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祥和灑脫之路 基礎篇▪P8

  ..續本文上一頁而悟道,自然也可以離苦;如果因修道而離苦,自然也可以開悟,所以轉迷成悟與離苦得樂是一體的二面,目的則是一個。轉迷成悟的修行方法是什麼呢

  這就是我們上面所學過的:要理解緣起性空的學說,皈依叁寶,行五戒十善,明四聖谛,依叁十七道品、廣作四攝六度之菩薩行等。

  對于修行證果的方法,我們一口氣說了許多,雖“理可頓悟”,但“事須漸修”,這就是要我們依第七講中已談及的“信、解、行、證”四個步驟來修習。下面我們對這四個步驟再稍作解釋:

  “信”是信受,如果對于一件事物沒有信心。存在著懷疑的念頭,我們就根本不會學習、研究它,經說:“信爲道源功德母”。所以學佛的曆程,起信第一。

  其次是“解”,在起信之後,要進一步了解佛法的內容,只有在理解佛法的基礎上,我們的信心才會堅定不移。佛經中告訴我們要“依法不依人”,我們信奉的是佛法,不是信哪個人、神或偶像。對于“法”,我們應用“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和“一實相印”來鑒別。如果不符合這個道理的就是外道,與這個道理相符的就是佛法。

  在起信求解之後,再進一步就是“行”。行是實踐,我們不能只將佛學作爲一種學術來研究鑒賞。因爲這樣只是“說食數寶”,得不到實益。我們學佛,是要在明白佛的教法之後,躬行實踐,依法修持,端正行爲,澄清妄念,只有這樣才能明心見性,轉迷成悟,獲得學佛的真正利益。

  學佛的最後一個階段就是“證”。在世間法上,我們對于一件事情,具備信心,充分了解,再能腳踏實地去實踐,最後必可獲得成效。而我們學佛亦是這樣,如果能信心堅定,教理明了,且依法修持,力行不懈,最後在心境上必有所得,這就是“證”。至于所證到的境界究竟如何,那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親自證得者才能領會。

  從學佛的途徑來說,就是戒、定、慧。我們具體學佛必須從“叁皈依”起,叁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了叁皈依,就成爲佛教徒。若不受叁皈依,雖然研究佛教的典籍,但仍不能算是佛教徒,故學佛的入門,以受叁皈依爲根本。皈是皈投、皈向,依是依托、依止,皈投叁寶,以叁寶爲依托,這就是皈依。在所皈的境——叁寶方面來說,皈依即救護義。如《大毗婆沙論》叁十四卷說:“救護義是皈投義……諸有皈依佛、法、僧寶、不破學處,不犯律儀,不違法製,便能救護。”學佛的人爲求解脫,皈依叁寶,仰求救護,就必須以佛爲師,以法爲藥,以僧爲友,好好的學習佛陀,奉行教法,親近僧衆,就能得到救護。佛弟子自皈依佛後,以佛爲師,更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後,以法爲師,更不皈依魔外眷屬。如《優婆塞戒經·受戒品》說:“若皈佛已,甯舍身命,終不依于自在天等;若皈法已,甯舍身命,終不依于外道典籍;若皈僧已,甯舍身命,終不依于外道邪衆”。

  皈依之後,進而求受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等,這些戒是具體實踐佛法的規則,是醫治我們身心疾病的良藥。《大智度論》卷十叁說:“大惡病中,戒爲良藥。大恐怖中,戒爲守護。死暗冥中,戒爲明燈。于惡道中,戒爲橋梁。死海水中,戒爲大船。”論長行文中並說,譬如大地,爲生長一切萬物的依處,戒亦如是,爲生長一切世出世間善法的依處。下品持戒,得生人中;中品持戒,生于天上;上品持戒清淨,可得阿羅漢果、辟支佛果、乃至證得無上菩提。故受持戒法的人。若守護無犯,則能遠離一切災難恐怖,具足一切善法順緣,常爲善神之所守護,叁寶之所加持,可得之願,隨其所求,皆得成辦。所以《大智度論》說:“持戒之人,無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五戒 即是盡形壽不殺生,盡形壽不偷盜,盡形壽不邪淫,盡形壽不妄語,盡形壽不飲酒。這五條戒爲得人天善趣異熟報身的根本,也是修行聖道與成就無上菩提的基礎。所以學佛的人,在皈依叁寶之後,就應該受持五戒。嚴持五戒,即爲得一切戒的根本,證得一切無漏功德和聖果的所依器。如《優婆塞戒經》卷叁說:“善男子!優婆塞戒極爲甚難,何以故

  是戒能爲沙彌十戒、大比丘戒及菩薩戒,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優婆塞戒,則能獲得如是等戒無量利益。”又說:“善男子!僧已和合聽汝受持優婆塞戒,是戒即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也。若有成就如是戒者,當得須陀洹果,乃至阿那含果。”《大智度論》卷十叁廣說贊歎持戒功德,呵責破戒過失,並多用譬喻,有心持戒行者當檢論披讀,以廣聞慧。從以上所說持戒功德可以知道,無論求現生與後世的利益。有漏與無漏的功德,皆當以清淨受持五戒爲根本,故凡欲受持五戒者,均須事先研習開遮持犯之戒相,凡是受了五戒的優婆塞與優婆夷,都應當嚴持淨戒。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礎上開出來的,即略爲五戒,詳成十善。

   能守五戒,則人倫道德無缺,取得人的資格。學菩薩應從做好人起步,能行十善,便可從人而天,緣無貪、無瞋、無癡。其心境平靜清甯。已入于天人的境界。唯我們學菩薩者目的在成佛,不求個人的享樂爲足,要永與大衆爲友,于大衆中學習菩薩道。其它八關齋戒,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叁百四十八戒及菩薩戒等,條文明細,要專門研習,佛教在家居士不學出家戒條,我們初學佛者不必研究,這裏也就不談了。

  定又名禅定。在于治心。修習禅定,可以免去情慮上的散放,除去精神上的紛亂。上幾講已談到我們身心感受的苦果,是業和煩惑聚集而來的,因此想得到解脫,先要斷除苦因。苦因的由來,無非是由我們這顆妄心上發生。試看我們心上的妄念,前念剛滅,後念已生,刹那不停,相續不已。妄念是惑,發生在身口意的意念行爲是業。因惑造業,因業受苦,這就是生死流轉的根本。所以說修道在于治心——戒是戒身口的惡業,定是治內心的妄念,要依戒而資定,由定而生慧。

  修定的具體方法很多,初學佛的人,以念佛入門爲最穩當。

  慧就是智慧,但這種智慧不是世俗的世智辯聰,而是由定力所證得的大智慧——無漏智慧。

  真如佛性,人人本來皆有,但爲妄念遮蔽,如金含藏于礦中,又如明鏡蒙塵。礦中之金,本質未損,蒙塵之鏡,照物之性仍存,若經提煉或拭去塵垢,純金的本質和鏡能照物之本性,仍然可以顯露出來。正如我們被妄念遮蔽的真心,若用持久的定力,掃除妄惑,歸于一個正念,久而久之,妄念脫落,真心顯露,這就是證得“般若”了。

  衆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我佛有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因我們衆生的根器習性不同,而方便立說。事實上“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門門皆歸自性,法法都是般若。我們初學佛的人,對于各種法門,要本著法法平等的觀點,不生門戶勝劣的執見,才能事理圓融地選擇對機者修習。各宗的修法,雖然有同一的目的。但立場和方法,卻有所不同。從來祖師大德,因悲心激切,恐我們不肯專心于一個法門去修學,所以都苦口婆心,特別強調自己法門的優勝,希望大家都用一個法門去修。各宗的修持方法雖然不同,但都應以願力爲主。願力要發得正大切實,痛念生死無常,決心要求解脫。同時還要發廣大悲願。誓願同一切衆生,共同獲得平等圓滿的無上正覺。其次就是要注重實修,要從內心出發,不只是表面上的唱念禮拜;修學中必須一門深入,不能變換法門。

  以上所說的,是一般修持所必需的知識,下面再向大家介紹一個修行的妙法——念佛法門。

  廣大微妙、空有圓融的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是釋迦世尊住世之時,于耆阇崛山說《無量壽經》,于王舍城說《觀無量壽經》,于只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說明西方淨土的情況,開闡這個衆生念佛往生的方便之門。

  世尊滅度後,馬鳴菩薩造《大乘起信論》,勸生淨土;世親菩薩造《淨土往生論》,提倡弘揚;諸大乘經如:《華嚴經》、《大集經》……等多有勸贊。佛法傳入中國後,此淨土法門即有流布。在東晉廬山東林寺慧遠大師,結蓮社念佛之後,就逐漸成爲專宗。曆代經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蓮池、蕅益、截流、省庵、徹悟、印光諸大師的弘化,流布日廣。

  當今社會是科學發達的社會,一般人往往認爲念佛是迷信,哪裏知道念佛正是念念打破自己貪、瞋、癡的有效方法。迷妄若去,智慧現前,它的妙用決非局外人所能想象;在已經學佛的人中,又往往以念佛爲淺近,認爲是愚夫愚婦的事,這是個大錯。

  念佛即是六度 信淨土法門者,發願自度度人,同證佛果,就是菩提心。以此菩提大心,專心念佛不著物欲,心無悭貪,即與布施相應;念佛時心、口、意叁業集中于佛念上,其它雜念當然不起,叁業能夠清淨,則衆戒自然具足;專修念佛。逆境現前,不計人我,不生瞋恚之心,即是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就是精進;《彌陀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亂。”能一心不亂,則妄想亦不弛逐,這即是大禅定;釋迦世尊教我們稱念佛號。這是擦磨心鏡,斷除煩惱的方法,如真能行住坐臥不離于佛,則不爲他歧所惑,再能念茲在茲無有間斷,則妄想漸離,佛慧自發,所以念佛即是智慧。

  念佛與禅修 禅宗一門,唯論見性,直指人心。淨土法門,原不離自性清淨心,當體無心,就是淨土。《宗鏡錄》說:“自心遍一切處,所以若見他佛,即是自佛。”無生即生,生即無生,能于淨土法門,理不礙事,事不礙理,處處圓融,絲毫不隔,如此持名笃直念去,自然水到渠成,全身受用。故《大集經》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禅。”不過念佛未得定前,是與禅有不同之處:

  禅心非欣厭取舍,而念佛欣淨厭穢;

  禅心不能著境,而念佛則心境對待,能所宛然;

  禅心應遠離法執,而念佛要利用法執;

  禅心即是法性身,非生死義,而念佛則應作死此生彼想。

  以上種種皆是禅淨不同之處。但是如果能念到得定之時,則禅淨即無分別,念佛叁昧的境界,是虛空粉碎,大地平沈,當前一念心性,與十方諸佛法身融合,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這時便離開六識分別,與禅的真如叁昧,無二無別,禅淨不分了,此時可以說淨即是禅。

  念佛與天臺宗 一句阿彌陀佛,若論文字,只有六字,若論作用,可以說叁藏十二部教理,均在其中;也可以說釋迦世尊應化以來所說之法,一字不漏的都在其中,如此還有什麼教理,能在這六字之外呢

  我們研教的目的在于生信解,起行證,而念佛的作用,正是息妄心,得正念,實已超過信解,而直達行證的階段。所以學者,若無智力和時間,如能老實念佛,則無需研教,天臺宗的修持重在“止觀雙運”、“定慧一如”、“叁觀頓修,叁谛圓融”,淨土法門于此亦具足。一聲佛號,能念的體本來空寂,所念的佛也無形相,這就是空觀;一句佛號,雖能所俱寂。但又不妨能念分明,所念宛然,這就是假觀;一聲佛號,當能所俱寂時,即能所宛然。正能所宛然時,即能所俱寂。空假互存互泯,這就是中觀。所以溫陵禅師說:“念佛一聲。入叁觀門。”當念佛時,專心而念,無有別想,即是止;又念佛時,須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觀。一念中止觀具足,非別有止觀,所以說念佛具足止觀。念佛念到因果相契,則心佛一如,一念全體,全體一念,絕待圓融。念佛所具有的天臺止觀之益,于是顯現。

  念佛法門顯密圓具 古人說;“淨土法門,事是大因緣,理是秘密藏。”所謂事是大因緣,是“全實即權”,這不是顯教嗎

  理是秘密藏,則是“全權即實”,這就是密乘了。爲便初學者的理解,再作如下說明:密宗注重叁密加持,強調即身成佛,獲得六種無畏。

  淨土法門中,亦是注重叁業集于一念的——口念一句阿彌陀佛,也正同無上密咒(南無阿彌陀佛。本爲“南無阿迷達補達耶”的化音);

  且淨宗觀想于西方叁聖,等于密宗的觀想本尊。淨宗以彌陀,觀音爲主體,密宗也未曾離開彌陀、觀音;

  行、坐二時念佛,常用彌陀印契(就是兩手仰掌,右按左上,二大拇指相觸的手印,又稱法界定印。)以助定力。

  再念佛的作用能使我心佛心融合于一,而當叁昧現前時,但覺性光交錯,凝成一片,實不能分別心與佛,這個境界稱即身成佛,亦無不可。即使未得叁昧,而當念佛時,爲了感應道交,佛光攝受故,行者當前即爲佛神通力用所加被,如是當何所畏

  這樣看來,不是即淨即密嗎

  

  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裏,將淨土法門,列爲易行道。其實淨土法門中修行的方法亦多,其中難易懸殊。

   依照各種方法去修持,都可往生淨土;但其中以持名念佛爲重心,因這法門收機最廣,利人也最多,所以說下手易而收效高。真是“淺者得其淺,深者得其深。”對任何人,都是相宜的。

  但念佛法門,雖說下手簡易,實際上也並不簡單,必須懇切專勤,唯精唯一,行住坐臥,動靜忙閑,笃直念法;尤其當遇到一切順逆境界時,總要使一句洪名,不離心口,若有事打斷,必須記起就念。只有這樣,久久方能業消智朗,淨念現前。如果認爲簡易,而悠悠忽忽,間斷夾雜,即使稱唱累年亦不得實益,這不是法門不妙,而是我們念的人不老實。我們念佛時,如能念念提起,則念念是佛。這樣由“執持名號”到“一心不亂”,雖不求見性,卻暗合妙道,即使念時心仍散亂,也可仗自己的真信切願力量,帶未斷的煩惑。出離叁界,“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所以淨土法門,普遍適應于上、中、下叁種根機的人,稱爲教內別傳。

  至于初學念佛行人的具體修法,我們建議采用金剛念——即是綿綿密密聲在唇齒之間,雖不出聲,但嘴唇必須微動,來幫助憶念。因高聲念易費氣力傷氣,默念又易昏沈散失,但也不可執定。看各人的具體情況而定——每日跏趺坐念一小時,助其常攝在定,自能得力。萬一覺得妄念紛飛,不易收攝,則可用一面在口裏念,一面在耳根聽的方法,旋聽旋失,旋失旋聽。若一根被攝,則六根也都自然寂。《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實是念佛的要道。此經又說:“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總之,能把全部心力用在一句佛號上,日積月累功夫純熟,自然流入真覺果海,念念冥契客觀實相,將成就一行叁昧,而滿九品往生的本願。

  念佛修持本通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我現在建議采用趺坐方法念佛的原因是:初學行人,妄念紛飛,必定靜中較動中容易得力故。坐時是以右趾押左股上,名單跏趺坐,假使能雙趺更好。身體必須端正,不動不搖。手結彌陀印,安于臍下跏趺之上。合目斷光,閉口,舌抵上腭。呼吸聽其自然,要寬衣......

  

《祥和灑脫之路 基礎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