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和忍辱.慈悲一切(上)
──西方寺纪念释迦世尊成道佛七法会
宽法法师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大家欢喜!今天(12月26日)中午过堂时已跟大家说了,我们一年一度的纪念释迦世尊成佛七法会已经开始了;而「佛七」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利用这七天的时间,好好地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这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
那为什么要七天的时间?因为在《阿弥陀经》里头说了:「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但是如何念佛才能念到一心不乱呢?这实在是非常的难,因为我们众生做不到「心不颠倒」,我们的心多数都在颠倒妄想之中。
今天既然大家都已经学佛了,如果不想心不颠倒,想要专心念佛,而且要念到一心不乱的话,那么,首先从那里开始呢?也就是从「信愿」开始,我们莲宗的十三祖印光大师说了,应该怎么样啊?他说我们学佛,要「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行证」;也就是说:信、愿、行三者必须具足,缺一都不可;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只有行而没有信愿,能不能往生啊?不能往生。相反地,如果只有信愿而没有行,亦是不能往生。
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信、愿、行都具足呢?主要就是因为我们不够恳切,对于了生脱死没有逼切感,我们的求道之心不够急切;要如何才能急切呢?要好像「如救头燃」一样──如果我们头顶的头发已经着火燃烧起来了,试问我们着不着急啊?当然是非常的着急了,我们若不赶快去救火,把这个燃烧的火扑灭,那么我们就会被烧伤,甚至会被烧死。我们一般的人,就是没有这种如救头燃的感觉,所以我们的信心、愿心,还有行动,都不够殷切,都打了折扣。
因此,如果我们下了大决心要修行,求生净土,那么,我们就要以十足的信愿,专心一意的老实念佛;而念佛亦必须有适当的方法,那要怎么样呢?就是不能操之过急,必须不急不缓,恰到好处。可是很多人怎么样啊?他们初学佛之时非常的精进,但长远心难发;有些人修了一段时间,慢慢地就因信心和愿心不足,而变得懈怠退堕,所以没有长远心最终也是不能成就的。所以,我们念佛,最重要的是把持自己的信心,要不急不缓,一字跟着一字,一句跟着一句,怎么样呢?字字在心里头过,字字清晰,句句分明。我们的身、口、意三者必须高度的集中:我们的身要拜阿弥陀佛,口里头也要念阿弥陀佛,而且意念上,还要想着阿弥陀佛,唯有这样,所谓「出口入耳」,从内到外,从外到内,口中每念一句佛号,我们的耳朵都能清楚地听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绵绵密密,如此这才会与佛菩萨有感通、有感应,否则的话,就很因难了。
所以我们莲宗的九祖澫益大师师说了:「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的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就是说,将来我们能不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全看我们有没有信愿,如果信和愿都有了,那么就一定能够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极乐世界之中可分为九品三辈,高低层次各有不同,所以他说「品位的高下,全由持名的深浅」,而这个持名啊,有多、有少,也就是有浅、有深;就要看每个人的发心与用心了,如果真心至诚的话,这个工夫自然就深,日子久了就能累积德本,就能一心不乱,就会成就往生彼国。
我们打佛七就是想「克期取胜」,希望在七天里头能够念到一心不乱,如果你不能够的话,还是怎么样啊?还是少福德因缘;如果少福德因缘,到底能不能去西方极乐世界呢?就是能去得到,品位也不会高;所以,如果我们立定决心要去的话,就必須爭取得到较高的品位。但是,我们今天的念佛人怎么样啊?就是「念佛者多,生西者少」;很多人都在念佛,但真正能够往生的却很少,为什么呢?其实我们的祖师早就说了,他怎么说呀?他说:现在的人,第一种,「口虽念佛,心中不善」,口里头虽然念佛,但内心不够良善。这样的话,也就不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极乐世界是怎么样的啊?那里全都是善男子,是善人聚会的地方,如果我们心里头不够善,也就不能够去了。
所以他奉劝世人,要「积德修福」,也就是累积德本;而修福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我们筑桥铺路、帮助他人、救危扶贫,这些都是修德积福的善行;就是哪里有需要我们的地方,我们都可以付出、奉献,这种奉献的精神,也就是菩萨道的实践。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孝顺父母、忠于君王」,所谓「上报四重恩」;四恩之中包括了佛恩、国土恩、父母恩、众生恩,所以我们要爱国家、爱众生,这是一个佛弟子应有的品德;而且在家庭里面,还要「兄弟相爱」、「夫妻相敬」,这就好像我们中国古代社会所提倡的「三纲五常」;「纲常」是儒家伦理文化的基本架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种人伦从属关系;而「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这个三网五常的关系,如果能够贯彻得好的话,就能够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辅忠」,这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理想境界,如果家庭中每一个人都能做到非常的和谐,这就是幸福美滿的家庭;由家庭的和谐,延伸至社会的和谐、人类的和谐,如此世界的和谐才会真正出现。这也就是孔子所谓的大同世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也是我们佛家所追求的和谐人生的种境界。
因此,在《维摩经》中说了:「心净则国土净。」由于我们感到娑婆世界是苦,因而求生西方净土,而在世间的修行中,我们首先要行菩萨道;行菩萨道的目的,就是令娑婆之中所有的人都能离苦得乐,都能获得真正的解脱。这与上面所说的大同的世界思想,實有不少相似之处,同样是希望令到世间上的众生,都能得到益处、好处,都能安乐自在,和谐幸福地生活。
所以祖师继续教诲我们,要「至诚信实」,做人要诚恳,还要「柔和忍耐、公平正直、慈悲一切、不杀害众生」;我们不但只不杀害众生,而且还要悲悯众生;悲悯心也就是慈悲心,其实我们一切的善行,都是从慈悲心开始;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未来的佛,既然是未来的佛,我们就不应该加以杀害。还有,我们「不凌辱下人、不欺压小民」,这样好好的念佛;试问能不能往生啊?当然一定能够往生了。所以,我们不但只口念佛,而且还要心中有善,也就是有慈悲心,有悲悯心,这是很重要的。(未完待續)
柔和忍辱.慈悲一切(中)
──西方寺纪念释迦世尊成道佛七法会
宽法法师开示
而第二种人,又是怎么样啊?他们「口虽念佛,心中胡思乱想」;就是说,口里念得很诚恳,但意念上却控制不了;因为一般来说,本来不念佛时没发现妄想、雜念是这么的多,一旦当心定下来念佛后,由于身、口、意都清净了,才看见自己的内心是如此的心猿意马,无法安住,所以不能做到句句清晰,字字分明;但是要怎么样才能做得到呢?因为我们的心是这样的散乱;口里头虽然念着「阿弥陀佛」,但心思却不知跑到那里去了,这就是所谓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枉然」,如果我们的心无法定下来、无法专一,也就是身、口、意不能统一,这样念佛的话,即使把喉咙喊破了,也是没有用的,也是徒劳的。所以这身、口、意的统一,实在非常非常的重要。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就是要「息心观照」;把妄想纷飞的心静止下来,好好地自我观照;我们就是不能够止,也不能够观照,所以不能安住;佛教里有谓「止恶行善」,我们要行善,就必须要先止恶;「止」就是规范我们的行为,止住我们身、口、意不要妄动,止住我们不应该做的事情不去做;又有所谓「止观定慧」,「止」是止息我们妄想杂念,而「观」就是观想、观照,能止则能定,能定才会生出智慧。而「观想」也有很多种,我们可以观想阿弥陀佛,或做《观无量寿经》中的十六种观想,这些种种的观想,都能够帮助我们进入到一种境界里去,令我们对西方极乐世界有更清净的向往;我们对极乐世界的向往,要好像想见自己的亲人一样,如果我们一心想念着西方极乐世界里的亲人,心里渴望能够赶快见到他们,这个时候,我们的心自然就不会散乱,自然就会很专一。这样的话,就很容易做到一心不乱。
而第三种人,又是怎么样的呢?他们「口里念佛,心生疑惑」,为什么会疑惑呢?就是因为信、愿不够恳切,所以心中存有疑惑;比如说,有些人觉得自己学佛的日子很浅,单靠念几句佛号,做一点点功德,将来到底能不能去西方极乐世界呢?往生有没有份呢?心中不觉生起了种种的疑惑;所以说,我们有了真切的信、愿、行,才能不起疑惑,一有疑惑我们心里头就不能够专一,所以我们经常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们要善用自己的心,善护自己的心,而且要学会观心;因此,我们要以上述三种人作为警剔;我们念佛,不但要口中念佛,而且要心中有善;不仅口中念佛,而且不要胡思乱想;还有更重要的是,口中念佛,心中没有丝毫疑惑;能够做到这样的话,我们的心才能专注,我们的身、口、意才能高度统一、集中,如此念佛,自然就能达到一心不乱的地步,这是绝对肯定的。
所以祖师才会教示我们要「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我们今天修行的真正目的无非为了生脱死,不是在这里头做些表面功夫,消磨时间,浪费光阴。真正发菩提心,就是发愿,不单自己要了生脱死,而且希望其他人都能够了生脱死,所以我们同时又必须具足三心;「三心」即是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发愿把修行念佛的功德回向给法界,令一切有情最终都能够离苦得乐,同…
《柔和忍辱 慈悲一切(西方寺纪念释迦世尊成道佛七法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