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论吉藏的净土观▪P2

  ..续本文上一页五、净秽杂土。其中,所谓净土者,是指菩萨以善法教化众生,使众生广修善法,同造善缘,由此所感得的纯净土;所谓不净土者,指众生不修善法,同造恶缘,所感得的不净秽土;所谓不净净土者,此土初是不净秽土,待不净众生缘尽,而有净业众生来生,不净秽土变为净土,如弥勒佛出世,此娑婆世界即变为净土;所谓净不净土者,初是净土,此净业众生缘尽,有恶业众生来生,此国土即变为不净土;所谓净秽杂土者,指众生造善恶杂业所感得的净秽相杂之土。吉藏说:“此土皆是众生自业所起,应名众生土。但佛有王化之功,故名佛土。然报土既五,应土亦然。报据众生业感,应就如来所现,故合有十土。”[5]就是说,因为这五种佛土都是众生自业招感,所以从众生的角度来说,皆是众生之报土。但诸佛要入此土中教化众生,故从佛的角度看,则是佛之应土。众生之报土既有五种,相应地,佛之应土也有此五种,报应相合,总为十种佛土。

  在《观无量寿经义疏》中,吉藏又有类似的说法:“若就报应净秽,各论五句,合有十句。何者?一先秽后净,二先净后秽,三先后俱净,四先后俱秽,五先后杂会……此即五句,报应皆具,所以合为十句。”[6]此五种佛土分别对应于上述之不净净土、净不净土、净土、不净土及净秽杂土,只是说法略有不同。因众生之报土与佛之应土皆具有此五种,所以合为十种。在《华严经游意》中,吉藏说,此五土之分别,本为僧睿所立。不是他的发明,他只是祖述此说而已。

  2、 四种净土

  关于上述五种(或十种)佛土中之“净土”,吉藏又将其分为四种:一、凡圣同居土。如弥勒出世时,凡圣共在净土中住;又如西方极乐世界,九品往生的凡夫与三乘显圣共住。二、大小同住土。如阿罗汉、辟支佛及大力菩萨,舍三界内分段身,生三界外净土中,即是小乘之二乘与大乘之菩萨同住之土。三、独菩萨所住土。指纯菩萨众所居之土,无二乘之名,如香积世界、七宝世界等。四、诸佛独居土。指只有佛居住之土,如《仁王般若经》所说: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又如《普贤观经》所说: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吉藏认为:“诸净土位,不出此四,即从劣至胜为次第。”[7]

  3、佛身与佛土

  将佛之三身与佛土联系起来进行讲说,首先肇始于净影慧远。在《大乘义章》中,他认为“真净土”又可分为真土、应土两种或法性土、实报土和园应土三种。吉藏《大乘玄论》卷5曰:“佛开三身,以身例土,亦有三土。”[8]《观无量寿经疏》简名第二说:“略论佛义,凡有三种:一正法佛,二修成佛,三应化佛。故七卷金光明经云:三身谓法身、报身、应身。般若论云:法佛、报佛、化佛。”[9]在解释《观无量寿经》的“观”字时说:“胡云阿耶罗,此云观。观是观见,亦是观行,亦是观察。观有三种:一观实相法身,二观修成法身,三观化身。观实相者,体无二相,是不二正观,谓平等境智义……观修成法身者,观修成佛,研修妙行行满克成妙觉报佛。故此经云:是心作佛。观化者,观西方净土佛也。此是昔自在王佛时法藏菩萨发四十八愿,造此净土,佛生其中,化度众生。观此佛故名观化佛身。”[10] 明确地将阿弥陀佛及西方净土判为化佛化土。

  在其所着《法华义疏》卷10,亦将佛之三身与佛土相配,主张佛之三身皆有其土,即法身土、报身土和化身土。其文曰:“法华论释此品明有三身,今对三身亦有三土:一者法身栖实相之土。普贤观云: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即法身土。故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璎珞经云:亦以中道第一义名法身土。”[11]吉藏认为,“诸法寂灭相不以可言宣,孰论身与不身,亦何土与非土。但无名相中为众生故假名相说,故明身与土。虽开身土二,实未曾二。但约义不同,故分为两:能栖之义说之为身,所栖之义目之为土也”[12]。

  第二,报身报土,报身即是应身,其中又开为两种,即内应身和外应身。文曰:“二者报身报土。但报身即是应身,应身有二种,一内二外。内与法身相应,此犹属法身,与法身同土。法华论云: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者,报佛如来真实净土,第一义摄。故此即是报身土也(即内应身)。若外应之义,名为报身(外应身),化大菩萨于净土成佛,此以宝玉为净土,此土乃不为劫火所烧,而终有灭尽。”[13]

  第三,化身之土。如释迦牟尼等化身所居之土,有七宝与土沙之别,净秽不定,或净或秽,皆可坏灭,故称化土。

  另外,吉藏还将法、报、应三身、三土从本、迹和净、秽结合起来,若以本迹二门分类:法身之土为本土,报化二身之土为迹土。《法华玄论》第9曰:“若合三身为本迹二身者,法身托本土,余二身托迹土也。《净名玄论》第8中云:“土虽无量,不出三种:一法身本土,二迹中明报、应二土。”若从净秽的角度看:“若分净秽二土者,法报二土,此是净土,然化身之土,此即不定,或净或秽。[14]

  四、 关于弥陀净土之属性

  关于弥陀净土之判属,主要围绕着如下几个问题而展开:1、弥陀净土究竟是报土还是应土?2、弥陀净土属分段死还是变易死?3、弥陀净土是否三界所摄?等等。

  1、弥陀净土究竟属于报土还是应土?关于这个问题,隋代三大法师等大都主张应土说,而自东魏昙鸾、隋代道绰至唐朝的善导等净土一系的大师们,则均视阿弥陀佛为法、报、应三身中的报身,视弥陀净土为报土,认为众生只有依靠阿弥陀佛的强大愿力才能往生。

  净影慧远在《大乘义章》卷19将净土分为三种,即事净土、相净土和真净土。其中真净土又分为真土(包括法性土和实报土)和应土(又称圆应土),并分别与佛的法、报、应三身相应。认为阿弥陀佛因其寿命并无量,故是应身佛,弥陀净土一方面是凡夫于烦恼中发菩提心,借修行感得的世界,是事净土;一方面是佛借大悲愿力及其修行而得的世界,是真净土[15]。天台智顗将净土分为法身土、报身土、有余方便土和凡圣同居土四种,其中第三、四种土都属于应身土。他同样认为阿弥陀佛及其净土属于应身、应土(凡圣同居土),与慧远的分判大同小异。

  在这个问题上,吉藏与慧远、智者的看法大体一致,但作了较为灵活的折中处理。他认为,弥陀净土若从所居住的人来说,是凡圣同居土,因为即使有漏凡夫也可往生此土,在此净土中,凡圣杂居;但若从阿弥陀佛在因位中发四十八大愿,誓愿庄严其国来说,则弥陀净土既可说是报土,又可说是应土。

  《观无量寿经义疏》第五“明净土”,开篇即提出问题:“问:安养世界为报土为应土耶?答:解不同。”[16]接着,吉藏列举了“江南师”与“北地人”的两种观点:“一、江南师云是报土。何者?以破析性空位中以四十八愿所造故也。二、北地人云,八地以上法身位以愿所造,故云报土。”吉藏认为,弥陀净土是报土还是应土,可从通、别二门分别来看。就通门而言,一切国土无非酬因,所以皆可称为报土。若就别门而言,则不是这样的。因为法藏菩萨有本、迹二门,就“迹”为论,在凡夫地以愿造土,可云报土。所以《无量寿经》云:成佛以来,已经十劫,今在无量寿世界。若论“本”门,此菩萨位居邻极,无更造业,所以不可能是报土,只能是应现之土。如《无量寿经》所说:成佛今时,七宝为地,自然而生。这是从法藏菩萨发愿之位而作的判别:菩萨于凡夫位发愿,精进修行,所造的国土,是酬因而成,可称为报土;八地以上位居邻极的菩萨,不再造业亦不感果,其土则是应土。因此,吉藏认为,弥陀净土既是众生修因所感生的报土,同时也是佛的应土,是众生修因感生于佛的应土。而且,这里所说的报土、应土,实际上是“应中开应、报两土,非是异应别有报土”[17],因此,归根结底,吉藏还是将阿弥陀佛及其净土判为应身应土。

  2、弥陀净土属分段生死还是变易生死?

  关于弥陀净土属于分段生死还是变易生死的问题,《观无量寿经义疏》第五列举了南北两种观点:南地云属分段所摄,因为弥陀净土是在凡夫浅位中所行因而得的,所得果报不得为胜,故应属于分段;北地云属于变易所摄,为什么呢?因为弥陀净土是此菩萨在八地以上深位之所行所造,故云不思议变易报。对此两种观点,吉藏赞同南地之说,主张弥陀净土是分段生死。因为地藏菩萨于凡夫位发四十八愿而造此净土,此土寿命虽号无量实为有量,必有终了,由此可知,当为分段所摄。同时,吉藏又认为这种分段、变易的分判不是绝对的,正如净秽的关系一样,是相对而言的,分段、变易也是如此。“分段即变易,变易即分段,净秽因缘二,生死因缘不相离。所以,莲华藏世界是分段变易,无量寿土是变易分段”[18]。

  3、弥陀净土是否三界所摄?

  弥陀净土是三界内?还是三界外?对此吉藏亦列举了南北两地的两种观点:“一、北地云非三界摄。何以知然?《(大)论》云: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色故非无色界。二、江南云是三界所摄。何者?未断三界烦恼而得往生故。以惑品与乐品胜劣制三界。《(大)论》云:无欲者,就现为论耳。”[19]北地人认为弥陀净土非三界所摄,所依据的是《大智度论》;江南人认为是三界所摄,因为未断三界烦恼即可往生弥陀净土。《大智度论》所说的“无欲”,并不是说无烦恼之体,而是就无烦恼之现行这一意义上说的。对此,吉藏进一步区分为方便三界和实生三界,认为约凡夫秽业所见,弥陀净土为方便三界所摄。“何以知然?双卷经(即无量寿经)云:三十三天依何而住?佛云:依业报住。以义制之有三界也”[20]。

  如上所述,西方净土世界还是在三界之内,没有跳出三界外,而且在…

《试论吉藏的净土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五戒与十善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