《僧传》中没有单独为他立传,只在《续高僧传》卷1〈拘那罗陀传〉和〈法泰传〉中有些零散记载。他是扬州僧人,陈光大年间,僧宗、法准、慧忍等来到广州请真谛讲《摄大乘论》,第二年又请智恺于智慧寺讲《俱舍论》。《续高僧传》卷1〈拘那罗陀传〉称:“自谛来东夏,虽广出众经,偏宗《摄论》……故随处翻传,亲注疏解。依心胜相后疏,并是僧亲所陈。躬对本师,重为释旨。增减或异,大义无亏。宗公别着《行状》,广行于世。”[4]真谛于太建元年正月11日死后,僧宗于13日与法准等“各斋经论还返匡山”。
道尼,《僧传》中没有专门为他立传,只是在〈道岳传〉和〈法泰传〉内有些零散的记载,《续高僧传》卷13〈唐京师普光寺释道岳传〉称:“有九江道尼者,创弘《摄论》,海内知名,以开皇10年自杨都来化京辇,亲承真谛,业寄传芳,岳因从受法。”[5]此中“岳”字,系指南岳。《续高僧传》卷1〈陈杨都金陵沙门释法泰传〉称:“道尼住本九江,寻宗谛旨,兴讲《摄论》,腾誉京师。开皇10年敕追入,既还雍替,开悟弘多。”[6]
道尼的弟子有道岳、智光、慧休等。
法准,《僧传》中没有专门为他立传,只是在〈真谛传〉、〈慧恺传〉和〈慧旷
页179
传〉中有些零散记载。文帝天嘉4年(653年)法准与僧宗、僧忍等投真谛学《摄大乘论》,真谛死后又与僧宗等还返匡山。
继承法准传统的是他的弟子静愿。
慧旷,其传称:“俗姓曹氏,谯国人也,其后别派,今为襄阳人焉。祖亮宗梁给事黄门侍郎卫卿,父蔼直阁将军。”[7]十二岁出家,师事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宝光寺澄法师,后与宗、恺、准、韵等投真谛学《摄大乘》、《唯识》等论,及《金光明》等经。真谛死后,与同学僧宗等回卢山,“州宰鄱阳、长沙二王,俱敦师资之教。后与湘、郢二州累载弘道。”[8]后移居兴国寺,隋炀帝时期,敕住丹阳栖霞山寺。大业9年(613年)5月16日终于寺房,时年八十岁。
摄论师的第三代人主要是:智恺的弟子智殷,曹毗的主要弟子僧荣、法侃,法泰的主要弟子静嵩,道尼的主要弟子道岳、智光、慧休,法准的主要弟子静愿等。
智殷,其传称:“时有循州平等寺沙门智殷者,弱年听延祚寺道、缘二师《成实》、并往北土沙门法明听《金刚般若论》,又往希、坚二德听《婆沙》、《中论》……及翻《摄论》,乃为广州敕史安南将军阳山公頠请宅安居,不获专习,后翻《俱舍》,方予其席。及恺讲此论,殷与道尼等二十人,并掇拾文疏,于堂听受。”[9]智恺死后,真谛失声痛哭,在法准房中率道尼、智殷等十二人共传香火,立誓弘扬《摄大乘论》和《俱舍论》,使之不断。真谛死后,智殷于太建9年(577年)继续弘讲。“太建11年2月,有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者,本住中原,值周武灭法,避地归陈,晚随使刘璋至南获《涅槃论》,殷曾讲斯经,欣其…
《摄论师的师承及其哲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