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
十月一日
假設有一個無知的小男嬰正在躺著。在奶媽不注意時,他把一枝樹枝或一塊石頭放入口中。奶媽看了會即刻設法把它拿掉。如果她在一時之間辦不到,便用左手壓住嬰兒的頭部,用右手手指去挖取出來;即使會導致流血,她都會如此做。爲甚麼呢?因爲這些物體對嬰兒是有害無益的;而奶媽如此做是基于對嬰兒的仁慈、疼愛與悲憫。可是,當那小男嬰長大了,比較有智慧了,奶媽就不需要看顧他了,想著:“這男孩可以照顧自己了,不會再做傻事了。”
同樣的,人由于缺乏信心、責任感、羞恥心、精力與智慧,以致不去修習善行,那就需要我的督促。但是當人能修習善行時,我就不需要再督促他,想著:“他現在可以照顧自己了,不會再做傻事了。”
十月二日
在和諧而沒有紛爭的群居生活中,如果有人犯了過失,你不應急于加以譴責,應先審查他,在指正他時,你應想:“我將不氣惱,他也就不會氣惱。這樣他由于不憤怒生氣,能快速看清真相及容易被說服。那麼我就有能力使他去惡行善。”如果你是這麼想,就適合開口指正。
如果你想:“我雖不氣惱,但他卻會。這樣他由于憤怒生氣,了解力便弱;但是容易被說服。我就有能力使他去惡行善。他的氣惱只不過是件小事,我能使他行善才是大事。”如果你是這麼想,就適合開口指正。
如果你想:“我會氣惱,他卻不會。這樣他由于不會憤怒生氣,了解力便強,但是難被說服。不過,我還是有能力使他去惡行善。我的氣惱只不過是件小事,能使他去惡行善才是大事。”如果你是這麼想,就適合開口指正。
如果你想:“我會氣惱,他也因而氣惱。這樣他由于憤怒生氣,了解力便弱,也難被說服;但是,我還是有能力使他去惡行善。我的氣惱是件小事,能使他去惡行善才是大事。”如果你是這麼想,就適合開口指正。
如果你想:“我會氣惱,他也會。這樣他由于憤怒生氣,了解力便弱,也難被說服,而我又沒有能力使他去惡行善。”在這種情況下,你應以舍心對待他。
十月叁日
世上有四樣東西閃耀著光芒,
再也找不到第五樣。
白天的太陽、夜裏的月亮、
爲日裏夜裏、此處彼處帶來光明的火。
但在所有能閃耀光芒之物中,
佛陀是最光亮的。
十月四日
我們不應跟隨何種人?凡是德行、定力與智慧比自己低下者,除非是出于對他的關懷與悲憫,否則都不應跟隨、服侍與恭敬他。
我們應跟隨何種人呢?凡是德行、定力與智慧跟自己相等的人,都應跟隨、服侍與恭敬他,並想著:“我們的德行、定力與智慧都已達至一定水平,我們的交談必定以它們爲中心,這將又帶給我們利益與安樂。”
我們應跟隨、服侍、恭敬、崇拜何種人?凡是德行、定力與智慧比自己高超者,我們都應跟隨、恭敬與崇拜他,並想著:“我將以他爲榜樣來完成我所欠缺及尚未完成的德行、定力與智慧。”
十月五日
如果一個比丘在彈指之間便能想起、發展及關注慈愛之心念,他便稱得上是位真正的比丘。他的禅定並不白費。他能依照導師的指示修持,又能接受忠告,是值得國人施食供養的比丘。對于一個善于發展這慈愛心念的人,我還有甚麼話可說呢?
十月六日
一個人在走路時,深知:“我正在走路。”在站立不動時,深知:“我正在站立不動。”在坐下時,深知:“我坐下了。”在躺下時,深知:“我正在躺著。”這樣,不論他的身體如何擺動,他都能清楚知道。
再者,當他前去或回來時,他能清楚覺察到自己的舉止。當他往前看、彎曲或伸直手臂、提著外套、法衣或托著乞缽時,他都能清楚覺察到自己的舉止。
當他吃、喝、咀嚼、品嘗、解手、走路、站立、坐下、入睡、清醒、講話與沈默時,他都能清楚覺察到自己的舉止。
當他這樣地勤奮、熱衷與堅決時,一切世間的記憶與計劃都自然斷除,內心因而平靜、安適、集中與入定。你應如此發展對身體的專注力。
十月七日
“假設有一群人聚在一起高聲喊道:“天下第一美女!天下第一美女!”那位女子也會爲他們歌舞一番,以展示她的姿色。這樣一來,圍觀的人會更多了。”
“再假設有一位愛惜生命、畏懼死亡、喜愛歡樂、厭惡痛苦的男士到來了,群衆告訴他:“看呀!年輕人,這個碗盛滿了油,你必須拿著它在人群中行走。一個手持利劍的人會跟隨在你背後。如果你溢出一滴油,他就會把你的頭砍掉!”你認爲那個人會忽略那個碗,把注意力轉移到外物而分心嗎?”
“肯定不會,世尊。”
“我說這個寓言,用意是讓你明了其中的意義。這盛滿油的碗代表專注觀身之念,你們應如此訓練自己:我們應培育觀察身體的正念,充分運用它,使它成爲一種工具;建設它,使它有效率。它應增長與被妥善運用。”
十月八日
舍利弗尊者說:“一個導師在教導他人之前,自己必須先建立五個條件。那五種?他應想:“我只在妥當的時刻講說,不在不妥當的時刻講說。我只講說真實的,不講說不真實的。我以溫和的語氣講說,不以粗言暴語講說,我講說的是那目標,不說與那目標無關之事,我懷抱著慈愛心來講說,不懷抱惡念來講說。”當一個人在教導他人之前讓他建立這五個條件。”
十月九日
天神之子羅希達莎(Rohitassa)在入夜時分前來會見世尊,把祇園照得一片光明。他向世尊頂禮之後,站在一旁問道:“世尊,遠遊能夠使人了解、看見或抵達世界之盡頭—一個沒有生、老、死與輪回之境地嗎?”
“我認爲遠遊並不能使人了解、看見或抵達世界之盡頭。”
“善哉!妙哉!世尊所說的確實美妙。我前世是一位智者,名叫羅希達莎,是婆迦(Bhoja)之子,能憑超自然力量以快過飛箭之速度在空中行馳。一步便可以從東洋跨至西洋。于是我想:“我可以抵達世界之盡頭。”除了睡覺、吃喝、解手之時刻,除了排除睡意與倦意之時刻外,我都不斷奔馳。然而奔馳了一百年,始終未能抵達世界的盡頭。”
“依我說要斷除煩惱,非到世界之盡頭不可。在這六尺之身軀中,識覺與思惟就是世界、是世界之起點、世界之終點及抵達世界終點的修習。
十月十日
據說釋迦族與拘利耶族(Koliyans)的族人共同在介于迦毗羅城與拘利耶(Koliya)的羅希尼河(Rohini)建設水閘,以灌溉兩岸的田地。在傑德幕拉月(Jetthamula)時,谷物開始枯萎了。兩個城市所雇用的工人都聚集在一起。拘利耶的工人說:“如果把水分別灌入兩岸,肯定不夠我們兩方應用。既然我們的谷物只需再澆一次水便會成熟,所以應把水讓給我們。”
但是,釋迦族的工人回答說:“等到你們的谷倉裝滿之時,我們那裏還有面子帶著細軟、提著籃子和袋子,挨門逐戶去向你們乞求。我們的谷物只需再澆一次水便會成熟,所以應把水讓給我們。”
“我們不會把水讓給你們。”
“我們也不會讓你們獲得。”
爭吵越來越激烈,接著有人開始毆打對方,對方也加以還擊,于是雙方就這樣打了起來,並且還互相毀謗對方王族的祖先。拘利耶族的工人說:“把你們的子女帶回你們所屬的地方去吧!你們這些如狗和豺狼似的與妹妹同居的人,你們的象、馬、盾與兵器怎麼能傷得了我們呢?”
釋迦族的工人也反唇相譏,說道:“你們這些麻瘋病人,把你們的子女帶回你們所屬的地方去吧!你們這些慘遭驅逐的赤貧窮鬼,有如畜生似的住在棗樹上;你們的象、馬、盾與兵器怎麼能傷得了我們呢?”
過後,雙方各自向負責該項工作的臣子報告這爭吵事件,臣子又向王室報告此事。釋迦族人開始備戰,說道:“我們去展示與妹妹同居者的強勁與威力。”
拘利耶人也開始備戰,說道:“我們去展示住在棗樹上者的強勁與威力。”
黎明時分,世尊正在觀視世間,看到了自己的家族,他想著:“我若不前去,他們將相互殘殺、相互毀滅,我有責任去阻止他們。”于是世尊來到家族們聚集的地方,盤坐在羅希尼河中央的上空。當世尊的家族看到他時,都紛紛放下武器,向他敬禮。世尊問道:“大王,這場爭吵爲的是甚麼?”
“我們不知道,尊長。”
“那誰知道?”
“統帥知道。”
然而,統帥在被問時卻推說總督知道。世尊一個接一個地追問下去,大家都不知道爭執的起因。直到問及那些工人時,他們才答說:“爭吵是爲了水。”
世尊接著詢問國王:“大王,水的價值有多少?”
“很小,尊長。”
“戰士的價值又如何?”
“尊長,戰士是無法估價的。”
世尊說:“爲了一點水而使無價的戰士被殺是不對的。”大家都靜默不出聲。“兩位大王,你們爲何如此行動?若我今日不在這裏,你們豈不是要殺得血流成河。這種行動是不值得!你們活在嗔恨之中,受五種嗔恨所控製,我活在滿是慈愛之中。你們受激情之病所困,我不受病魔糾纏。你們終日追求五欲,我卻生活得安樂知足。”
十月十一日
以慈愛戰勝嗔怨,
以善好戰勝罪惡,
以慷慨戰勝吝啬,
以真實戰勝虛妄。
十月十二日
他罵我、打我,
欺壓我、掠奪我,
繼續持此念者,
嗔恨永不止息。
他罵我、打我,
欺壓我,掠奪我,
不再持此念者,
嗔恨立即平息。
嗔恨不會被嗔恨平息,
惟有慈愛能戰勝嗔恨,
這是永恒真理。
十月十叁日
孟納麗(Benares)布的色澤美麗、觸感舒適、價值昂貴,即使是中等貨色或用舊了的,也是如此。人們用舊孟納麗布包裹寶石或平鋪在香盒之中。
同樣的,初學真理的人如果具備德行與良好的性情,我把他叫做美麗的色澤。那些跟隨…
《佛陀法語 十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