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論師的師承及其哲理

  攝論師的師承及其哲理

  韓廷傑

  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 (1999.7月出版 )

  頁175~190

  中華佛學研究所發行

  --------------------------------------------------------------------------------

  頁175

  提要

  攝論師是中國陳隋之際專門弘揚《攝大乘論》的一派學者。創始人是真谛,他的弟子有慧恺等,他們是攝論師的第二代。攝論師的第叁代是智恺的弟子智殷等,第四代是僧榮的弟子慧琎等,第五代主要是智凝的弟子靈覺等。

  攝論師哲學理論的突出特點是九識論。除八識之外,另立第九識阿摩羅識。

  關鍵詞:1.攝論師2.阿梨耶識3.阿摩羅識4.真谛

  頁176

  攝論師是我國陳隋之際專門弘揚《攝大乘論》的一派學者。

  無著的《攝大乘論》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重要著作,在我國有叁個漢譯本:一、元魏佛陀扇多譯本,二、陳真谛譯本,叁、唐玄奘譯本。攝論師依據的是陳真谛譯本。這部論有世親、無性兩家釋論。世親是無著的弟弟,又是他的弟子,所以世親的釋論很有權威性。世親的釋論也有叁個漢譯本:一、《攝大乘釋論》十五卷,陳真谛譯于天嘉4年(563年);二、《攝大乘論釋論》十卷,隋達摩笈多譯于大業5年(609年);叁、《攝大乘論釋》十卷,唐玄奘譯于貞觀21年至23年(647~649年)。

  元魏佛陀扇多翻譯的《攝大乘論》雖然早于陳真谛,但由于他沒有翻譯世親的釋論,所以他的《攝大乘論》影響不大。陳真谛不僅翻譯了《攝大乘論》的本論,又翻譯了世親的釋論,使這部論得以迅速弘揚,形成一派師說。

  一、攝論師的師承

  攝論師的創始人是真谛(Paramartha),音譯波羅末陀,亦稱拘那羅陀(Gunarata),西天竺優禅尼人,屬婆羅門種姓。爲弘佛道而至扶南(今柬埔寨)。梁武帝大同年間(535~545年)派張記等前去邀請名德,訪求大乘經論。真谛應邀來華,從大同12年(546年)8月15日到達南海(今廣州市),太清2年(548年)8月至建業(今南京市),“武皇面申頂禮,于寶雲殿竭誠供奉。”[1]本想在此從事佛典翻譯,因值侯景之亂而東行。後到富春(今浙江省富陽縣),縣令陸元哲招集寶瓊等二十多名和尚幫助真谛翻譯《十七地論》,剛翻五卷,即因世亂而中止。

  天保3年(552年)應侯景之請回到建業。梁元帝即位後,真谛遷往正觀寺,與願禅師等二十余人翻譯《金光明經》,叁年後返回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又往新吳(今江西省奉新縣)、始興(今廣東省曲江縣)、南康(今江西省贛縣西南),沿途進行翻譯。陳武帝永定2年(558年)7月返回豫章,又轉晉安(今福建省晉江縣)。後從晉安來到梁安郡(今廣東省惠陽一帶),天嘉3年(562年)12月來到廣州。剌史歐陽頠請住製旨寺(即今光孝寺)。陳宣帝太建元年(569年)正月11日逝于廣州,時年七十一歲。據《續高僧傳》卷1,真谛共譯佛教經典六十四部二百七十八卷。據《曆代叁寶記》,共譯四十八部二百叁十二卷,《開元錄》載爲叁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

  真谛的主要譯籍如下:[2]

  頁177

  太清4年(550年) 譯《十七地論》五卷、《中論》一卷、《如實論》一卷、《叁世分別論》一卷。

  承聖元年~4年(552~553年)譯《金光明經》七卷。

  承聖3年(554年) 譯《彌勒下生經》一卷、《仁王般若經》一卷及《疏》六卷、《中論疏》二卷、《九識義記》二卷、《轉*輪義記》一卷。

  紹泰2年(556年) 譯《隨相論十六谛疏》一卷、《求那摩底隨相論》一卷。

  永定2年(558年) 譯《大空論》叁卷、《中邊分別論》叁卷及疏叁卷、《正論釋文》五卷、《寶行王正論》一卷、《正論道理論》一卷。

  永定3年(559年) 譯《立世阿毗昙》十卷。

  天嘉2年(561年) 譯《解節經》一卷、《義疏》四卷。

  天嘉3年(562年) 譯《金剛經》一卷及疏十卷。

  天嘉4年(563年) 譯《大乘唯識論》(即《唯識十二論》)一卷、《攝大乘論》十二卷、《廣義法門經》一卷。

  天嘉5年(公元564年)始譯《俱舍論》。

  光大2年(公元568年)譯《律二十二明了論》一卷。

  不知譯時的典籍如下:《叁無性論》(相當于《顯揚聖教論》的〈成無性品〉)二卷、《顯識論》一卷、《金剛般若論》一卷、《轉識論》(相當于《唯識叁十論》)一卷、《無相思塵論》一卷、《十八空論》一卷、《遺教論》一卷、《決定藏論》(相當于《瑜伽師地論.抉擇分》的一部分)、《金七十論》叁十卷 、《婆籔盤豆法師傳》一卷等。

  真谛的譯經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稱爲中國的四大譯經家之一。[3]真谛的主要弟子有慧恺(亦作智恺)、曹毗、法泰、僧宗、道尼、法准、慧曠等,他們是攝論師的第二代。

  智恺,《續高僧傳》卷1有傳,俗姓曹,住楊都寺,與法泰師事真谛,協助真谛翻譯《攝大乘論》和《俱舍論》,撰《攝論疏》二十五卷。真谛對智恺非常賞識,痛恨相見甚晚。後來,智恺請真谛于廣州顯明寺講《俱舍論》。剛講一遍,至陳光大年中,僧宗、法准、慧忍等又來請真谛講《攝大乘論》。第二年,僧宗等人又來請智恺于智慧寺講《俱舍論》,未訖而卒。逝于光大2年(568年),時年五十一歲,葬于廣州西陰寺。真谛爲智恺的去世而悲痛,第二年即逝。現存智恺爲《俱舍論》、《攝

  頁178

  大乘論》寫的序和爲《唯識論》、《律二十二明了論》寫的後記。

  智恺講《俱舍論》時,智殷、道尼等二十人去聽講。

  曹毗,《續高僧傳》卷1有傳,真谛之受菩薩戒的弟子,智恺的侄子,跟隨智恺到廣州,從真谛學《攝大乘論》,太建2年(570年),曹毗請建光寺僧正明勇法師繼續講《攝大乘論》,成學名僧五十余人。後于江都(今江蘇省江都縣西南)白塔寺開講《攝大乘論》等。著有《真谛別曆》,亦稱《真谛傳》。曹毗的主要弟子有禅定、僧榮、日嚴、法侃等。

  法泰,《續高僧傳》卷1有傳,住楊都大寺,與慧恺、僧宗、法忍等,知名梁代。真谛來廣州後,法泰與僧宗、慧恺等在廣州製旨寺筆受文義,前後共二十年,翻譯佛教典籍五十余部,並述義記。法泰曾協助真谛翻譯《律二十二明了論》,並疏五卷,嚴謹奉行。陳太建3年(571年)法泰回到建業,開講《攝大乘論》、《俱舍論》等新翻經論。當時人們隨從梁武帝、陳武帝遵崇《大品般若經》、《中論》、《十二門論》、《百論》等空宗經典,法泰弘揚《俱舍論》、《攝大乘論》,不被人重視,只有彭城(今江蘇省銅山縣)沙門靜嵩獨得其傳。

  僧宗,《僧傳》中沒有單獨爲他立傳,只在《續高僧傳》卷1〈拘那羅陀傳〉和〈法泰傳〉中有些零散記載。他是揚州僧人,陳光大年間,僧宗、法准、慧忍等來到廣州請真谛講《攝大乘論》,第二年又請智恺于智慧寺講《俱舍論》。《續高僧傳》卷1〈拘那羅陀傳〉稱:“自谛來東夏,雖廣出衆經,偏宗《攝論》……故隨處翻傳,親注疏解。依心勝相後疏,並是僧親所陳。躬對本師,重爲釋旨。增減或異,大義無虧。宗公別著《行狀》,廣行于世。”[4]真谛于太建元年正月11日死後,僧宗于13日與法准等“各齋經論還返匡山”。

  道尼,《僧傳》中沒有專門爲他立傳,只是在〈道嶽傳〉和〈法泰傳〉內有些零散的記載,《續高僧傳》卷13〈唐京師普光寺釋道嶽傳〉稱:“有九江道尼者,創弘《攝論》,海內知名,以開皇10年自楊都來化京辇,親承真谛,業寄傳芳,嶽因從受法。”[5]此中“嶽”字,系指南嶽。《續高僧傳》卷1〈陳楊都金陵沙門釋法泰傳〉稱:“道尼住本九江,尋宗谛旨,興講《攝論》,騰譽京師。開皇10年敕追入,既還雍替,開悟弘多。”[6]

  道尼的弟子有道嶽、智光、慧休等。

  法准,《僧傳》中沒有專門爲他立傳,只是在〈真谛傳〉、〈慧恺傳〉和〈慧曠

  頁179

  傳〉中有些零散記載。文帝天嘉4年(653年)法准與僧宗、僧忍等投真谛學《攝大乘論》,真谛死後又與僧宗等還返匡山。

  繼承法准傳統的是他的弟子靜願。

  慧曠,其傳稱:“俗姓曹氏,谯國人也,其後別派,今爲襄陽人焉。祖亮宗梁給事黃門侍郎衛卿,父藹直閣將軍。”[7]十二歲出家,師事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寶光寺澄法師,後與宗、恺、准、韻等投真谛學《攝大乘》、《唯識》等論,及《金光明》等經。真谛死後,與同學僧宗等回盧山,“州宰鄱陽、長沙二王,俱敦師資之教。後與湘、郢二州累載弘道。”[8]後移居興國寺,隋炀帝時期,敕住丹陽棲霞山寺。大業9年(613年)5月16日終于寺房,時年八十歲。

  攝論師的第叁代人主要是:智恺的弟子智殷,曹毗的主要弟子僧榮、法侃,法泰的主要弟子靜嵩,道尼的主要弟子道嶽、智光、慧休,法准的主要弟子靜願等。

  智殷,其傳稱:“時有循州平等寺沙門智殷者,弱年聽延祚寺道、緣二師《成實》、並往北土沙門法明聽《金剛般若論》,又往希、堅二德聽《婆沙》、《中論》……及翻《攝論》,乃爲廣州敕史安南將軍陽山公頠請宅安居,不獲專習,後翻《俱舍》,方予其席。及恺講此論,殷與道尼等二十人,並掇拾文疏,于堂聽受。”[9]智恺死後,真谛失聲痛哭,在法准房中率道尼、智殷等十二人共傳香火,立誓弘揚《攝大乘論》和《俱舍論》,使之不斷。真谛死後,智殷于太建9年(577年)繼續弘講。“太建11年2月,有跋摩利叁藏弟子慧哿者,本住中原,值周武滅法,避地歸陳,晚隨使劉璋至南獲《涅槃論》,殷曾講斯經,欣其…

《攝論師的師承及其哲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