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不同版本論▪P2

  ..續本文上一頁稱爲《觀世音般若》,說明《心經》是觀世音菩薩說的《般若經》心髓。

  在這七種譯本中,只有《摩诃般若波若蜜大明咒經》把本經的主人公稱爲觀世音,有五個版本稱爲觀自在,智慧輪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采取折中態度,稱爲觀世音自在,把上述兩種翻譯合二爲一。梵文原文是avalokite

  "瀡ara,是由avalokita(觀)和

  "n

  "瀡ara(自在)兩個詞成的持業釋複合詞,“觀自在”是直譯,觀世音是意譯,鸠摩羅什多用意譯。由此推論,《摩诃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可能出自羅什之手。仔細考慮,也不定然。把avalokite

  "瀡ara譯爲“觀世音”,並非始于羅什,而是始于西晉竺法護翻譯的《正法華經》,這部經譯于太康七年(二八六)。在這部經裏,avalokite

  "瀡ara被譯爲“光世音”,“光”字意謂用神聖之光觀照或內省,與“觀”字相似。在羅什譯笈中,只要遇到avalokite

  "瀡ara這個詞,都被譯爲“觀世音”,顯然是受竺法護的影響。不僅是羅什,竺法護以後的譯師,其他人受其影響也是完全可能的。如前所述,觀自在是直譯,觀世音是意譯,因爲這個菩薩以慈悲著稱,他有神通,六根互用,別人是“聽”聲,他是“觀”聲。世人遇難,只要呼喚他的名字,他就“觀”其音聲,前去拯救。所以“觀世音”這個名稱更能體現這位菩薩的特征,比“觀自在”流行的更普遍,更廣泛。

  有人認爲觀世音的梵文是avalokite

  "瀡ara,觀自在的梵文是avalokitasvara,觀世音、觀自在的不同翻譯是出自兩種不同的梵文版本[10]。仔細推敲,這種觀點難以立足。第一、現存梵文佛典中沒見過avalokitasvara這個詞,只有avalokite

  "瀡ara,有觀世音、觀自在兩種翻譯;第二、avalokita意謂“觀”,svara意謂“音”,沒有“世”的意思,所以avalokitasvara可以譯爲“觀音”,不能譯爲“觀世音”。盡管觀世音可以略稱爲觀音,但其原名“世”字不可丟。玄奘弟子窺基(六叁二--六八二)在其著作《般若心經評注》中,認爲光世音、觀世音、觀世音自在等翻譯是錯誤的,看來他並不認爲是不同的梵文版本所致。

  四、玄奘譯本是意譯

  一般認爲,羅什用意譯,玄奘用直譯,其實不然,只要稍微與梵本核對,就會發現玄奘也是意譯。二000年十二月的《香港佛教》發表了高振農先生的一篇文章《淺談呂澂對玄奘翻譯的評價》。呂澂先生把玄奘翻譯的《觀所緣釋論》和真谛譯本、義淨譯本、西藏譯本進行比較研究,認爲玄奘的翻譯是意譯,甚至是“不忠實原本的意譯”。近來,由于梵文教學的需要,筆者對玄奘翻譯的《心經》、《阿彌陀經》、《因明入正理論》、《唯識叁十頌》、《唯識二十頌》等和梵本原文進行過對照,我認爲呂澂先生的意見是對的。

  奘譯《心經》第一句就不符合原文,

  "Dry

  "Dvalokite

  "瀡ara應當譯爲“聖觀自在菩薩”,玄奘譯文略去“聖”(

  "Drya)字,“度一切苦厄”,梵本無,是玄奘加上去的。《摩诃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不管是不是羅什所譯,它肯定是在玄奘譯本之前,這是毫無疑問的。玄奘譯本受其影響極大,大部分譯文雷同,“度一切苦厄”即是其中之一。

  如前段所引的梵本原文,玄奘譯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和梵本比較,前部分譯文次序顛倒,梵本後部分(凡是色,都是空性;凡是空性,都是色。)玄奘略去不譯。因爲玄奘譯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已經把這意思表達出來。梵本原文的這句話也有不確切的地方,“凡是色,都是空性”,毫無問題,但說“凡是空性,都是色”,就不確切了,空性也可以是受、想、行、識等。所以,玄奘略去不譯,是完全正確的。看來,直譯不一定好,意譯也不一定不好。印度人的思維方式,和中國人不盡相同,所以翻譯時應當進行適當處理。玄奘譯文達到很高水平,說明他翻譯技巧高超,所以他翻譯的《心經》受到普遍歡迎,成爲流行本是理所當然的。

  再如:sarvadharm

  "D

  C

  

  "潆nyat

  "Dlak

  D*a

  C靲"D anutpann

  "D aniruddh

  "D amal

  "D na vimal

  "D non

  "D na parip

  "畆

  C靲"D

  C

  ,應當譯爲:一切法都以空性爲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玄奘譯爲: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減不增。也應當視爲意譯。本段《摩诃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還有一句:“是空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梵本無,玄奘譯本亦無,是譯者妄增,與羅什的一貫作風不符,不像是出自羅什之手。

  五、廣本《心經》是後人妄增

  現存梵本《心經》有一種略本,即玄奘譯本所依據的這一種,與日本《大藏經》本音譯《心經》、敦煌石室本《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完全一致。

  《心經》原名《摩诃般若波羅蜜咒》,由此可見,《心經》原初爲咒語,所以很短,便于記憶朗誦。後演化爲咒經,題名爲《摩诃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已佚的吳支謙譯本稱爲《摩诃般若波羅蜜咒經》。

  印度親光著《佛地經論》判《佛地經》爲叁分:一、教起因緣分,二、聖教所說分,叁、依教奉行分。東晉道安以叁分判釋經文: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與親光相符。

  有人據此認爲《心經》不圓滿,因爲只有正宗分,沒有序分和流通分,他們把《心經》補充得叁分具足,這就出現了所謂廣本《心經》,把以前只有正宗分的《心經》稱爲略本《心經》。

  中國人譯經向來有“刪繁補缺”之說。鸠摩羅什善于“刪繁”,如姚秦弘始六年(四0四年)鸠摩羅什與劂賓叁藏弗若多羅譯《十誦律》,只譯叁分二,弗若多羅去世。弘始七年,慧遠又請西域昙摩流支與羅什續譯。剛譯完,沒來得及“刪繁”,羅什謝世,他臨終還爲此感到遺憾。“補缺”的例子也很多,玄奘表現得最突出,如他翻譯的《阿彌陀經》,字數比羅什譯本多一倍多,羅什譯本和梵本只講到六方佛,玄奘認爲不圓滿,補爲十方。梵本及羅什譯本只講到八功德水,玄奘譯本具體列出八功德水的名稱。這種“補缺”的例子舉不勝舉。

  所謂廣本《心經》顯然是後人據“叁分”添補的。現存梵本《心經》確有廣本,看來是古印度人添補的。這種添補是不合理的,因爲《心經》不同于一般的經,它原來只是咒語。現存漢譯廣本《心經》共有五個:唐摩揭提國叁藏沙門法月重譯《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劂賓國叁藏般若共利言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叁藏沙門法成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宋西天譯經叁藏施護譯《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除此之外,還有西藏譯本。

  五個廣本與略本的區別就是增加了序分和流通分,表達本經內容的正宗分與略本沒有任何區別。五個廣本大同小異,如前所述,法月譯本中,觀自在菩薩說完以後,即說“佛說是經已”。般若共利言譯本中,觀自在講完以後,佛又說了一段話,然後才是“爾時世尊說是語己”。其他叁個廣本,與此大致相同,這樣講得更圓滿一些。

  廣本的的序分顯然是參照《般若經》的序分編造的,地點都是王舍城靈鹫山,人物觀自在、文殊、彌勒等,也出自《般若經》的序分。在場的人都是一千二百五十人。至于流通分,一般佛經都是“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之類的話。所以補充這二分實在是不難。不過,對于《心經》來說,此舉實屬畫蛇添足,費力不討好。日本《大藏經》本《梵語心經》和敦煌石室本《唐梵翻對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想恢複《心經》咒語的本來面貌,都是音譯。

  周一良先生的《讀〈敦煌與中國佛教〉--介紹日本集體巨著〈講座敦煌〉》一文,講到關于《心經》的問題,其文如下:“福井文雅氏的《關于〈心經〉》一文,對世界各地所藏《般若心經》寫本作了極其周到的調查,認爲以往諸家對經題的異稱、簡稱未曾注意,而佛經的經題是講經的重要內容,不能忽視。文中指出,此經的經題在全部寫本及唐代經錄中,都省略爲《多心經》,寫本除偶在注疏中或經文旁的附注外,沒有省略爲《心經》的。《心經》是晚出的簡稱。其原因文中未加闡述。據筆者從有關福井氏博士論文《般若心經之曆史的研究》的報導得知,福井氏的論點是,《般若心經》原與六百卷的《大般若經》無關,乃是一部咒術性的經典,尼泊爾的梵文本即不稱爲“經”而稱“陀羅尼”即咒語,密教有些經典稱某心經,因而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省略爲《多心經》,以示區別。玄奘以後才目此經爲《大般若經》的精髓,而解“心”字爲精髓、核心之意。筆者谫陋,過去接觸敦煌寫本時,每每以爲《多心經》是僧人無知,誤解波羅密多的“多”字與“心”字相連形成的簡稱。照福井氏的說法,這樣理解才是無知了。”[11]文中所說“《般若心經》原與六百卷的《大般若經》無關”,此說欠妥。如前所說,《心經》表達《大般若經》的核心內容,雖爲咒語,其含義始終如一。本文稱《心經》“乃是一部咒術性的經典”,筆者完全贊同。

  本文稱“密教有些經典稱某某心經”,此指唐玄奘翻譯的《不空羂索神咒心經》和唐菩提流支翻譯的《不空羂索咒心經》。爲示區別,往往把上述二經省稱爲《咒心經》,而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省稱爲《多心經》。

  注釋:

  [1]《大正藏》卷八,第八四九頁。

  [2]《大正藏》卷八,第八五零頁。

  [3]《大正藏》卷八,第八四九頁。

  [4] 參見巫白慧著《印度哲學》第叁六六頁。

  [5]《呂澂佛學論著選集》第叁卷第一六八五頁。

  [6]《金剛經纂要刊定記》,《大正藏》卷叁叁,第一 七零頁。

  [7]僧叡著《大智釋論序》,見《出叁藏記集》卷十,中華書局點校本第叁八七頁。

  [8]僧叡著《大智釋論序》,見《出叁藏記集》卷十,中華書局點校本第叁八七頁。

  [9]《大智論記》,同上書,第叁八八頁。

  [10]見美國“北美禅與佛教研所”所長市村永秉的文章《從中國佛教文化的角度對〈心經〉玄奘譯本同羅什譯本進行比較》,載于黃心川主編《玄奘研究--第二屆銅川玄奘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

  [11]周一良著錢文忠譯《唐代密宗》第叁0二--叁0二頁

  

《《心經》不同版本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