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
九月一日
念住慈心就能斷除嗔恨;念住悲心就不會爲害衆生;念住喜心就能斷除厭惡;念住舍心就能斷除感官反應;念住不淨就能斷除執著;念住無常就能斷除自高自大的“我是”。
九月二日
爭吵時,話必定說得多;話說得多時,必定十分激動,因而不能自製。而不能自製時,心就不能專注。
九月叁日
酗酒的人面對六種危害:喪失財富、增加爭吵、傷害健康、敗壞名譽、暴露醜態、影響智力。
九月四日
放棄了對世間世事的欲望,一個人的心念就不爲欲望所束縛,因而被淨化了。放棄嗔惡念,一個人就會洋溢著慈愛與悲憫,就會爲衆生謀福利,因而淨化了嗔恨與敵意。放棄懶散,一個人就會見到光明、心念專注、理解透徹,因而淨化了懶散與怠惰。放棄不安與憂慮一個人就能保持內心平靜,因而淨化了不安與憂慮之心。放棄疑惑,一個人就會度過懷疑的階段,對于善好不再猶疑不決,因而淨化了疑惑之心。
有如一個借錢來發展生意的人,後來生意興隆,不但能償還債務,還有盈余來贍養妻子,他會想著『從前我負了債,如今我已還清。”並因此覺得很高興快樂。
有如一個曾因患病而痛苦、沒有胃口與虛弱的人,在一段時日之後康複了,他會想著:“從前我生病,如今我已複原。”並因此覺得很高興快樂。
有如一個被囚禁的人,在一段時日之後重獲自由,他會想著:“從前我被囚禁,如今獲得釋放了。”並因此覺得很高興快樂。
有如一個被迫當奴隸,身不由己、受他人控製,不能爲所欲爲的人,在一段時日之後獲得解放,他會想著:“從前我是一名奴隸,如今我被解放了。”並因此覺得很高興快樂。
有如一個攜帶著物品與錢財的旅人,來到了荒野之處,面對糧食短缺與多重危險,在一段時日之後,安全抵達一個村口,他會想著:“前些日子,我陷入險境,如今我已安全。”並因此覺得很高興、快樂。
同樣的,在放棄五障之前,一個人感到負了債、患病、被囚禁、被奴役、迷失在荒野之處。但是放棄了五障之後,一個人覺得無債一身輕、覺得健康、自由、被解放與安全。當自知五障已摒棄後,愉快之感油然而生,並且從愉快引出喜悅。因爲喜悅,身體就會平靜。有了平靜的身體,一個人就會感到快樂,心念也由于快樂而能夠專注集中。
九月五日
在今世中具備某兩種東西能使你生活安逸與快樂,並且能穩定地朝斷除煩惱之道路前進。那兩種?即在興奮時樂于興奮、付出堅定穩固的努力。
九月六日
何謂與善人結交?即經常跟隨、結交、接觸那些秉持正念、有德行、有學識、慷慨、有智慧的人,向他們求教、和他爲伍、真誠對待他們、敬佩他們、和他們團結在一起。
九月七日
在脫離了感官之欲和不純正之心念後,一個人便進入與安住在初禅。在這階段,他仍然有邏輯性及遊動不定的心念,也充滿著因脫離了欲望與執著而産生的喜悅與快樂。他以這禅定所帶來的喜悅與快樂蓋滿、充塞及滲透全身,以至全身無處不被這喜悅與快樂所沾染。
有如一個技巧高明的助浴員或他的學徒,把灑透了水的按摩沐浴粉放入一個金屬碗內,再捏搓成一粒球。而其中的水份不曾喪失。同樣的,進入初禅者被喜悅與快樂蓋滿、充塞及滲透,以至全身無處不被它沾染。
九月八日
峇拉巴加·婆羅門(Bharadvaja Brahmin)族的阿稣琳達(Asurinda)聽說族長跟隨沙門喬達摩的僧團出家修行,感到很氣憤與不滿。他跑到世尊跟前,以無理的與刻薄的言語辱罵、咒罵世尊。他罵完後,世尊依然保持沈默。于是,阿稣琳達又說:“你被擊敗了!沙門,你被擊敗了!”
世尊回答:
愚者以粗言暴語威嚇他人,
自以爲勝利,
然而,知道如何自製容忍,
才能使人勝利。
兩者中最糟的是,
受辱罵後存心報複者。
不加以回擊之人,
勝了一場難勝之戰。
知道對方氣惱,
自己保持平靜,念念分明,
做出了對自己有益的反應,
也做出了對他人有益的反應。
他是自己的診治者,
也是他人的診治者,
只有不明佛法之人,
才當他是愚蠢之人。
九月九日
有一次,阿難住在靠近佝桑田比(Kosambi)的苟悉達園(Ghosita Park)中,峇達濟(Bhaddaji)來到訪,阿難問他:“峇達濟,何謂最高的視覺、最高的聲響、最高的喜悅、最高的意識境界、最高的形成?”
“梵天最有權勢,沒有人比他更有權勢、全見、力量與支配能力。能見到梵天就是最高的視覺。有些天神全身放射光彩、洋溢著喜悅,祂們發出歡呼:“歡喜啊!歡喜啊!”能聽到這叫聲是最高的聲響。有些天神,全身都有光澤,在感到歡喜時,只靜靜地享受那喜悅。那喜悅就是最高的喜悅。有些天神能達到空的境界,那境界就是最高的意識境界。有些天神能達到非意識,非非意識的境界,那就是最高的形成。”
“峇達濟,你所講的與一般群衆沒有兩樣,專心聽著,我來爲你解釋。如果一個人在觀看時,煩惱就會斷除,這才是最高的視覺。如果一個人在歡樂時,煩惱就會斷除,這才是最高的喜悅。如果一個人在提高意識時,煩惱就會斷除,這才是最高的意識境界。如果一個人在形成時,煩惱就會斷除,這才是最高的形成。”
九月十日
人不應在任何地方,以任何理由,
責怪或輕蔑他人。
也不因爲憤怒或競爭,
而希望他人痛苦。
正如一位母親之保護獨生子,
並不再乎冒生命危險。
同樣的,人應培育無量慈愛,
向世間衆生散發慈愛。
九月十一日
“現在,你們之中或許有人會想:“導師已停止指示了。我們再也沒有導師了。”但是,千萬別這樣看待此事。在我入寂後,以我所宣說的佛法與戒律作爲你們的導師。”
九月十二日
悲心促使善人的心爲他人的苦痛而動。因爲它能滅除他人的痛苦,所以叫做悲心;因爲它接納並庇護受苦難者,所以叫做悲心。
九月十叁日
自從佛陀說:“四個月後,我將入滅”的那一天起,上千的人都前來侍奉他。尚未證得預流果者都禁不住掉下眼淚,尚未開悟者情緒低落,大家叁五成群地踱來踱去,說著:“我們該怎麼辦呢?”惟獨一位名叫南麻拉瑪(Dhammarama)的比丘遠離這群比丘。當被問及:“你有何不妥嗎?”時,他也不回答。他心裏想著:“世尊說他將在四個月後,證入涅槃,而我還未斷除欲望,因此,我要趁著世尊還住世時,努力精進以證悟真理。”于是南麻拉瑪孤立自己,獨自沈思、追憶、回想世尊的佛法。衆比丘到如來跟前說:“世尊,南麻拉瑪對您一點也不關心。自從你宣說要在四個月後證入涅槃,他就不跟我們交往。”世尊把南麻拉瑪召來,問道:“衆比丘告訴我,你不與他們交往,是真的嗎?”
“是真的,世尊。”
“你爲何如此?”
“我是這麼想的:世尊說他將在四個月後證入涅槃,而我還未斷除欲望。因此,我要趁著世尊還住世時,努力精進以證悟真理。于是我孤立自己,獨自沈思、追憶、回想世尊的佛法。”
“太好了!比丘,太好了!”世尊說。
接著世尊對衆比丘演講,說道:“每個比丘應用與南麻拉瑪相同的方式來對我表示關心。那些以花環、香水等來禮敬我的,不算是向我致敬,但是那些修學全部佛法的人,他們向我致了最好的禮敬。”
九月十四日
如果能培育與發展慈心、悲心、喜心、舍心,便能得到極大的果報與利益。
九月十五日
發展如水一般的禅定,這樣已升起的善念或不善念就不會持續下去。有如人們用水洗淨糞便、尿、痰、膿、血,那水一點也爲此而煩躁、擔心或厭惡。所以,發展那如水一般的禅定吧。
九月十六日
有四種力量。那四種?即正念的力量、禅定的力量、純真無邪的力量和表露慈愛的力量。
九月十七日
別害怕行善,它是快樂的別名。我清楚知道行善會帶來開花、成熟的果報,那是長久的喜悅與快樂。
九月十八日
有德行的人能得到五種利益。那五種?有德者由于誠懇,所以得到巨大的財富。有德者由于具備德行而獲得好名譽。又有德者由于具備德行,不論與誰爲伍,或聖者,或婆羅門,或居士,或沙門,他都有信心,不會惶惑。再者,有德者,由于具備德行,死時並不迷惑。最後,有德者由于具備德行,來世能往生天界。
九月十九日
一個人應該如此自我推斷:一個充滿惡念及被惡念緊握著的人,我不能與他愉快相處,我與他合不來。同樣的,如果我充滿惡念及被惡念緊握著,他人也不能與我愉快地相處,與我合不來。當你看清這點時,就應下定決心不起惡念。
九月二十日
“如果至善的喬達摩憑著對佛法的全面理解,教導他的弟子去淨化衆生、克服悲傷與失望,終止憂慮與沮喪、得道之法、證悟涅槃之法。那麼到底是全世界的衆生或半個世界、叁分之一個世界的衆生能證得呢?”
世尊聽了並不出聲。這時阿難想:不能讓這個人以爲世尊不能解答這個重要的問題,于是阿難說:“我說個比喻給你聽,設想有一座堅固的城,裏面建有數座高樓和一道城門。把守城門的是一個精明、警覺的人,只讓相識的人入城,陌生人一概拒之門外。他巡視城牆時,必定會確保牆上沒有半個能容許貓兒通過的洞孔:一切大小衆生要入城、出城,都必須通過大門。同樣的,你所提出的問題,對世尊而言是不重要的。他所說的是:已從世間脫離的衆生、正從世間脫離的衆生、將從世間脫離的衆生,他們都是通過摒棄五障、摒棄會削弱智慧的汙點、建立四念處和培育七覺支才能獲得解脫。”
九月廿一日
誰若讓慈心無限滋長,…
《佛陀法語 九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