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論吉藏的淨土觀▪P2

  ..續本文上一頁五、淨穢雜土。其中,所謂淨土者,是指菩薩以善法教化衆生,使衆生廣修善法,同造善緣,由此所感得的純淨土;所謂不淨土者,指衆生不修善法,同造惡緣,所感得的不淨穢土;所謂不淨淨土者,此土初是不淨穢土,待不淨衆生緣盡,而有淨業衆生來生,不淨穢土變爲淨土,如彌勒佛出世,此娑婆世界即變爲淨土;所謂淨不淨土者,初是淨土,此淨業衆生緣盡,有惡業衆生來生,此國土即變爲不淨土;所謂淨穢雜土者,指衆生造善惡雜業所感得的淨穢相雜之土。吉藏說:“此土皆是衆生自業所起,應名衆生土。但佛有王化之功,故名佛土。然報土既五,應土亦然。報據衆生業感,應就如來所現,故合有十土。”[5]就是說,因爲這五種佛土都是衆生自業招感,所以從衆生的角度來說,皆是衆生之報土。但諸佛要入此土中教化衆生,故從佛的角度看,則是佛之應土。衆生之報土既有五種,相應地,佛之應土也有此五種,報應相合,總爲十種佛土。

  在《觀無量壽經義疏》中,吉藏又有類似的說法:“若就報應淨穢,各論五句,合有十句。何者?一先穢後淨,二先淨後穢,叁先後俱淨,四先後俱穢,五先後雜會……此即五句,報應皆具,所以合爲十句。”[6]此五種佛土分別對應于上述之不淨淨土、淨不淨土、淨土、不淨土及淨穢雜土,只是說法略有不同。因衆生之報土與佛之應土皆具有此五種,所以合爲十種。在《華嚴經遊意》中,吉藏說,此五土之分別,本爲僧睿所立。不是他的發明,他只是祖述此說而已。

  2、 四種淨土

  關于上述五種(或十種)佛土中之“淨土”,吉藏又將其分爲四種:一、凡聖同居土。如彌勒出世時,凡聖共在淨土中住;又如西方極樂世界,九品往生的凡夫與叁乘顯聖共住。二、大小同住土。如阿羅漢、辟支佛及大力菩薩,舍叁界內分段身,生叁界外淨土中,即是小乘之二乘與大乘之菩薩同住之土。叁、獨菩薩所住土。指純菩薩衆所居之土,無二乘之名,如香積世界、七寶世界等。四、諸佛獨居土。指只有佛居住之土,如《仁王般若經》所說:叁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又如《普賢觀經》所說:釋迦牟尼名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吉藏認爲:“諸淨土位,不出此四,即從劣至勝爲次第。”[7]

  3、佛身與佛土

  將佛之叁身與佛土聯系起來進行講說,首先肇始于淨影慧遠。在《大乘義章》中,他認爲“真淨土”又可分爲真土、應土兩種或法性土、實報土和園應土叁種。吉藏《大乘玄論》卷5曰:“佛開叁身,以身例土,亦有叁土。”[8]《觀無量壽經疏》簡名第二說:“略論佛義,凡有叁種:一正法佛,二修成佛,叁應化佛。故七卷金光明經雲:叁身謂法身、報身、應身。般若論雲:法佛、報佛、化佛。”[9]在解釋《觀無量壽經》的“觀”字時說:“胡雲阿耶羅,此雲觀。觀是觀見,亦是觀行,亦是觀察。觀有叁種:一觀實相法身,二觀修成法身,叁觀化身。觀實相者,體無二相,是不二正觀,謂平等境智義……觀修成法身者,觀修成佛,研修妙行行滿克成妙覺報佛。故此經雲:是心作佛。觀化者,觀西方淨土佛也。此是昔自在王佛時法藏菩薩發四十八願,造此淨土,佛生其中,化度衆生。觀此佛故名觀化佛身。”[10] 明確地將阿彌陀佛及西方淨土判爲化佛化土。

  在其所著《法華義疏》卷10,亦將佛之叁身與佛土相配,主張佛之叁身皆有其土,即法身土、報身土和化身土。其文曰:“法華論釋此品明有叁身,今對叁身亦有叁土:一者法身棲實相之土。普賢觀雲:釋迦牟尼名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即法身土。故仁王經雲:叁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璎珞經雲:亦以中道第一義名法身土。”[11]吉藏認爲,“諸法寂滅相不以可言宣,孰論身與不身,亦何土與非土。但無名相中爲衆生故假名相說,故明身與土。雖開身土二,實未曾二。但約義不同,故分爲兩:能棲之義說之爲身,所棲之義目之爲土也”[12]。

  第二,報身報土,報身即是應身,其中又開爲兩種,即內應身和外應身。文曰:“二者報身報土。但報身即是應身,應身有二種,一內二外。內與法身相應,此猶屬法身,與法身同土。法華論雲:我淨土不毀,而衆見燒盡者,報佛如來真實淨土,第一義攝。故此即是報身土也(即內應身)。若外應之義,名爲報身(外應身),化大菩薩于淨土成佛,此以寶玉爲淨土,此土乃不爲劫火所燒,而終有滅盡。”[13]

  第叁,化身之土。如釋迦牟尼等化身所居之土,有七寶與土沙之別,淨穢不定,或淨或穢,皆可壞滅,故稱化土。

  另外,吉藏還將法、報、應叁身、叁土從本、迹和淨、穢結合起來,若以本迹二門分類:法身之土爲本土,報化二身之土爲迹土。《法華玄論》第9曰:“若合叁身爲本迹二身者,法身托本土,余二身托迹土也。《淨名玄論》第8中雲:“土雖無量,不出叁種:一法身本土,二迹中明報、應二土。”若從淨穢的角度看:“若分淨穢二土者,法報二土,此是淨土,然化身之土,此即不定,或淨或穢。[14]

  四、 關于彌陀淨土之屬性

  關于彌陀淨土之判屬,主要圍繞著如下幾個問題而展開:1、彌陀淨土究竟是報土還是應土?2、彌陀淨土屬分段死還是變易死?3、彌陀淨土是否叁界所攝?等等。

  1、彌陀淨土究竟屬于報土還是應土?關于這個問題,隋代叁大法師等大都主張應土說,而自東魏昙鸾、隋代道綽至唐朝的善導等淨土一系的大師們,則均視阿彌陀佛爲法、報、應叁身中的報身,視彌陀淨土爲報土,認爲衆生只有依靠阿彌陀佛的強大願力才能往生。

  淨影慧遠在《大乘義章》卷19將淨土分爲叁種,即事淨土、相淨土和真淨土。其中真淨土又分爲真土(包括法性土和實報土)和應土(又稱圓應土),並分別與佛的法、報、應叁身相應。認爲阿彌陀佛因其壽命並無量,故是應身佛,彌陀淨土一方面是凡夫于煩惱中發菩提心,借修行感得的世界,是事淨土;一方面是佛借大悲願力及其修行而得的世界,是真淨土[15]。天臺智顗將淨土分爲法身土、報身土、有余方便土和凡聖同居土四種,其中第叁、四種土都屬于應身土。他同樣認爲阿彌陀佛及其淨土屬于應身、應土(凡聖同居土),與慧遠的分判大同小異。

  在這個問題上,吉藏與慧遠、智者的看法大體一致,但作了較爲靈活的折中處理。他認爲,彌陀淨土若從所居住的人來說,是凡聖同居土,因爲即使有漏凡夫也可往生此土,在此淨土中,凡聖雜居;但若從阿彌陀佛在因位中發四十八大願,誓願莊嚴其國來說,則彌陀淨土既可說是報土,又可說是應土。

  《觀無量壽經義疏》第五“明淨土”,開篇即提出問題:“問:安養世界爲報土爲應土耶?答:解不同。”[16]接著,吉藏列舉了“江南師”與“北地人”的兩種觀點:“一、江南師雲是報土。何者?以破析性空位中以四十八願所造故也。二、北地人雲,八地以上法身位以願所造,故雲報土。”吉藏認爲,彌陀淨土是報土還是應土,可從通、別二門分別來看。就通門而言,一切國土無非酬因,所以皆可稱爲報土。若就別門而言,則不是這樣的。因爲法藏菩薩有本、迹二門,就“迹”爲論,在凡夫地以願造土,可雲報土。所以《無量壽經》雲:成佛以來,已經十劫,今在無量壽世界。若論“本”門,此菩薩位居鄰極,無更造業,所以不可能是報土,只能是應現之土。如《無量壽經》所說:成佛今時,七寶爲地,自然而生。這是從法藏菩薩發願之位而作的判別:菩薩于凡夫位發願,精進修行,所造的國土,是酬因而成,可稱爲報土;八地以上位居鄰極的菩薩,不再造業亦不感果,其土則是應土。因此,吉藏認爲,彌陀淨土既是衆生修因所感生的報土,同時也是佛的應土,是衆生修因感生于佛的應土。而且,這裏所說的報土、應土,實際上是“應中開應、報兩土,非是異應別有報土”[17],因此,歸根結底,吉藏還是將阿彌陀佛及其淨土判爲應身應土。

  2、彌陀淨土屬分段生死還是變易生死?

  關于彌陀淨土屬于分段生死還是變易生死的問題,《觀無量壽經義疏》第五列舉了南北兩種觀點:南地雲屬分段所攝,因爲彌陀淨土是在凡夫淺位中所行因而得的,所得果報不得爲勝,故應屬于分段;北地雲屬于變易所攝,爲什麼呢?因爲彌陀淨土是此菩薩在八地以上深位之所行所造,故雲不思議變易報。對此兩種觀點,吉藏贊同南地之說,主張彌陀淨土是分段生死。因爲地藏菩薩于凡夫位發四十八願而造此淨土,此土壽命雖號無量實爲有量,必有終了,由此可知,當爲分段所攝。同時,吉藏又認爲這種分段、變易的分判不是絕對的,正如淨穢的關系一樣,是相對而言的,分段、變易也是如此。“分段即變易,變易即分段,淨穢因緣二,生死因緣不相離。所以,蓮華藏世界是分段變易,無量壽土是變易分段”[18]。

  3、彌陀淨土是否叁界所攝?

  彌陀淨土是叁界內?還是叁界外?對此吉藏亦列舉了南北兩地的兩種觀點:“一、北地雲非叁界攝。何以知然?《(大)論》雲:無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色故非無色界。二、江南雲是叁界所攝。何者?未斷叁界煩惱而得往生故。以惑品與樂品勝劣製叁界。《(大)論》雲:無欲者,就現爲論耳。”[19]北地人認爲彌陀淨土非叁界所攝,所依據的是《大智度論》;江南人認爲是叁界所攝,因爲未斷叁界煩惱即可往生彌陀淨土。《大智度論》所說的“無欲”,並不是說無煩惱之體,而是就無煩惱之現行這一意義上說的。對此,吉藏進一步區分爲方便叁界和實生叁界,認爲約凡夫穢業所見,彌陀淨土爲方便叁界所攝。“何以知然?雙卷經(即無量壽經)雲:叁十叁天依何而住?佛雲:依業報住。以義製之有叁界也”[20]。

  如上所述,西方淨土世界還是在叁界之內,沒有跳出叁界外,而且在…

《試論吉藏的淨土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五戒與十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