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极乐国;这样的发心,才是我最好的发心、最大的发心。
祖师大德把我们的发心分为三种,也就是三个层次,而有下、中、上道三种修行,我们可以对照一下,自己属于那一个层次;最下等即最低层面的发心是什么呢?是「脱离恶趣,生人天善趣门」,脱离恶趣就是脱离三恶道,离开地狱、饿鬼、畜生,希求将来能够生到人天的善趣门中;追求生天,能生到天上,就觉得已经很好了,这个是最低最低的发心。而中等层次是怎么样呢?「解脱三有轮回,断烦恼证涅槃」,能够脱离三有不再在六道中轮回,这已经比脱离三恶道要高得多了,而且还要断除烦恼、证涅槃;在佛教里,涅槃有很多种,有大乘涅槃,有小乘涅槃;由于小乘的发心不大,只为自利、只为自了,所以它的境界不高;而大乘涅槃则可分为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自性清净涅槃,以及无住处涅槃等四种;所谓「无住处」就是说他可以随意示现,可以住涅槃亦可以不住涅槃,因为佛性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是故称为「如来如去」,这是大乘的境界,而小乘的境界是涅槃寂静,住于涅槃的常、乐、我、净之中,就觉得很满足了,因此境界不高。那么最上等的发心又是怎么样呢?就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即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这是上等的发心,也是最高层次的发心;最后得「证大菩提果」。
我们都知道修菩萨行的道路是非常漫长的,而菩萨阶位有五十二个之多,次第修习,最后才能成佛;菩萨最后所证的就是大菩提果,也就是圆满佛道,这才是我们修行人的终极追求。
这上、中、下三种发心,其修行方式,具体地说,亦可分为三种;下者:「思惟人生无常,思维三恶趣苦,皈依三宝,深信因果」;我们都知道,人生是无常的,由于无常,我们才知道要努力修行;思维、观察「无常」与「苦」,可以说是修行佛道的根本;而且还要怎么样啊?要思维三恶趣苦: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涂是非常非常之苦的,大家可能都读过《地藏经》,里面对地狱的描述,实在是十分之可怕;因此,如果我们不想堕落地狱的话,就要皈依三宝,深信因果;世间万物都是有因有果的,「因果」可以说是佛教的一个基础理论;不相信因果就等于不相信佛教,事实上,我们又怎能不相信呢?如果没有因缘,今天大家又怎会来到西方寺?能够在西方寺一起参加念佛、一起修行,这是我们多生多世的缘份,所以一切都离不开因果,而所谓「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中者的发心又是怎么样呢?「思维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十二因缘,思维解脱生死之道」。思惟苦谛,既然已经知道苦了,就要思维集谛,从而找出苦之所以生起的根源,然后通过修行,来灭除这种苦,最后得以证道;这就是「苦、集、灭、道」的修道过程。接着就是思维「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因为一念的无明,我们就有了投胎的可能;投胎以后,一连串的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由此而发生,所以这十二因缘法,是我们修行人必须清楚了知的,由此而思惟生死解脱之道。其实十二因缘就是一个生命三世流转的过程,我们必须要彻底明白,才不会迷失了生命的方向。修习苦、集、灭、道与十二因缘,将来所得的就是声闻、缘觉的果。(未完待续)
柔和忍辱.慈悲一切(下)
──西方寺纪念释迦世尊成道佛七法会
宽法法师开示
最后,上者是学做菩萨,就是上等的发心;上等的发心首先就是要「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总说六度、四摄」;「四摄」即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其实就是结缘,将我们自己所有的东西拿出来跟大众分享,这就是结缘,就是自利利他;因为帮人家其实就是帮自己,如果我们不肯跟别人结缘,我们的人缘就不会好;所以我们学佛,首先就是要学会布施。「爱语」,就是说些关心别人、安慰别人的话。「利行」就是做些有益于别人的行为,就好像今天大家来念佛,原因是别人要来而且劝你一起同来,你说:好啊!念佛功德无量。这都是利行。当然还有「同事」,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佛,可以说,大家都是同志;同志也就是同事,我们一同做什么事呢?做佛事,做成佛的事。以上所说的是「四摄法」。
而「六度」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我们可以看见,六度、四摄都是以「布施」为首;布施就是慈悲利他的精神;六度、四摄都是菩萨道的基础。
因此,释迦佛在《无量寿经》中对我们众生殷殷劝诫,他是怎么劝的呀?他说「汝等如是广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就是教诫我们要广植德本,这个「广植德本」也就是累积德本,即广行六度、四摄。而且还要多行「布恩施惠」,我们很多时候,就是不肯布恩施惠,舍不得布施;「施惠」就是利益于他人,令他人获得真实的利益,如果我们不愿施舍,如何能够令到他人获得真实的利益或好处呢?接着是「勿犯道禁」,就是不要犯法、不要犯戒、不要犯规条;我们不应该做的,就不要去做;还要「忍辱精进」,这个忍辱精进很难,因为我们一般人都是不能忍;不能忍的话,精进就不用说了;所以修行要不断精进,实在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当我们发心精进修行,很多障碍都来了,真的非常的不容易,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到「一心智慧」。
「一心智慧」的「一心」,也可以说是一心念佛,一心念阿弥陀佛;一个名号坚持到底,由此而生定、生慧。跟着就是「转相教化,为德立善」;为德即是立德,而立德即是立善,古人有所谓「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的「立德」实在是非常的重要,因为我们中国人特别重视德行,拥有德行就是一个完美人格的人,如果没有德行,人格就不完美,所以人必须立德;能立德就能立善,所以说「为德立善」。
然后是「正心正意」,佛教有「八正道」,其中行持的准则,就是正心、正意,就是不欺他、不自欺,我们很多人,很多时候,都是自己欺骗自己的;所以我们要以不欺、不骗的心来斋戒;这样的话,才能够「斋戒清净」,如是「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因为我们娑婆世界苦恼特多,最有助于修行,所以,我们在这里一天一夜的修行,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为什么呢?因为极乐世界里面,不但只没有恶人,就连三恶道的名字都没有,所有的人都是善男子,都是大丈夫。那你说了,这样的环境,众善自然成就,多么的清净自在,但是相对而言,我们娑婆就苦多乐少,而且我们常被五欲六尘所蒙蔽,所以在这里一日一夜的修行,比在无量寿国,就是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的功德还要大,为什么?因为实在太难了,由于难能所以可贵。
佛陀在经中继续说下去:「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毛发之恶。」因为在彼佛国土之中,就连头发丝那么一点点的恶都没有,所以能「皆积众善」,每个人都在都做善的事情,都在那里累积善行功德,而且怎么样啊?「无为自然」,因为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殊胜庄严,其实都是阿弥陀佛的变化所作;所以说,阿弥陀佛他的三十二相妙法身正报庄严,而他的依报清净国土同样亦是无比的庄严;因此,「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就是我们在人间之中,为善十天的话,就胜过在他方诸佛国土中修行一千年的时间。这个修行的功德,很多人可能都没有考虑到,因为娑婆世界实在是非常难修行的,所以大家能在这里念一天佛、修行一天,真是很有福德、智慧;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佛的福德圆满、智慧圆满。
如果今天大家没有福德就不能来念佛,没有智慧就不会在这里听经、念佛,这个因缘实在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在《无量寿经》中,佛陀才会说,我们在人间修善十日十夜,胜过在他方诸佛国土修善一千年那么长的时间。「所以者何」,为什么呢?他说「他方佛国,为善者多,为恶者少,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当然,我们前面都说了,极乐世界没有恶人,没有恶的名字,没有纤毫如发丝之恶事,但是其他国土又是怎么样呢?就是「为善者多,为恶者少」,所以「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完全没有造恶的地方,是清净无染的国土。但是我们娑婆世界情况就差太远了,「唯此间多恶,无有自然」,世间做恶事的人很多,所以没有自然的福德。
而且这世间的人「勤苦求欲,转相欺殆」,每一个人都在勤苦求欲,希望让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贪看妙色让自己的视觉得到满足;爱闻悦耳的音乐,让自己的听觉得到满足;喜闻好香,让自己臭觉得到满足;贪图美食,让自己的食欲、口腹得到满足;身贪细滑,让自己的触觉得到满足,就是不断地追求五欲的快乐,每天都在苦苦的追求,是故「心劳形困」,每个人都因欲望的追逐,而令到自己的心疲惫不堪,苦恼困顿,形容憔悴;而更严重的是,这些人就好像「饮苦食毒」一样,每天所喝的是苦,所吃的是毒,整个人生毫无快乐,而「如是恶务,未尝宁息」,这样苦苦的挣扎及追求,每一天都没有停息过,还以苦为乐!其实这种追求五欲之乐的心,将来可能就会令我们堕落到三涂六道中去了;而且我们又求出离之心,所以佛陀就慈悲指示我们解脱之道,但修菩萨行以至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实在是太远、太漫长了,这实在是「难行道」,而且绝不容易成就,于是佛陀就教给我们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只要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可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易行道」,而且绝对有保证。那你说了,我们那有不修的道理呢?所以,希望大家好好珍惜当下的因缘,一心念佛,将来大家皆共成佛道。这才是今天我们佛七开示的真正目的。好了,今天时间到了,阿弥陀佛。(全文完)
《柔和忍辱 慈悲一切(西方寺纪念释迦世尊成道佛七法会)》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