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和忍辱.慈悲一切(上)
──西方寺紀念釋迦世尊成道佛七法會
寬法法師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大家歡喜!今天(12月26日)中午過堂時已跟大家說了,我們一年一度的紀念釋迦世尊成佛七法會已經開始了;而「佛七」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利用這七天的時間,好好地念佛,念到一心不亂,這才是真正的意義所在。
那爲什麼要七天的時間?因爲在《阿彌陀經》裏頭說了:「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但是如何念佛才能念到一心不亂呢?這實在是非常的難,因爲我們衆生做不到「心不顛倒」,我們的心多數都在顛倒妄想之中。
今天既然大家都已經學佛了,如果不想心不顛倒,想要專心念佛,而且要念到一心不亂的話,那麼,首先從那裏開始呢?也就是從「信願」開始,我們蓮宗的十叁祖印光大師說了,應該怎麼樣啊?他說我們學佛,要「以信願爲先導,念佛爲行證」;也就是說:信、願、行叁者必須具足,缺一都不可;作爲一個修行人,如果只有行而沒有信願,能不能往生啊?不能往生。相反地,如果只有信願而沒有行,亦是不能往生。
我們爲什麼不能做到信、願、行都具足呢?主要就是因爲我們不夠懇切,對于了生脫死沒有逼切感,我們的求道之心不夠急切;要如何才能急切呢?要好像「如救頭燃」一樣──如果我們頭頂的頭發已經著火燃燒起來了,試問我們著不著急啊?當然是非常的著急了,我們若不趕快去救火,把這個燃燒的火撲滅,那麼我們就會被燒傷,甚至會被燒死。我們一般的人,就是沒有這種如救頭燃的感覺,所以我們的信心、願心,還有行動,都不夠殷切,都打了折扣。
因此,如果我們下了大決心要修行,求生淨土,那麼,我們就要以十足的信願,專心一意的老實念佛;而念佛亦必須有適當的方法,那要怎麼樣呢?就是不能操之過急,必須不急不緩,恰到好處。可是很多人怎麼樣啊?他們初學佛之時非常的精進,但長遠心難發;有些人修了一段時間,慢慢地就因信心和願心不足,而變得懈怠退墮,所以沒有長遠心最終也是不能成就的。所以,我們念佛,最重要的是把持自己的信心,要不急不緩,一字跟著一字,一句跟著一句,怎麼樣呢?字字在心裏頭過,字字清晰,句句分明。我們的身、口、意叁者必須高度的集中:我們的身要拜阿彌陀佛,口裏頭也要念阿彌陀佛,而且意念上,還要想著阿彌陀佛,唯有這樣,所謂「出口入耳」,從內到外,從外到內,口中每念一句佛號,我們的耳朵都能清楚地聽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綿綿密密,如此這才會與佛菩薩有感通、有感應,否則的話,就很因難了。
所以我們蓮宗的九祖澫益大師師說了:「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的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就是說,將來我們能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全看我們有沒有信願,如果信和願都有了,那麼就一定能夠成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極樂世界之中可分爲九品叁輩,高低層次各有不同,所以他說「品位的高下,全由持名的深淺」,而這個持名啊,有多、有少,也就是有淺、有深;就要看每個人的發心與用心了,如果真心至誠的話,這個工夫自然就深,日子久了就能累積德本,就能一心不亂,就會成就往生彼國。
我們打佛七就是想「克期取勝」,希望在七天裏頭能夠念到一心不亂,如果你不能夠的話,還是怎麼樣啊?還是少福德因緣;如果少福德因緣,到底能不能去西方極樂世界呢?就是能去得到,品位也不會高;所以,如果我們立定決心要去的話,就必須爭取得到較高的品位。但是,我們今天的念佛人怎麼樣啊?就是「念佛者多,生西者少」;很多人都在念佛,但真正能夠往生的卻很少,爲什麼呢?其實我們的祖師早就說了,他怎麼說呀?他說:現在的人,第一種,「口雖念佛,心中不善」,口裏頭雖然念佛,但內心不夠良善。這樣的話,也就不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爲極樂世界是怎麼樣的啊?那裏全都是善男子,是善人聚會的地方,如果我們心裏頭不夠善,也就不能夠去了。
所以他奉勸世人,要「積德修福」,也就是累積德本;而修福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我們築橋鋪路、幫助他人、救危扶貧,這些都是修德積福的善行;就是哪裏有需要我們的地方,我們都可以付出、奉獻,這種奉獻的精神,也就是菩薩道的實踐。當然,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孝順父母、忠于君王」,所謂「上報四重恩」;四恩之中包括了佛恩、國土恩、父母恩、衆生恩,所以我們要愛國家、愛衆生,這是一個佛弟子應有的品德;而且在家庭裏面,還要「兄弟相愛」、「夫妻相敬」,這就好像我們中國古代社會所提倡的「叁綱五常」;「綱常」是儒家倫理文化的基本架構;「叁綱」即「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的叁種人倫從屬關系;而「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
這個叁網五常的關系,如果能夠貫徹得好的話,就能夠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輔忠」,這是中國傳統家庭倫理道德的理想境界,如果家庭中每一個人都能做到非常的和諧,這就是幸福美滿的家庭;由家庭的和諧,延伸至社會的和諧、人類的和諧,如此世界的和諧才會真正出現。這也就是孔子所謂的大同世界:「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也是我們佛家所追求的和諧人生的種境界。
因此,在《維摩經》中說了:「心淨則國土淨。」由于我們感到娑婆世界是苦,因而求生西方淨土,而在世間的修行中,我們首先要行菩薩道;行菩薩道的目的,就是令娑婆之中所有的人都能離苦得樂,都能獲得真正的解脫。這與上面所說的大同的世界思想,實有不少相似之處,同樣是希望令到世間上的衆生,都能得到益處、好處,都能安樂自在,和諧幸福地生活。
所以祖師繼續教誨我們,要「至誠信實」,做人要誠懇,還要「柔和忍耐、公平正直、慈悲一切、不殺害衆生」;我們不但只不殺害衆生,而且還要悲憫衆生;悲憫心也就是慈悲心,其實我們一切的善行,都是從慈悲心開始;因爲一切衆生都是未來的佛,既然是未來的佛,我們就不應該加以殺害。還有,我們「不淩辱下人、不欺壓小民」,這樣好好的念佛;試問能不能往生啊?當然一定能夠往生了。所以,我們不但只口念佛,而且還要心中有善,也就是有慈悲心,有悲憫心,這是很重要的。(未完待續)
柔和忍辱.慈悲一切(中)
──西方寺紀念釋迦世尊成道佛七法會
寬法法師開示
而第二種人,又是怎麼樣啊?他們「口雖念佛,心中胡思亂想」;就是說,口裏念得很誠懇,但意念上卻控製不了;因爲一般來說,本來不念佛時沒發現妄想、雜念是這麼的多,一旦當心定下來念佛後,由于身、口、意都清淨了,才看見自己的內心是如此的心猿意馬,無法安住,所以不能做到句句清晰,字字分明;但是要怎麼樣才能做得到呢?因爲我們的心是這樣的散亂;口裏頭雖然念著「阿彌陀佛」,但心思卻不知跑到那裏去了,這就是所謂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枉然」,如果我們的心無法定下來、無法專一,也就是身、口、意不能統一,這樣念佛的話,即使把喉嚨喊破了,也是沒有用的,也是徒勞的。所以這身、口、意的統一,實在非常非常的重要。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呢?就是要「息心觀照」;把妄想紛飛的心靜止下來,好好地自我觀照;我們就是不能夠止,也不能夠觀照,所以不能安住;佛教裏有謂「止惡行善」,我們要行善,就必須要先止惡;「止」就是規範我們的行爲,止住我們身、口、意不要妄動,止住我們不應該做的事情不去做;又有所謂「止觀定慧」,「止」是止息我們妄想雜念,而「觀」就是觀想、觀照,能止則能定,能定才會生出智慧。而「觀想」也有很多種,我們可以觀想阿彌陀佛,或做《觀無量壽經》中的十六種觀想,這些種種的觀想,都能夠幫助我們進入到一種境界裏去,令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有更清淨的向往;我們對極樂世界的向往,要好像想見自己的親人一樣,如果我們一心想念著西方極樂世界裏的親人,心裏渴望能夠趕快見到他們,這個時候,我們的心自然就不會散亂,自然就會很專一。這樣的話,就很容易做到一心不亂。
而第叁種人,又是怎麼樣的呢?他們「口裏念佛,心生疑惑」,爲什麼會疑惑呢?就是因爲信、願不夠懇切,所以心中存有疑惑;比如說,有些人覺得自己學佛的日子很淺,單靠念幾句佛號,做一點點功德,將來到底能不能去西方極樂世界呢?往生有沒有份呢?心中不覺生起了種種的疑惑;所以說,我們有了真切的信、願、行,才能不起疑惑,一有疑惑我們心裏頭就不能夠專一,所以我們經常說「製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要善用自己的心,善護自己的心,而且要學會觀心;因此,我們要以上述叁種人作爲警剔;我們念佛,不但要口中念佛,而且要心中有善;不僅口中念佛,而且不要胡思亂想;還有更重要的是,口中念佛,心中沒有絲毫疑惑;能夠做到這樣的話,我們的心才能專注,我們的身、口、意才能高度統一、集中,如此念佛,自然就能達到一心不亂的地步,這是絕對肯定的。
所以祖師才會教示我們要「真爲生死,發菩提心」,我們今天修行的真正目的無非爲了生脫死,不是在這裏頭做些表面功夫,消磨時間,浪費光陰。真正發菩提心,就是發願,不單自己要了生脫死,而且希望其他人都能夠了生脫死,所以我們同時又必須具足叁心;「叁心」即是深心、至誠心、回向發願心──發願把修行念佛的功德回向給法界,令一切有情最終都能夠離苦得樂,同…
《柔和忍辱 慈悲一切(西方寺紀念釋迦世尊成道佛七法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