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間的比較看,淨土世間以七珍爲體;叁、若從究竟的“道”而言,“土以不土爲體,要由不土方得有土”。如《中論》中所說的:“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最後,吉藏對法、報、化叁種淨土之體分別給予界定:“若是法身淨土,以中道爲體;亦是報佛淨土,七珍爲體;亦是化身淨土,以應色爲體。通而爲論,皆是中道爲體。”[38]
吉藏認爲,不僅淨土的本質是中道,而且對于淨土或淨或穢的看法也不應執著,因爲淨穢是相對而言的,“業不同故見淨穢,實無如此淨穢,此是中道”[39]。
總之,吉藏對淨土法門有著獨特的理解,他的這種理解與中觀叁論學的根本旨趣一脈相承。我認爲,對吉藏淨土觀的研究和評價,可以分爲兩個層面:其一,在對淨土的分類、屬性等具體事相的分析方面,吉藏大體上因襲了舊有的觀點,其中烙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其二,在對淨土的整體看法上,吉藏的淨土觀帶有明顯的“無得正觀”(或稱“中道空觀”)的色彩。從究極的意義上說,吉藏認爲,法身、淨土等皆是“離四句,絕百非”的,非有心非無心,非能非所,非淨非穢,故二而不二;但爲了教化衆生,故隨緣應物,衆生累根非一,故教亦多門,土有勝劣,故不二而二。對此,吉藏《觀無量壽經序》有非常簡明精當的表述,謹錄于下,以結束本文。《序》曰:“夫法身虛玄非名相之形,淨刹妙遠絕淨穢之域,至妙之門非百是所是,亦非百非所非,真虛之道非有心之所托,亦非無心之所會。非能非所,是穢亦淨。以不二而二,有本迹之稱,存淨穢之教,此是隨緣之意,應物之門。緣既有多種,教亦恒沙莫算。身複非一,土有勝劣不同。或現穢質,令生厭心;或示淨處,使修勝善。是以思惟,夫人遇此惡緣,厭累苦之世,欣勝樂之地,由是佛現金臺示十方界淨妙之國,令此今緣,撰取所樂。夫人情感安養極樂,如來廣說淨土依正勝果,正業妙因。故此經以不二爲體。”[40]
參考書目:
《中國淨土教理史》,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印行。
《中國佛教哲學要義》,方立天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
[1] 佛教中關于“佛身”的說法有很多,這裏僅指通常的說法。
[2] 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中國淨土教理史》,第1頁,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印行。
[3] 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中國淨土教理史》,第59頁,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印行。
[4] 《大正藏》卷45,第67頁,上。
[5] 《大正藏》卷45,第67頁,上。
[6] 《大正藏》卷37,第235頁,中
[7] 《大正藏》卷45,第67頁,上。
[8] 《大正藏》卷45,第67頁,中。
[9] 《大正藏》卷37,第233頁下—234頁上。
[10] 《大正藏》卷37,第234頁,上—中。
[11] 《大正藏》卷34,第609頁,下。
[12] 《大正藏》卷34,第609頁,下。
[13] 《大正藏》卷34,第609頁,下。
[14] 《大正藏》卷34,第609頁下—610頁上。
[15] 參見方立天著《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卷,第206—207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16] 《大正藏》卷37,第235頁,上。
[17] 《大正藏》卷37,第235頁,中。
[18] 《大正藏》卷37,第235頁,中。
[19] 《大正藏》卷37,第235頁,中—下。
[20] 《大正藏》卷37,第235頁,下。
[21] 《大正藏》卷37,第241頁,上。
[22] 《大正藏》卷37,第234頁,下。
[23] 《大正藏》卷37,第234頁,下。
[24] 《大正藏》卷37,第235頁,上。
[25] 《大正藏》卷37,第241頁,下。
[26] 《大正藏》卷37,第241頁,下。
[27] 《大正藏》卷37,第241頁下—242頁上。
[28] 《大正藏》卷37,第242頁,中。
[29] 《大正藏》卷37,第242頁,下。
[30] 《大正藏》卷37,第244頁,下。
[31] 《大正藏》卷37,第245頁,上。
[32] 《大正藏》卷37,第245頁,上。
[33] 《大正藏》卷37,第245頁,上。
[34] 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中國淨土教理史》,第64頁,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印行。
[35] 善導的結論是:九品皆凡,區別是遇緣有異;吉藏的結論是:上品人得大乘果(七地或初地),中品人得小乘果(阿羅漢),下品人亦得大乘果(初地或發菩提心)。
[36] 《大正藏》卷45,第67頁下—68頁上。
[37] 《大正藏》卷34,第609頁,下。
[38] 《大正藏》卷45,第67頁,上—中。
[39] 《大正藏》卷45,第67頁,中。
[40] 《大正藏》卷37,第233頁,中—下。
《試論吉藏的淨土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