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道理,一座寺院建設的再好,如果沒有人才,也難以持久,有了人才,還要有良好的管理製度,沒有製度,同樣也是一盤散沙。所以在解決了基本的生存問題後,慈運法師敏銳地意識到,培養僧才、健全寺院的管理製度是使寺院法運昌盛的重要因素。因此,他招收了友法、月波、岐昌、一禅、本來、玉忠等法徒,設監院、知客、維那各職,讓他們各負一職,執事各寮,負責寺院的管理。這些人在慈運法師的指導下,後來都成爲弘化一方的名僧,對四明地區佛教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寺院初具規模後,慈運法師又開始重雕佛像的工作,根據甯波地區佛教徒普遍崇拜觀音的特點,他重塑了千手觀音聖像,又以南嶽祝聖寺著名的五百羅漢像爲粉本,在觀音殿周圍雕塑了羅漢像。再接著修築叁聖殿,新塑叁聖法身,佛像高二丈八尺,妙相莊嚴,聞名當地。整個工程曆經叁年才完工,慈運法師專門舉行了爲西方叁聖像及千手觀音聖像開光的盛典,各界名流政要和廣大信衆前來觀瞻,人流如潮,歡聲雷振,千年古刹,佛日重輝。
光緒十二年(1886),適逢慈運法師七十壽辰,他在七塔寺開壇傳授叁壇戒法,皈依者甚衆。他深谙“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的道理,認爲佛教要得到持續發展,必須取得統治者的支持,于是他不顧年老體衰,親自到北京,請朝廷頒發龍藏,朝廷對他的忠心與複興佛法、弘化一方的事迹予以表揚,除批准頒發龍藏外,還敕賜“報恩寺”額。翌年,寺裏爲請來的藏經建立了藏經樓,將藏經全部安頓于藏經樓內,提高了寺院的文化品位。慈運法師吃水不忘挖井人,他心系寺院,感念開山的前賢,重修開山祖師心鏡祖塔。第二年,寺裏新造自流井,建香積廚,又在湖南定做了一口重18000斤的大鍾,渾厚的鍾聲幾十裏外都能聽見,晨鍾暮鼓,警醒人心,凸顯了寺院的莊嚴肅穆。光緒叁十二年(1906),是慈運大師八十壽辰的誕日,寺院兩序大衆爲了報答大師對七塔寺的貢獻,專門開了一堂壽戒,各地的法子聽到這一消息,紛紛前來受戒,凡是受戒的人,發給衣缽器具及海青。 ,
經過20余年的辛勤勞動,千年伽藍七塔寺終于修複完畢,新建的寺院不僅恢複了往日的氣象,而且比過去更加宏偉莊嚴。慈運法師的願心與努力,及其修複七塔古寺的壯舉,贏得了僧俗的敬仰。宣統二年(1910)八月二十九日,弘法忘軀一生的慈運法師在七塔寺圓寂。世壽八十有四,僧臘六十有七。噩耗傳出,四明爲之動容,信衆排著長隊依依向他告別。慈運大師荼毗後,弟子們將他的舍利塔安在天童玲珑岩下。其嗣法弟子,繼承他的遺志,在湘、滇、蜀、陝、閩、浙、蘇、贛、皖、豫等廣大地區傳道弘法。南洋、印度、日本、臺灣等地也有他的不少弟子。四明地區的天童寺、育王寺、觀宗寺、雪窦寺、施祥寺、接待寺、總持寺、龍聖寺、看經寺、德雲寺、大隱寺等大小數十百寺主持寺院工作的法師,大多數出于他的門下,或受其教誨。後人撰寫塔銘贊曰:
“維嶽降神,誕彼叁楚,湘南潭北,朱氏巨族。厥生大德,豫章剃度。大菩提寺,潛修默悟。化緣甬上,說法天童。中興七塔,道化邳隆。中外信仰,缁素皈崇。靈山法侶,雨霈雲從。清朝民國,繼續興隆。化被海外,道播寰中。法燈晃耀,徹照無窮。光光回互,法法宏通。臨濟妙旨,踞地稱雄。慈力叁昧,彌塞蒼穹。光明幢子,永曜浙東。分映沙界。如日之中。”
四、永垂後範
綜觀慈運大師的一生,身處亂世,心系佛門,興建寺院,培養人才,殚精竭慮,爲法忘軀。今天我們在回顧大師的弘法曆程的時候,可以看到,慈運大師之所以能夠于亂世中卓然獨立,興衰起蔽,而且功效卓著,這固然源自他的慈悲與願力,他的品格與德行,同時,也得益于故鄉湖南優秀文化傳統的熏陶。
湖南長沙嶽麓山的嶽麓書院的二門上赫然書寫了“惟楚有才,于斯爲甚”八個大字,意思是說楚湘之地,都得益于湖湘這塊熱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據湖南學者研究,湖南之所以能在中華文明曆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植根于湖湘大地的“無所依傍,浩然獨往”的湖湘文化精神,是湖南士民取之不盡的力量源泉。湖南人卓勵敢死和勇爲天下先的氣質凸現了湖湘文化中的“獨立根性”,以及“淳樸重義”,“勇敢尚武”,“經世致用”,“自強不息”的品格。這種精神與品格在慈運大師身上也有所體現。慈運大師性情豪放,不受拘束,具有強烈的正義感(淳樸重義):在危難之際能夠臨危不懼、視死如歸(勇敢尚武);在弘法護教中,表現出重視實踐的務實精神(經世致用),以及勇于進取、敢爲天下先的自強不息的品格。
慈運大師的弟子在他圓寂後,將恩師一生的事迹與貢獻歸結爲六個方面:即(一)立志獨守接待寺,烽煙不能亂其心,兵刃不足挫其志。佛火供事,仍然無缺,此則吾師之大雄也。 (二)永甯寺晨鍾暮鼓,寒暑不休;誦經禮佛,晝夜無間。于是十方善信,慕道而來;遠近檀那,聞名而至。一時聲振,百裏風歸,此則吾師之大悲也。(叁)蓄意改造萬壽寺,苦無施主,力難措手,低頭曲躬者非一日,抱足增眠者亦有年,此則吾師之大忍也。(四)恢複天童寺,漸廣香火,遠來近悅,日日增茂,叁載期滿,靡不贊美,此則吾師之大願也。(五)自傾囊缽,並募世緣,經營改造,革故鼎新萬壽寺。至今功堪告竣,人已老我,雖非爲名山之列,聊可安行腳之僧,此則吾師之大力也。(六)二十余年七塔寺將見叢林規模,擴然維新。慧炬高懸,光明徹于海內;法衣遠播,恩澤及於林間。此則吾師之大勳也。慈運大師所表現出的這種“大雄、大悲、大忍、大願、大力、大勳”的品格,是與故鄉文化精神的薰陶分不開的。
湖南優秀文化精神的薰陶,造就了慈運大師獨特的品格。同時,作爲一代佛門宗師,他高尚的人格與德行更是令萬衆敬仰的原因所在。他的弟子寄禅敬安法師指出:“敬安則謂我慈老和尚于萬行門中,惟德最勝。更難得者,一生不矜已長,不談人短,喜成人以德,濟人之困,爲人忘已,損自益他,處逆若順,遇險而安。其肚量寬宏,若太虛之廣,不拒諸有;如大海之深,不拒衆流,故能建大道場,作大佛事,福壽全歸,唯德所至。”“惟德最勝”、“惟德所至”,一語道出了慈運法師的道德品質和魅力所在。其爲法爲人,慈心濟物,四來不拒,一粒同餐,有求皆應,無願不從。敬安法師在跨塘庵閉關時,持過午不食戒,年逾/乙秩的慈運法師來到庵裏,親自取表定時,親持缽飯碗羹送入關房。敬安生病,慈運法師親自爲他調湯藥,慰問備至,一片至心,令人感動。慈運法師潛修浙水,密行默化,守以誠樸,持以忍辱、柔和,化以慈悲、敬信。贏得士女皈崇,缙紳維護。“居甬五十余年,長幼尊卑,中外商賈,乃至勞動工役,無不知有皈依長老者。每一見之,頂禮問訊,供養如活佛,然其恭敬尊崇之心,發於中、形於外,不自知其膝之屈也!感化之誠,有如此者。且也人天密護,大用現前。正是他的忍辱負重的品德,使他在甬東地區德化一方,四衆歸心。時人贊曰:“維人生立命,必有其地;地方當興,必有其人。”
慈運大師德高望重,但從不居功;凡寺務之設施及籌劃,雖躬任之,但並不親任住持,住持一職,皆由法子代理。他在世時曾先後委任了七位法師代理住持,每位任期叁年。七位法師的生平如下: ;
本來,諱宏淳,湖南甯鄉人。慈運長老法子之一。生于鹹豐六年丙辰,圓寂于光緒叁十一年七月初四。世壽五十,光緒十六年庚寅,任七塔代理住持之職叁年。
一禅,諱宏禅,江西萍鄉人氏。慈運長老法子之一。生于鹹豐九年已未,圓寂于光緒二十年甲午九月九日。世壽叁十有六,光緒十八年壬辰起,任七塔代理住持叁年。
達光,諱宏輝,江西萍鄉人。慈運長老法子之一。生於鹹豐九年已未,寂於光緒叁十一年十月二十叁日戌時,世壽四十有七。光緒二十一年乙未,任七塔代理住持叁年,慈老法子之一。
賢兆,諱宏修,號春融,湖南甯鄉潘氏子。生于同治二年癸亥。光緒九年癸未,20歲時投四川峨嵋山大峨寺,從先溶和尚披剃。23歲于四川新都寶光寺受具。以後到各地參訪,在七塔得慈運長老心印。光緒十五年已亥36歲時,任七塔寺代理住持叁年。民國十六年二月二十日唱滅。世壽六十有五,僧臘四十有叁。宏修法師能力極強,除在七塔寺任住持外,還曾擔任了鎮海總持寺、定海化成寺、天童古翠樓等寺的住持。
蓬萊,諱宏道,慈運長老法子之一。光緒二十八年壬寅起,任七塔代理住持叁年。
自真,諱宏權,湖南萊陽縣人氏。慈運長老法子之一。同治四年乙醜生,寂于民國二十年五月二十七日巳時,世壽六十有七。光緒叁十一年起,任七塔代理住持叁年。
谷(葊),諱宏訓,湖南衡陽人。慈運長老法子之一。鹹豐七年五月初叁生,世壽六十有一。光緒叁十四年戊申起,任七塔代理住持叁年。
慈運法師是七塔寺中興之祖,但是慈老卻不願擔任住持,雖作住持之事,卻不挂住持之職,體現了一個出家人淡泊名利、提攜後學的偉大情懷。他的行爲和精神也深深地影響著其他人,在慈運長老的熏陶下,整個寺院道風純正,人才輩出。慈運去世以後,這種風氣仍然被繼承下來,並發揚光大。《七塔寺志》載:
“慈老在日,迨宣統二年庚成,慈老圓寂,七塔定爲法派選賢叢林。其遴選住持之儀式,大致如此:首先發布通告,召集散居各地之慈老派子孫,約期七塔會議,無分地位高低,諸山長老或清衆,均得與會。人給選票一紙,可任意寫宏字輩叁名,戒字輩兩名,爲候選人,違例或多寫人數,爲廢票。集衆監票,唱票如儀,以得票最多者,取宏字輩叁名,戒字輩二名,爲正式候選人。擇日(一般爲農曆正月十五日)雲集兩序大衆,于韋陀前舉行上供儀式,中途暫停,將事先備就五柱桂圓,每枚墨書一候選人,投入尺余長之竹筒中,擇一非法派之清衆,·用特製長筷,夾出其中一枚桂圓。記下名字,重又投回筒中,次又夾出一枚,記名後,投回筒中,如是反複進行,以名字先滿叁次出現者,當先住持。叁年一後,不得連任。獲任七塔住持而稱“神人雙選”者以此。”
慈運長老圓寂後,七塔寺被定爲“法派選賢叢林”。所謂“法派叢林”,即指由本派法子爲主的叢林。七塔寺的僧人來源是與其它寺院是一樣的,由兩部分人構成。一是在本寺出家的人,二是外來挂單的僧人,這二種人都擔任過七塔寺的住持,如屬于本寺的人任住持的有圓瑛、本舟等,外來的僧人任住持的有歧昌法師、指南和尚等,寺內的僧人流出到其它的寺院作住持的也不少,如圓瑛法師“嗣七塔報恩禅寺慈運靈慧老人法。……叁十二歲,住持鄞縣接講寺,重興古刹。”本舟,“至甬,嗣岐昌大和尚法,得預慈老法孫之列,初任奉化彌陀寺住持”等等。七塔寺“神人雙選”、每叁年一任的製度,不僅開了風氣之先,而且對全國的佛教管理製度也産生了深刻地影響。
《湖南湘潭慈運法師與七塔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