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吉藏自己所分判的四类净土中,弥陀净土也是最低级的凡圣同居土,正如《华严经》所说的,弥陀净土是百万阿僧只品中最下品的净土,既然如此,问题自然就出来了:诸大乘经中明确说到,十方世界有无数无量的十方净土,且照此说来,这些净土大都比西方净土优胜得多,那么,人们为何愿意往生弥陀净土呢?为何不去那些更美妙、更高级的净土呢?吉藏对此问题的回答显得既现实又无奈:“始舍秽入净,余净不易可阶,为是因缘唯得往生西方净土也。”[21]对那些刚刚从秽土进入净土的众生来说,别的更高级的净土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成为不得已而为之的唯一选择。
五、净土往生之因行——三福、十六观
吉藏认为,《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的宗旨是“以不二为体,因果为宗”。若加以分别,则二经各有侧重,互相发明,《无量寿经》“广明净土,略显因行”;《观无量寿经》“广论因行,略辨净土”[22]。因此,论及往生净土之因行,我们主要依据吉藏在《观经疏》中的论述。
在吉藏看来,《观无量寿经》的核心是“净土因果为体,劝物修因往生为宗”。具体内容是首先显示净妙国土的庄严美好,令人产生欣喜,心向往之;接着明三种胜福因,最后广显因行十六观。这十六观中,又分三层:初明净土,中论佛菩萨,后明三辈往生之义。而总括此三大意,所要彰显的只是往生的因行[23]。
具体说来,吉藏从通、别二门论述往生净土之业因。就通门而言,以三福、十六观为往生净土之生因;就别门而言,则以菩提心为业主,三福、十六观等余善为业缘。
所谓以菩提心为主因,实际上就是建立正信,必须首先树立对西方净土的信仰,产生往生净土的意愿。《无量寿经》云:十念菩提为因得生。此菩提业因不但能往生净土,甚至还能达至佛果。但由于人们听闻佛道长远,望而却步,所以示净土近果作进趣之缘。所以经中说,始发菩提心,能动无边生死大海[24]。
具体的修行就是三福、十六观。所谓三福,即世福、戒福和行福。“世福”是世间凡夫善,指孝养父母,修行十善等。行此善者,未受三归五戒,佛未生时已有此善,故又称旧善。“戒福”是小乘善,受三归五戒乃至二百五十戒等,是佛法小乘善。“行福”是大乘善,指发菩提心,信因果,读诵大乘经典。为何要强调这三福呢?吉藏认为:“此之三种摄世、出世,摄大摄小,摄一切善尽,故明此三种也。”[25]修此三福,可以是三人分别修之,也可以一人从修世间善起,次入佛法受三归五戒,再由小转大,具修三善。
既然此三善为净土之因,那么,修此三善之后,将会往生三种净土?还是往生一种净土呢?吉藏认为,这两种情况都有。有三种善生三种净土的情况,如上品善生上品净土,中品善生中品净土,下品善生下品净土。也有三品善生一净土的情况,如这里所说修三种善同生西方弥陀净土。问题是此三种善各各不同,有世间善和大小乘善的区别,为何修此三善同生西方净土?吉藏回答说:“此三种虽同生一种净土,于此净土中果报不同。因有浅深,得果亦胜劣,如此间秽土中众生,虽同在秽土,而贵贱升沉不同。生彼国亦尔也。”[26]
为何修此三善就能得生西方净土呢?“此三种皆是净心,孝养父母心,此心亦净,乃至发菩提心,此心亦净。以此三种心皆净,故得土亦净。所以《维摩》云:以其心净,故国土净也。”[27]
十六观分为前后二部分,前十三观作无量寿观,后三观作九辈观。如前所述,《观无量寿经》的宗旨是观净土因果,所以此十六观也相应地分为两部分,前十三观即无量寿观是观果之观,后三观即九辈观是观因之观。其中,无量寿观又分为二:有六观是观无量寿国,有七观是观无量寿佛身;观无量寿国是观依果,观无量寿佛是观正果;观无量寿国土是观净土世间,观无量寿佛是观正觉世间[28]。
吉藏认为,修无量寿观有无穷妙用,能够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往生净土世界。为什么作如是等观(如观地、水、树等)就能灭罪而往生呢?因为此无量寿观又可称作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有通、别两种:但念佛名,为别念佛三昧;念佛国土、树木乃至念佛等,通念依正,名通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无论是念佛正果还是依果,都可以灭除罪业,得无生法忍[29]。如《大智度论》所说,余三昧或治瞋不治业,或治业不治报。然念佛三昧遍治一切,遍治三毒、三障,修之即可灭除罪业往生净土。
后三观即观三辈往生之因。“无量寿佛经但明三辈,此中开三辈为九辈。三辈者谓上中下也。九辈者于上品有三,中下亦三,故成九辈也”。其中,上品上生者,发菩提心修行,经七日则生彼国,见彼佛身,闻说妙法,则悟无生(七地)法忍。上品中生者,不必读诵大乘经,但善解义理,深信因果,不谤大乘,此功德愿生彼国,即得往生彼国,经一宿则开,经一小劫亦得(七地)无生;上品下生者,此人亦信因果,不谤大乘,彼国华中一日一夜乃开,复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得初地无生[30]。中品三辈往生,并得小乘果。其中,中品上生持五戒、八戒、具足戒,得罗汉果;中品中生持一日一夜八戒、一日一夜沙弥戒及具足戒,初得须陀洹果,经半劫成阿罗汉果;中品下生者经一小劫得成阿罗汉。下品三辈往生,并是大乘。初品(作十恶者)得初地,次品(犯四重者)发菩提心,下品(造五逆者)亦菩提心也[31]。
可以看出,此三辈九品之分判是观因而得,而不是从得果上划分的。“观察生净土之因,有其上中下”,在回答“为何中品三人得小乘果、下品倒得大乘果”等疑问时,疏中说:此三辈往生时就现因为论,不约得果。“第一品,修大乘善,不作恶,第二品修小乘善,亦不作恶,第三品,不修善而作恶。以大乘善为上品,小乘善为中品,作恶无善众生为下品,约此以判三品也。”[32]就是说,上品者修大乘因故得大乘果,属于善强果强;中品者修小乘因故得小乘果,属于善强果弱;下品者虽然不修大乘善及小乘善,但因其临终之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妙法,以其听闻大乘故,所以亦得大乘果,属善弱果强。而那些谤法、阐提,因其闻说弥陀净土或十方佛土而不生信,所以不得往生。
“为何在论述次第上不将大乘并在一起讲,然后讲小乘,而是先明大乘,次明小乘,再明大乘”?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吉藏还是强调他的以因地修行而非得果高低的分判原则。他说:“不就得果为次第,但约修论前后耳。前明大乘善,次明小乘善,后明有恶无善。”[33]
《观无量寿经》关于三类九品的分类,传到中国以后,受到中国佛教界的高度重视,隋净影寺慧远、天台智顗和吉藏都对此作了专门的论述。在这些论述中,净影慧远等大都是根据众生往生所得的果位不同,有大乘菩萨位,有小乘四果位,还有世俗凡夫位等,而划定九品之阶位,认为九品众生有凡有圣,即有菩萨、声闻和凡夫等的高低之别。以往人们大都认为,吉藏关于九品阶位的判别与慧远等大体相同,也是根据众生往生以后所得的果位高低而分判的,如望月信亨所说:吉藏的判别,“专约往生以后所得之果,判定九品阶位,与慧远之说,大体无异”[34]。实际上,从上面对吉藏关于净土往生之因——三福、十六观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吉藏自己一再强调,他对三辈九品的分判是“观因而得”,“不就得果约次第,但约修论前后”,并以此为据,解答“为什么中品三人得小乘果、下品倒得大乘果?”,“为什么在论述次第上不将大乘并在一起讲,然后讲小乘,而是先明大乘,次明小乘,再明大乘”等疑问。这一点与慧远等以所得果位为据所作的分判是不同的,而与后来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善导的分判标准一致。所不同的是,吉藏与善导虽然都是从修持因行上来判定九品的位格,但所得出的结论却迥然有异[35]。
六、结语——吉藏净土观的特点
吉藏作为印度大乘中观学派在中土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作为中国佛教三论宗的集大成者,虽然一生以弘扬三论为旨归,但他对其他各系有影响的佛典和佛学思潮都有所研究,对有些经典和学说的研究还非常深入,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法华》、《涅槃》等,这从他留给世人的数十部着作中可以窥其一斑。因此,吉藏对在当时已经颇有影响的净土学说给予相当的重视和关注也在情理之中。
综观吉藏的净土观,从他对佛土的五种分类,四种净土的划分,佛身与佛土的关系,弥陀净土的属性,以及对往生净土之因行的分析等,整体说来,多因袭古说,特别是与净影慧远和天台智顗的净土说旨趣相类,这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佛学界关于净土学说的普遍看法。
尽管如此,作为中国佛教三论宗的一代宗师,他毕生所深研和弘传的中观义理已经深入骨髓,浸润在他佛学思想的各个方面,也包括他对净土的看法。从他对净土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那些似曾相识的句子和中观学特有的表述形式。
吉藏在《大乘玄论》卷5“别论西方净土”中,列举了五种分别:一、常无常者,二、三界非三界者,三、有声闻无声闻者,四、有天人无天人者,五、有胎生无胎生者[36]。通过分析,吉藏认为,所有关于西方净土的说法,如常无常、三界非三界等,皆不可定判,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而论。
在对佛身佛土究竟是“常无常”的论述中,吉藏运用了典型的四句论式:“一者,法身但常非无常,二化身但无常非常,三者应身亦常亦无常。身既三种,土亦例然。法身之土但常非无常,化身之土但无常非常,应身之土亦常亦无常。内应身土此即是常,外应身土此即无常也。”[37]
在回答“什么是净土体(本质)”时,吉藏认为,土体有三:一、从净土的相状上看,有化处净、化主净、教门净、徒众净、时节净五种;二、从与三世…
《试论吉藏的净土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