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法語選輯—一 海濤 輯
◎愛自己
1.愛自己,並不違背大乘佛教的內涵。大乘佛教並不認爲一個人不應該愛自己。舍離自我與珍愛他人,和愛自己並不相違。事實上,修持大乘法、菩提心,就是愛自己、照顧自己的最好方法。
2.一個人應該愛自己,給自己自由,然而,這是什麼意思?在佛教中,特別是大乘佛教,愛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揪出所有問題的根源,它就在你心中:自我、自我愛惜的心。
3.如果一個人舍下珍愛「自我」的心態,他所經曆的情況就變得無關緊要,問題也就不複存在了。
4.一分鍾前有那麼一個陰郁、像座山一般嚴重的問題;但當你放下那個使你覺得「我要自殺,沒有其它辦法可以解決,我沒辦法改變」的問題,那一刻起,問題就消失了。
5.如果你深愛的那個人仍舊不愛你、不善待你、對你很壞——情況依舊——但是當你舍下自我,就不再當它是問題了。
6.如果你放下生命中各種問題的根源——那個在你心裏老是像個嬰孩般哭鬧著:「我不快樂,我不快樂,我不快樂。」的「我」,就會找到安樂和滿足。
7.無論你學了多少佛法,只要心永遠在哭鬧著:「我不快樂!」這「我」就成爲人生的焦點。愛自己的意義,就會變成愛執取;變成貪執世間八法這邪思的奴仆。
8.如果你對愛自己的定義是隨順貪執的意欲而行,就會淪爲它的奴仆。貪執成爲上師,你聽從並依循它所有的教言,自然永遠不會滿足、不會快樂。
9.即使一個人什麼學問都沒有,但如果他的心已解脫了情緒化的思緒,他的心中便會擁有非常深邃的甯靜。因爲他放下了自我中心的想法,不再把它捧得像嬰孩、像珍寶,所以沒有寂寞或消沈的問題。
10.像這樣放下的人,便開啓了成佛之門,也開啓了個人及每位有情的安樂之門。
甘露法語選輯—二 海濤 輯
11.要轉化每一件事爲有利的情境,而能封鎖所有的問題,整個關鍵便在于你依隨哪一種心:依隨煩惱或佛法、自我或菩提心、貪執或自由的心,一切由你決定!
12.人生真正的快樂,始于愛惜其它衆生。大悲觀音DL喇嘛尊者常說,珍愛他人是珍愛自己的最佳方式。實際上,我們越爲他人奉獻自己,自己的安樂就越能迅速、容易地生起。這是安樂的自然發展曆程。
13.要得到快樂、要照顧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修行佛法。不修行佛法,便沒有快樂。無論何時修行佛法,都是在累積善業。業是確定的,善業一定會帶來快樂,不僅是現在樂,還有未來多生多世樂。在日常生活當中修行佛法,就是真正用最好的方式在照顧自己、真正愛自己。
◎心的秘密
1.偉大的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提到: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心的秘密,雖然不想受苦,卻往往忙著造苦因,無意義地漂泊生死。 因此要看守自己的心,善加防護。
2.苦樂都肇自于自己的心,不假外求。自心既是樂因,也是苦本。得樂、息苦,都必須在自心之內下功夫。
3.同樣的行爲,某種想法會使它成爲佛法,是樂因;換一種想法,則會成爲世俗法、不善,是苦因。整個秘密在于存心。心念使得行爲和佛法相應,成爲善業、樂因。同樣的,心念也能使行爲和佛法不相應,成爲不善業、苦因。
4.心就像一個小嬰孩,需要我們注意與照顧,一會兒的閃失就會爲小孩帶來危險。心一有危險,就意味著你的生活有了危險。因爲你的生活會被無明控製而陷在業力當中,不斷輪回下去。
5.無論是最苦的地獄,或是至高無上的成佛之樂,一個人所經曆的每件事,苦與樂,完全肇自自己的心,都是自己的思想創造出來的。因此,行爲如不如法,不是依據外表的樣子,也不是按照傳統看來在修行的行爲模式。
甘露法語選輯—叁 海濤 輯
6.行爲如不如法,在于發心、動機。只有從發心,一個人才能夠判斷自己或別人的行爲是否如法。
7.就如同捏手中的面團般,你必定可以隨心所欲地扭轉自己的心。你可以這樣地修心、轉念。
8.沒有心,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所産生的看法,也都不存在。沒有心,就沒有佛果、地獄、涅槃、生死、輪回。沒有心,什麼都不存在。這意思是說,一切都來自心。
9.讓我們內心不安、不平、忿恨等等的因素,是因爲生活上在剛碰到事情時,我們就爲其貼上了負面的卷標,假立名言「糟」,進而相信自己安立的卷標,而最後就看到不好的、負面的、不想要的相,讓自己變得不開心、憂郁、氣憤,甚至去自殺。男女關系常有這種例子。
10.我們認爲由外在而來的安樂,實際上來自我們內在、來自我們自心之中;我們所遇見的問題也一樣。事實上,沒有任何東西只來自外在,每件事都取決于你怎麼想。雖然它或許看來像是從你的心之外而來,但那些只是問題生起的助緣。
11.所以不管是什麼問題,最初的謬誤就在于將自己的心安上負面的卷標。根本的問題就在此——我們不把事情看成好的,不會假立名言說:「這不錯!」
12.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這樣分析自己心的造作,看清楚別人對我們的態度、行爲,爲什麼會對我們産生傷害?那通常是由自己的煩惱所引發的問題,而不是自己慈心、悲心、利他心、了悟主體、客體、行爲實相的智慧所帶來的問題。
13.所以當別人做出傷害我們的行爲,其實都只是存在于我們自己的心裏。能體會到這一點,是生活上一切安樂的來源——別人傷害到「我」的根本真相,完全在于自己負面的想法。
14.一天二十四個小時,看看我們對對象生起怎麼樣的想法——貼上的卷標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依據這個看到好的或者壞的相,便確立了對象的好壞,因而産生負面痛苦或正面安樂的覺受。
甘露法語選輯—四 海濤 輯
15.日常生活的一切,就是這樣剎那剎那地由自己的念頭、自己假立的名言來造作。由此可以很清楚地了解,一切都來自于自己的心。因此,要生活上隨時遠離痛苦、享有安樂、內心平靜,就得多學習貼上正面的卷標。
16.不管遇到多大的災難——事業上的挫敗、身體上的疾病、人際關系的困擾——都要盡可能思惟這些問題的好處,思考它如何利益我們的心。
◎歸依發心
1.我們平時唱誦趨皈依、發菩提心的偈頌,包含了佛陀教法的心要。前兩句是說:「我趨皈依佛法衆中尊,直至圓滿證得菩提果。」所謂趨皈依,是指由心深處信任、依止佛、法、僧。
2.因爲依托佛陀、達摩、僧伽,你就是一個佛教徒。真正趨皈依佛、法、僧,是學習佛、法、僧的榜樣。你心裏下定要成佛成法的決心,要讓佛法在自己的心相續生起。
3.皈依最大的利益就是提醒我們不忘方向。我們皈了依,便表示我們已開始修行佛法。
4.趨皈依佛、法、僧有兩個層次。第一個是把自己看成較差,始終都不想成佛;第二個是發心要成佛,要讓佛法在自己的心相續生起而趨皈依佛、法、僧。這種方式意義較深,也需要較大的勇氣。那都完全看個人的程度。
5.接著生起菩提心。後兩句:「惟願以此布施等功德,成就佛道以饒益衆生!」很清楚地說明,修持佛法的目的不僅是爲了個人的利益,而是要爲了饒益一切有情而證得佛果。
6.這種態度非常殊勝、高尚,大家都應該以它爲目標。有了那麼一個菩提心,是所有微妙功德的根本。
7.當你念誦這個偈頌趨皈依佛、法、僧,並生起菩提心,就應該把所造的一切善業都回向,願一切衆生獲得利益。這樣的話,一切善業都變成爲饒益一切有情而證佛果的因,思惟時,內心要産生強烈的感受。
甘露法語選輯—五 海濤 輯
◎一切都由動機決定
1.修行與否,不在于行爲的方式:諸如禅修、祈請、誦經,而是決定于行爲的緣由、動機。
2.我們每日廿四小時的所有行爲,每一項都可以變成成佛的因、解脫的因、來世安樂的因,或投生于叁惡趣的因。這完全取決于我們的發心。你的動機決定那項行爲是否變成法行、安樂因,或惡業、苦因。
3.貪著今生的動機,具有幹擾內心的負面影響,讓心不得安甯。所以,這種動機與行爲本身均歸類爲不善行。它們之所以是不善行,是因爲果報是苦。
4.如果一天廿四小時,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以菩提心爲動機,就累積了無量功德。每一項行爲都變成不只是你自己成佛的因、安樂的因,也是其它每位有情安樂的因。
5.我們的痛苦與安樂都來自我們的行爲,而這些業又要看發的是什麼心、持的是什麼態度。所以,修行要以發心爲首。
6.最好的發心是要爲衆生成佛的念頭,接著是想出離生死的念頭,最低限度的清淨發心,則指追求來生安樂的心。行爲必須有其中一個動機,才算佛法,行爲的果報才能得安樂。
7.龍樹菩薩說過,因貪、瞋、癡所造作的業是不善的,一切痛苦都來自它,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中受苦的衆生都來自它;而所有因無貪、無瞋、無癡而造作的行爲是善的,人間、天界、淨土等善趣的衆生則都來自它。
◎爲何要修持佛法
1.我們爲何要修持佛法?因爲每一個人,包括我們自己在內,都不想遇到苦、難題,反而只想獲得安樂。但安樂不是來自外面。安樂的主因(善的種子)在于我們自己的心:我們正面、善良、利他、容忍、出離的心;少欲知足、不貪、不瞋、不癡的心。
2.透…
《07-069甘露法語選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