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宗通教的意義
靜權
通教,鈍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後別、圓,通前通後,所以叫做通教。鈍根的人依通教修行,未能見到真空理性,不能從空中見到不空的道理,結果,還只是灰身泯智,和藏教人證同樣的真谛涅,所以說通前藏教。利根的人依通教修行,非但見到空理,而且還能見到不空的道理,這不空的道理便是中道佛性。這中道佛性又分兩種:一種叫但中,一種叫不但中。但中是超出于空、有二邊的中道,生死是有一邊, 涅是空一邊,但中是超出生死、涅的二邊,獨顯一中,如離卻虛空,別指一月,這樣見到但中,便被接入別教;不但中是即空、有二邊的中道,生死即涅,涅即生死,生死、涅,當體便是中道佛性,譬如食蜜,中邊皆甜,這樣見到不但中,便被接入圓教。這種但中、不但中的被接,便是通後別、圓的道理,所以說通後別圓。
智者大師的四念處中說通教有叁種意義:一、因果俱通,聲聞、緣覺、菩薩叁乘同禀此教,如涅經所說叁獸渡河,謂象、馬、兔,河喻真空理性,菩薩喻象,菩薩親見真空理性,斷惑時煩惱習氣俱盡,如象渡河,深入河底;辟支佛喻馬,辟支佛也見真空理性,既斷煩惱,更侵習氣,然不能舍習氣淨盡,如馬渡河,不及象深;聲聞喻兔,聲聞也見真空理性,但斷煩惱,不除習氣,如雖渡河,浮于水面。這叁乘雖然有斷習氣、不斷習氣等差別,但終是同禀通教,同見空理,同斷見思,同證真谛涅,這是因果俱通。二、因通果不適,就是接入別教的一類人,他們是依通教修行的,這是因通;而能于空中見到不空——但中佛性。結果,卻證到了別教的位次,這是果不通。叁通別通圓,別、圓二教所修的因和所證的果都與通教不同,但借通教幻有即空的道理,從空悟入不空,見中道佛性,得入別、圓二教,所以說通教是摩诃衍之初門,這便是通別通圓。
又教、理、智、斷、行、位、因、果八法皆通,所以叫做通教。聲聞、緣覺、菩薩叁乘,同禀此致,是教通;同見真谛理性,是理通;同得一切智,是智通;同斷見、思惑,是斷通;同乘摩诃衍,是行通;同是乾慧地乃至佛地,是位通;同學般若波羅蜜,是因通;同到娑婆苦海,是果通。八法俱通,所以叫做通教。
通教的經典不比叁藏教,有阿含、毗尼、阿毗昙等別部可指;凡是方等、般若部中的經典,有明叁乘人共禀共行的,便是屬于通教。
摘自《天臺宗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