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论吉藏的净土观▪P4

  ..续本文上一页间的比较看,净土世间以七珍为体;三、若从究竟的“道”而言,“土以不土为体,要由不土方得有土”。如《中论》中所说的:“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最后,吉藏对法、报、化三种净土之体分别给予界定:“若是法身净土,以中道为体;亦是报佛净土,七珍为体;亦是化身净土,以应色为体。通而为论,皆是中道为体。”[38]

  吉藏认为,不仅净土的本质是中道,而且对于净土或净或秽的看法也不应执着,因为净秽是相对而言的,“业不同故见净秽,实无如此净秽,此是中道”[39]。

  总之,吉藏对净土法门有着独特的理解,他的这种理解与中观三论学的根本旨趣一脉相承。我认为,对吉藏净土观的研究和评价,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其一,在对净土的分类、属性等具体事相的分析方面,吉藏大体上因袭了旧有的观点,其中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其二,在对净土的整体看法上,吉藏的净土观带有明显的“无得正观”(或称“中道空观”)的色彩。从究极的意义上说,吉藏认为,法身、净土等皆是“离四句,绝百非”的,非有心非无心,非能非所,非净非秽,故二而不二;但为了教化众生,故随缘应物,众生累根非一,故教亦多门,土有胜劣,故不二而二。对此,吉藏《观无量寿经序》有非常简明精当的表述,谨录于下,以结束本文。《序》曰:“夫法身虚玄非名相之形,净刹妙远绝净秽之域,至妙之门非百是所是,亦非百非所非,真虚之道非有心之所托,亦非无心之所会。非能非所,是秽亦净。以不二而二,有本迹之称,存净秽之教,此是随缘之意,应物之门。缘既有多种,教亦恒沙莫算。身复非一,土有胜劣不同。或现秽质,令生厌心;或示净处,使修胜善。是以思惟,夫人遇此恶缘,厌累苦之世,欣胜乐之地,由是佛现金台示十方界净妙之国,令此今缘,撰取所乐。夫人情感安养极乐,如来广说净土依正胜果,正业妙因。故此经以不二为体。”[40]

  参考书目:

  《中国净土教理史》,望月信亨着,释印海译,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印行。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方立天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

  [1] 佛教中关于“佛身”的说法有很多,这里仅指通常的说法。

  [2] 望月信亨着,释印海译,《中国净土教理史》,第1页,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印行。

  [3] 望月信亨着,释印海译,《中国净土教理史》,第59页,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印行。

  [4] 《大正藏》卷45,第67页,上。

  [5] 《大正藏》卷45,第67页,上。

  [6] 《大正藏》卷37,第235页,中

  [7] 《大正藏》卷45,第67页,上。

  [8] 《大正藏》卷45,第67页,中。

  [9] 《大正藏》卷37,第233页下—234页上。

  [10] 《大正藏》卷37,第234页,上—中。

  [11] 《大正藏》卷34,第609页,下。

  [12] 《大正藏》卷34,第609页,下。

  [13] 《大正藏》卷34,第609页,下。

  [14] 《大正藏》卷34,第609页下—610页上。

  [15] 参见方立天着《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卷,第206—20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16] 《大正藏》卷37,第235页,上。

  [17] 《大正藏》卷37,第235页,中。

  [18] 《大正藏》卷37,第235页,中。

  [19] 《大正藏》卷37,第235页,中—下。

  [20] 《大正藏》卷37,第235页,下。

  [21] 《大正藏》卷37,第241页,上。

  [22] 《大正藏》卷37,第234页,下。

  [23] 《大正藏》卷37,第234页,下。

  [24] 《大正藏》卷37,第235页,上。

  [25] 《大正藏》卷37,第241页,下。

  [26] 《大正藏》卷37,第241页,下。

  [27] 《大正藏》卷37,第241页下—242页上。

  [28] 《大正藏》卷37,第242页,中。

  [29] 《大正藏》卷37,第242页,下。

  [30] 《大正藏》卷37,第244页,下。

  [31] 《大正藏》卷37,第245页,上。

  [32] 《大正藏》卷37,第245页,上。

  [33] 《大正藏》卷37,第245页,上。

  [34] 望月信亨着,释印海译,《中国净土教理史》,第64页,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印行。

  [35] 善导的结论是:九品皆凡,区别是遇缘有异;吉藏的结论是:上品人得大乘果(七地或初地),中品人得小乘果(阿罗汉),下品人亦得大乘果(初地或发菩提心)。

  [36] 《大正藏》卷45,第67页下—68页上。

  [37] 《大正藏》卷34,第609页,下。

  [38] 《大正藏》卷45,第67页,上—中。

  [39] 《大正藏》卷45,第67页,中。

  [40] 《大正藏》卷37,第233页,中—下。

  

《试论吉藏的净土观》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五戒与十善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