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柔和忍辱 慈悲一切(西方寺紀念釋迦世尊成道佛七法會)▪P2

  ..續本文上一頁生極樂國;這樣的發心,才是我最好的發心、最大的發心。

  祖師大德把我們的發心分爲叁種,也就是叁個層次,而有下、中、上道叁種修行,我們可以對照一下,自己屬于那一個層次;最下等即最低層面的發心是什麼呢?是「脫離惡趣,生人天善趣門」,脫離惡趣就是脫離叁惡道,離開地獄、餓鬼、畜生,希求將來能夠生到人天的善趣門中;追求生天,能生到天上,就覺得已經很好了,這個是最低最低的發心。而中等層次是怎麼樣呢?「解脫叁有輪回,斷煩惱證涅槃」,能夠脫離叁有不再在六道中輪回,這已經比脫離叁惡道要高得多了,而且還要斷除煩惱、證涅槃;在佛教裏,涅槃有很多種,有大乘涅槃,有小乘涅槃;由于小乘的發心不大,只爲自利、只爲自了,所以它的境界不高;而大乘涅槃則可分爲有余依涅槃、無余依涅槃、自性清淨涅槃,以及無住處涅槃等四種;所謂「無住處」就是說他可以隨意示現,可以住涅槃亦可以不住涅槃,因爲佛性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是故稱爲「如來如去」,這是大乘的境界,而小乘的境界是涅槃寂靜,住于涅槃的常、樂、我、淨之中,就覺得很滿足了,因此境界不高。那麼最上等的發心又是怎麼樣呢?就是「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即是「真爲生死,發菩提心」,這是上等的發心,也是最高層次的發心;最後得「證大菩提果」。

  我們都知道修菩薩行的道路是非常漫長的,而菩薩階位有五十二個之多,次第修習,最後才能成佛;菩薩最後所證的就是大菩提果,也就是圓滿佛道,這才是我們修行人的終極追求。

  這上、中、下叁種發心,其修行方式,具體地說,亦可分爲叁種;下者:「思惟人生無常,思維叁惡趣苦,皈依叁寶,深信因果」;我們都知道,人生是無常的,由于無常,我們才知道要努力修行;思維、觀察「無常」與「苦」,可以說是修行佛道的根本;而且還要怎麼樣啊?要思維叁惡趣苦:地獄、餓鬼、畜生,這叁塗是非常非常之苦的,大家可能都讀過《地藏經》,裏面對地獄的描述,實在是十分之可怕;因此,如果我們不想墮落地獄的話,就要皈依叁寶,深信因果;世間萬物都是有因有果的,「因果」可以說是佛教的一個基礎理論;不相信因果就等于不相信佛教,事實上,我們又怎能不相信呢?如果沒有因緣,今天大家又怎會來到西方寺?能夠在西方寺一起參加念佛、一起修行,這是我們多生多世的緣份,所以一切都離不開因果,而所謂「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中者的發心又是怎麼樣呢?「思維苦谛、集谛、滅谛、道谛、十二因緣,思維解脫生死之道」。思惟苦谛,既然已經知道苦了,就要思維集谛,從而找出苦之所以生起的根源,然後通過修行,來滅除這種苦,最後得以證道;這就是「苦、集、滅、道」的修道過程。接著就是思維「十二因緣」,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因爲一念的無明,我們就有了投胎的可能;投胎以後,一連串的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由此而發生,所以這十二因緣法,是我們修行人必須清楚了知的,由此而思惟生死解脫之道。其實十二因緣就是一個生命叁世流轉的過程,我們必須要徹底明白,才不會迷失了生命的方向。修習苦、集、滅、道與十二因緣,將來所得的就是聲聞、緣覺的果。(未完待續)

  

  柔和忍辱.慈悲一切(下)

  ──西方寺紀念釋迦世尊成道佛七法會

  寬法法師開示

  最後,上者是學做菩薩,就是上等的發心;上等的發心首先就是要「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總說六度、四攝」;「四攝」即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其實就是結緣,將我們自己所有的東西拿出來跟大衆分享,這就是結緣,就是自利利他;因爲幫人家其實就是幫自己,如果我們不肯跟別人結緣,我們的人緣就不會好;所以我們學佛,首先就是要學會布施。「愛語」,就是說些關心別人、安慰別人的話。「利行」就是做些有益于別人的行爲,就好像今天大家來念佛,原因是別人要來而且勸你一起同來,你說:好啊!念佛功德無量。這都是利行。當然還有「同事」,我們今天一起來學佛,可以說,大家都是同志;同志也就是同事,我們一同做什麼事呢?做佛事,做成佛的事。以上所說的是「四攝法」。

  而「六度」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我們可以看見,六度、四攝都是以「布施」爲首;布施就是慈悲利他的精神;六度、四攝都是菩薩道的基礎。

  因此,釋迦佛在《無量壽經》中對我們衆生殷殷勸誡,他是怎麼勸的呀?他說「汝等如是廣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轉相教化,爲德立善;正心正意,齋戒清淨。」就是教誡我們要廣植德本,這個「廣植德本」也就是累積德本,即廣行六度、四攝。而且還要多行「布恩施惠」,我們很多時候,就是不肯布恩施惠,舍不得布施;「施惠」就是利益于他人,令他人獲得真實的利益,如果我們不願施舍,如何能夠令到他人獲得真實的利益或好處呢?接著是「勿犯道禁」,就是不要犯法、不要犯戒、不要犯規條;我們不應該做的,就不要去做;還要「忍辱精進」,這個忍辱精進很難,因爲我們一般人都是不能忍;不能忍的話,精進就不用說了;所以修行要不斷精進,實在是非常困難的,因爲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當我們發心精進修行,很多障礙都來了,真的非常的不容易,所以我們必須要做到「一心智慧」。

  「一心智慧」的「一心」,也可以說是一心念佛,一心念阿彌陀佛;一個名號堅持到底,由此而生定、生慧。跟著就是「轉相教化,爲德立善」;爲德即是立德,而立德即是立善,古人有所謂「叁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的「立德」實在是非常的重要,因爲我們中國人特別重視德行,擁有德行就是一個完美人格的人,如果沒有德行,人格就不完美,所以人必須立德;能立德就能立善,所以說「爲德立善」。

  然後是「正心正意」,佛教有「八正道」,其中行持的准則,就是正心、正意,就是不欺他、不自欺,我們很多人,很多時候,都是自己欺騙自己的;所以我們要以不欺、不騙的心來齋戒;這樣的話,才能夠「齋戒清淨」,如是「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爲善百歲」;因爲我們娑婆世界苦惱特多,最有助于修行,所以,我們在這裏一天一夜的修行,勝在無量壽國爲善百歲,爲什麼呢?因爲極樂世界裏面,不但只沒有惡人,就連叁惡道的名字都沒有,所有的人都是善男子,都是大丈夫。那你說了,這樣的環境,衆善自然成就,多麼的清淨自在,但是相對而言,我們娑婆就苦多樂少,而且我們常被五欲六塵所蒙蔽,所以在這裏一日一夜的修行,比在無量壽國,就是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的功德還要大,爲什麼?因爲實在太難了,由于難能所以可貴。

  佛陀在經中繼續說下去:「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爲自然,皆積衆善,無毛發之惡。」因爲在彼佛國土之中,就連頭發絲那麼一點點的惡都沒有,所以能「皆積衆善」,每個人都在都做善的事情,都在那裏累積善行功德,而且怎麼樣啊?「無爲自然」,因爲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殊勝莊嚴,其實都是阿彌陀佛的變化所作;所以說,阿彌陀佛他的叁十二相妙法身正報莊嚴,而他的依報清淨國土同樣亦是無比的莊嚴;因此,「于此修善,十日十夜,勝于他方諸佛國中爲善千歲」;就是我們在人間之中,爲善十天的話,就勝過在他方諸佛國土中修行一千年的時間。這個修行的功德,很多人可能都沒有考慮到,因爲娑婆世界實在是非常難修行的,所以大家能在這裏念一天佛、修行一天,真是很有福德、智慧;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佛的福德圓滿、智慧圓滿。

  如果今天大家沒有福德就不能來念佛,沒有智慧就不會在這裏聽經、念佛,這個因緣實在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在《無量壽經》中,佛陀才會說,我們在人間修善十日十夜,勝過在他方諸佛國土修善一千年那麼長的時間。「所以者何」,爲什麼呢?他說「他方佛國,爲善者多,爲惡者少,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當然,我們前面都說了,極樂世界沒有惡人,沒有惡的名字,沒有纖毫如發絲之惡事,但是其他國土又是怎麼樣呢?就是「爲善者多,爲惡者少」,所以「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完全沒有造惡的地方,是清淨無染的國土。但是我們娑婆世界情況就差太遠了,「唯此間多惡,無有自然」,世間做惡事的人很多,所以沒有自然的福德。

  而且這世間的人「勤苦求欲,轉相欺殆」,每一個人都在勤苦求欲,希望讓自己的欲望得到滿足;貪看妙色讓自己的視覺得到滿足;愛聞悅耳的音樂,讓自己的聽覺得到滿足;喜聞好香,讓自己臭覺得到滿足;貪圖美食,讓自己的食欲、口腹得到滿足;身貪細滑,讓自己的觸覺得到滿足,就是不斷地追求五欲的快樂,每天都在苦苦的追求,是故「心勞形困」,每個人都因欲望的追逐,而令到自己的心疲憊不堪,苦惱困頓,形容憔悴;而更嚴重的是,這些人就好像「飲苦食毒」一樣,每天所喝的是苦,所吃的是毒,整個人生毫無快樂,而「如是惡務,未嘗甯息」,這樣苦苦的掙紮及追求,每一天都沒有停息過,還以苦爲樂!其實這種追求五欲之樂的心,將來可能就會令我們墮落到叁塗六道中去了;而且我們又求出離之心,所以佛陀就慈悲指示我們解脫之道,但修菩薩行以至成佛,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實在是太遠、太漫長了,這實在是「難行道」,而且絕不容易成就,于是佛陀就教給我們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法,只要一心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可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易行道」,而且絕對有保證。那你說了,我們那有不修的道理呢?所以,希望大家好好珍惜當下的因緣,一心念佛,將來大家皆共成佛道。這才是今天我們佛七開示的真正目的。好了,今天時間到了,阿彌陀佛。(全文完)

  

《柔和忍辱 慈悲一切(西方寺紀念釋迦世尊成道佛七法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