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吉藏自己所分判的四類淨土中,彌陀淨土也是最低級的凡聖同居土,正如《華嚴經》所說的,彌陀淨土是百萬阿僧只品中最下品的淨土,既然如此,問題自然就出來了:諸大乘經中明確說到,十方世界有無數無量的十方淨土,且照此說來,這些淨土大都比西方淨土優勝得多,那麼,人們爲何願意往生彌陀淨土呢?爲何不去那些更美妙、更高級的淨土呢?吉藏對此問題的回答顯得既現實又無奈:“始舍穢入淨,余淨不易可階,爲是因緣唯得往生西方淨土也。”[21]對那些剛剛從穢土進入淨土的衆生來說,別的更高級的淨土是很難達到的,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成爲不得已而爲之的唯一選擇。
五、淨土往生之因行——叁福、十六觀
吉藏認爲,《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的宗旨是“以不二爲體,因果爲宗”。若加以分別,則二經各有側重,互相發明,《無量壽經》“廣明淨土,略顯因行”;《觀無量壽經》“廣論因行,略辨淨土”[22]。因此,論及往生淨土之因行,我們主要依據吉藏在《觀經疏》中的論述。
在吉藏看來,《觀無量壽經》的核心是“淨土因果爲體,勸物修因往生爲宗”。具體內容是首先顯示淨妙國土的莊嚴美好,令人産生欣喜,心向往之;接著明叁種勝福因,最後廣顯因行十六觀。這十六觀中,又分叁層:初明淨土,中論佛菩薩,後明叁輩往生之義。而總括此叁大意,所要彰顯的只是往生的因行[23]。
具體說來,吉藏從通、別二門論述往生淨土之業因。就通門而言,以叁福、十六觀爲往生淨土之生因;就別門而言,則以菩提心爲業主,叁福、十六觀等余善爲業緣。
所謂以菩提心爲主因,實際上就是建立正信,必須首先樹立對西方淨土的信仰,産生往生淨土的意願。《無量壽經》雲:十念菩提爲因得生。此菩提業因不但能往生淨土,甚至還能達至佛果。但由于人們聽聞佛道長遠,望而卻步,所以示淨土近果作進趣之緣。所以經中說,始發菩提心,能動無邊生死大海[24]。
具體的修行就是叁福、十六觀。所謂叁福,即世福、戒福和行福。“世福”是世間凡夫善,指孝養父母,修行十善等。行此善者,未受叁歸五戒,佛未生時已有此善,故又稱舊善。“戒福”是小乘善,受叁歸五戒乃至二百五十戒等,是佛法小乘善。“行福”是大乘善,指發菩提心,信因果,讀誦大乘經典。爲何要強調這叁福呢?吉藏認爲:“此之叁種攝世、出世,攝大攝小,攝一切善盡,故明此叁種也。”[25]修此叁福,可以是叁人分別修之,也可以一人從修世間善起,次入佛法受叁歸五戒,再由小轉大,具修叁善。
既然此叁善爲淨土之因,那麼,修此叁善之後,將會往生叁種淨土?還是往生一種淨土呢?吉藏認爲,這兩種情況都有。有叁種善生叁種淨土的情況,如上品善生上品淨土,中品善生中品淨土,下品善生下品淨土。也有叁品善生一淨土的情況,如這裏所說修叁種善同生西方彌陀淨土。問題是此叁種善各各不同,有世間善和大小乘善的區別,爲何修此叁善同生西方淨土?吉藏回答說:“此叁種雖同生一種淨土,于此淨土中果報不同。因有淺深,得果亦勝劣,如此間穢土中衆生,雖同在穢土,而貴賤升沈不同。生彼國亦爾也。”[26]
爲何修此叁善就能得生西方淨土呢?“此叁種皆是淨心,孝養父母心,此心亦淨,乃至發菩提心,此心亦淨。以此叁種心皆淨,故得土亦淨。所以《維摩》雲:以其心淨,故國土淨也。”[27]
十六觀分爲前後二部分,前十叁觀作無量壽觀,後叁觀作九輩觀。如前所述,《觀無量壽經》的宗旨是觀淨土因果,所以此十六觀也相應地分爲兩部分,前十叁觀即無量壽觀是觀果之觀,後叁觀即九輩觀是觀因之觀。其中,無量壽觀又分爲二:有六觀是觀無量壽國,有七觀是觀無量壽佛身;觀無量壽國是觀依果,觀無量壽佛是觀正果;觀無量壽國土是觀淨土世間,觀無量壽佛是觀正覺世間[28]。
吉藏認爲,修無量壽觀有無窮妙用,能夠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舍身往生淨土世界。爲什麼作如是等觀(如觀地、水、樹等)就能滅罪而往生呢?因爲此無量壽觀又可稱作念佛叁昧。念佛叁昧有通、別兩種:但念佛名,爲別念佛叁昧;念佛國土、樹木乃至念佛等,通念依正,名通念佛叁昧。念佛叁昧,無論是念佛正果還是依果,都可以滅除罪業,得無生法忍[29]。如《大智度論》所說,余叁昧或治瞋不治業,或治業不治報。然念佛叁昧遍治一切,遍治叁毒、叁障,修之即可滅除罪業往生淨土。
後叁觀即觀叁輩往生之因。“無量壽佛經但明叁輩,此中開叁輩爲九輩。叁輩者謂上中下也。九輩者于上品有叁,中下亦叁,故成九輩也”。其中,上品上生者,發菩提心修行,經七日則生彼國,見彼佛身,聞說妙法,則悟無生(七地)法忍。上品中生者,不必讀誦大乘經,但善解義理,深信因果,不謗大乘,此功德願生彼國,即得往生彼國,經一宿則開,經一小劫亦得(七地)無生;上品下生者,此人亦信因果,不謗大乘,彼國華中一日一夜乃開,複經叁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得初地無生[30]。中品叁輩往生,並得小乘果。其中,中品上生持五戒、八戒、具足戒,得羅漢果;中品中生持一日一夜八戒、一日一夜沙彌戒及具足戒,初得須陀洹果,經半劫成阿羅漢果;中品下生者經一小劫得成阿羅漢。下品叁輩往生,並是大乘。初品(作十惡者)得初地,次品(犯四重者)發菩提心,下品(造五逆者)亦菩提心也[31]。
可以看出,此叁輩九品之分判是觀因而得,而不是從得果上劃分的。“觀察生淨土之因,有其上中下”,在回答“爲何中品叁人得小乘果、下品倒得大乘果”等疑問時,疏中說:此叁輩往生時就現因爲論,不約得果。“第一品,修大乘善,不作惡,第二品修小乘善,亦不作惡,第叁品,不修善而作惡。以大乘善爲上品,小乘善爲中品,作惡無善衆生爲下品,約此以判叁品也。”[32]就是說,上品者修大乘因故得大乘果,屬于善強果強;中品者修小乘因故得小乘果,屬于善強果弱;下品者雖然不修大乘善及小乘善,但因其臨終之時遇善知識爲說大乘妙法,以其聽聞大乘故,所以亦得大乘果,屬善弱果強。而那些謗法、闡提,因其聞說彌陀淨土或十方佛土而不生信,所以不得往生。
“爲何在論述次第上不將大乘並在一起講,然後講小乘,而是先明大乘,次明小乘,再明大乘”?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吉藏還是強調他的以因地修行而非得果高低的分判原則。他說:“不就得果爲次第,但約修論前後耳。前明大乘善,次明小乘善,後明有惡無善。”[33]
《觀無量壽經》關于叁類九品的分類,傳到中國以後,受到中國佛教界的高度重視,隋淨影寺慧遠、天臺智顗和吉藏都對此作了專門的論述。在這些論述中,淨影慧遠等大都是根據衆生往生所得的果位不同,有大乘菩薩位,有小乘四果位,還有世俗凡夫位等,而劃定九品之階位,認爲九品衆生有凡有聖,即有菩薩、聲聞和凡夫等的高低之別。以往人們大都認爲,吉藏關于九品階位的判別與慧遠等大體相同,也是根據衆生往生以後所得的果位高低而分判的,如望月信亨所說:吉藏的判別,“專約往生以後所得之果,判定九品階位,與慧遠之說,大體無異”[34]。實際上,從上面對吉藏關于淨土往生之因——叁福、十六觀的論述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吉藏自己一再強調,他對叁輩九品的分判是“觀因而得”,“不就得果約次第,但約修論前後”,並以此爲據,解答“爲什麼中品叁人得小乘果、下品倒得大乘果?”,“爲什麼在論述次第上不將大乘並在一起講,然後講小乘,而是先明大乘,次明小乘,再明大乘”等疑問。這一點與慧遠等以所得果位爲據所作的分判是不同的,而與後來淨土宗的實際創立者善導的分判標准一致。所不同的是,吉藏與善導雖然都是從修持因行上來判定九品的位格,但所得出的結論卻迥然有異[35]。
六、結語——吉藏淨土觀的特點
吉藏作爲印度大乘中觀學派在中土的繼承者和弘揚者,作爲中國佛教叁論宗的集大成者,雖然一生以弘揚叁論爲旨歸,但他對其他各系有影響的佛典和佛學思潮都有所研究,對有些經典和學說的研究還非常深入,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如《法華》、《涅槃》等,這從他留給世人的數十部著作中可以窺其一斑。因此,吉藏對在當時已經頗有影響的淨土學說給予相當的重視和關注也在情理之中。
綜觀吉藏的淨土觀,從他對佛土的五種分類,四種淨土的劃分,佛身與佛土的關系,彌陀淨土的屬性,以及對往生淨土之因行的分析等,整體說來,多因襲古說,特別是與淨影慧遠和天臺智顗的淨土說旨趣相類,這也反映了那個時代中國佛學界關于淨土學說的普遍看法。
盡管如此,作爲中國佛教叁論宗的一代宗師,他畢生所深研和弘傳的中觀義理已經深入骨髓,浸潤在他佛學思想的各個方面,也包括他對淨土的看法。從他對淨土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經常看到那些似曾相識的句子和中觀學特有的表述形式。
吉藏在《大乘玄論》卷5“別論西方淨土”中,列舉了五種分別:一、常無常者,二、叁界非叁界者,叁、有聲聞無聲聞者,四、有天人無天人者,五、有胎生無胎生者[36]。通過分析,吉藏認爲,所有關于西方淨土的說法,如常無常、叁界非叁界等,皆不可定判,應根據不同情況分別而論。
在對佛身佛土究竟是“常無常”的論述中,吉藏運用了典型的四句論式:“一者,法身但常非無常,二化身但無常非常,叁者應身亦常亦無常。身既叁種,土亦例然。法身之土但常非無常,化身之土但無常非常,應身之土亦常亦無常。內應身土此即是常,外應身土此即無常也。”[37]
在回答“什麼是淨土體(本質)”時,吉藏認爲,土體有叁:一、從淨土的相狀上看,有化處淨、化主淨、教門淨、徒衆淨、時節淨五種;二、從與叁世…
《試論吉藏的淨土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