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祥和洒脱之路 基础篇▪P7

  ..续本文上一页(第六识因依意根生起,称为意识,第七识即是“意”,依梵文则称为末那)。在唯识学上,说它从无始以来,常执第八阿赖耶识为自内我,恒审思量没有间断,是因为有四个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跟着它,故我执的成见很深,许多烦恼便是因这第七识的执着而生起的。

  (五)有情生命活动的中枢是在“意”处。因为由意(末那)的意根生起前六识(第六意识及前五识合称为六识),第八识阿赖耶又为“意”所执,这“意”便是引发业力的主人翁,由它的活动引生识的外攀缘六尘境界;由识的攀缘而又集起种种善恶种子,含藏于内心,使阿赖耶识成为生死流转的生命原动力。故八识中意识是生命活动的中枢。

  (六)八识中,以第六意识活动力最强。因为我们日常工作,整个生活活动都是用第六意识的。

  (七)心、意、识这三个名词所含的意义,有如下分别:

  1.“心”梵语质多(CITTA),以“集起”为义,指阿赖耶识含藏积集的善恶种子。

  2.“意”梵语末那(MANO),以“思量”为义,是指第七识的恒审思量执取第八识为自内我。

  3.“识”梵语毗若南(VIJNANA),主要的意义是“了别”为性,是指依“意根”生起的前六识了别的作用。

  (八)心识是有情生死的根本动力,唯识学所说都是关于心识的问题,以“万法唯识现”的理论,去破我、法二执。

  (九)阿赖耶识汉语藏识,“藏”字有三义:

  1.能藏:阿赖耶识能含藏一切法的善恶种子。

  2.所藏:阿赖耶识是前七识熏习的杂染法所覆藏。

  3.执藏:阿赖耶识为第七识所执为自内我。

  (十)八识中第六意识能缘过去、现在、未来法境。靠第八识阿赖耶执持根身,才能得以生存。

  (十一)八识中以第七识和第八识的作用最微细,不大为人了知。

  (十二)修行可将八识转成四智,其次第为:

  1.首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

  2.次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

  3.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

  (十三)转识成智的妙用:

  1.成所作智——能现种种化身说话;

  2.妙观察智——能契机说法,恰到好处,使听者不退转;

  3.平等性智——已证自他平等,无我法二执,对一切众生,一视同仁,没有亲疏内外之分;

  4.大圆镜智——如大圆镜现诸色相,即如来镜智中,能现众生诸善恶业。且依大悲恒缘众生,依大智观诸法性平等,常能执持无漏根身,为一切善法功德所依。

  (十四)意识分五俱意识和独散意识:

  1.五俱意识——即当前五识现起时,意识一定随同俱起,故名五俱意识。

  2.独散意识——“独”的意思是它能独起思构,独自分别一切法,或独作回忆过去的事,独生出极猛利的势用。散的意思是凡夫心常散乱,故名独散。因它不必和前五识俱起,又叫做“独头意识”。

  我们生命的活动状态,就是由上面所讲的八个识在发生相互的作用,构成了人生种种好坏的条件。识清净则所作出来的事必定是好的,识不清净作出来的事就坏了。在眼、耳、鼻、舌、身、意、末耶、阿赖耶等八个识中,我们平常人只能在第六意识上用功夫。

  修行要修心,要“自净其意”,这个意多指“第六意识”,与普通心理学中所说的“潜意识”、“下意识”的情形相似。在精神界的领域,它的活动力是最强的,可以支配一个人的思想好坏,行为善恶也由此而产生。有一首一直流传到现在的偈,是对此很好的说明:

  “三点如星列,横勾似月斜,

  披毛从此出,作佛也由它。”

  这个它就是心,也真是我们佛学上所说的第六意识,这首偈,说出了学佛必先修心的重要性。

  我们所讲修心,就是要修改我们的第六意识。第六意识作用有二方面:一方面是染污的;另一方面是不染污的。染污的叫做有漏的不净意识;不染污的叫做无漏的清净意识。第六意识如果常和贪、瞋、痴等六根本烦恼和二十随烦恼的垢污之法相应,扰乱心神,向恶的方面去发展,于是就成了不清净的意识;反之它若和信、惭、愧等十一个善心所相应,就会心地磊落,成为清净的意识了。

  但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意识不落染污,而向清净处发展呢

  依据经典,有二种方法:

  第一是“多闻熏习”,也叫“净法熏习”,即多听清净的佛理,多看佛经,甚至还要多听世间的善法,阅读世间的好书,都会把自己的意识引向好处发展。古书讲:“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正说明了多闻熏习的道理。

  第二“如理思惟”,也叫“如理作意”,这作意行就是“五遍行心所”中的“作意心所”。我们在多闻净法或多看好书之后,必须如所闻、所看的道理多加思惟,多加作意,把好的理论思想,深记在心中,使之发生强有力的作用。这样坏的理论思想,自然就会排挤出去。如此就能逐渐达到自净其意的目的了,修心就是这样修的。

  上面我们所讲的是一般转第六识心之法,末那与阿赖耶两识尚未谈及。因为在座的居士都是念佛的,下面再就念佛转识成智谈一些看法:

  净宗念佛转识成智,可以分成顿、渐两种:如果是利根修行者,必须由顿而渐;钝根修行的人,必须由渐而顿,虽然起初入门,似觉顿渐先后有异,到末后成智则是一样的。

  (一)由顿而渐的修行,应先悟入佛果圆理,然后安住佛果圆理,心心持名,念念观照,如水住水,似水合水,最后毕竟成片,即觉内外透彻,真实一如。如能这样先入佛果圆理,然后安住佛果圆理,渐渐修持者,叫做由顿而渐念佛转识成智。

  (二)由渐而顿的念佛转识成智是:由我们现前一念之心,至诚恳切,念念持佛名号,这个至诚心即是第六意识。由于这个一念分别尘劳的意识心,念念存在自己的第八意识心中,持佛名号,久久持念纯熟,那么分别尘劳之念就会渐渐减少,渐渐安定,渐渐清净,渐渐光明。这个清净光明之心,就是由第六识心转成第七识心。第七识心因为清净明达,端正居中,不与六尘相对,所以叫净念,亦名为正念。进而由第七识心念念观照,心心持名,即是净念相继。因为这个清净正念,如同海中摩尼宝珠,净明四达,念念遍照,遍照不已,就会顿觉第八识心原来圆满广大,真实一如,一念全体,全体一念,此时第七识心自然转成第八识心,由此第八识心再转成如来藏心,这就是念佛转识成智。因为念佛法门,本来直截了当,至顿至圆。如能念念心存至诚,持佛名号,虽是愚夫愚妇,亦可转染成净;利根行人若肯念佛,如法熏习,当然可以转识成智了。古德说:

  “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

  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就是这个意思,望大家共勉之。

  思考题:

  1.写出“八识”的名称。前五识所了别的尘境是什么

  

  2.梵语末那是什么意思

  第七识常执哪一个识为自内我

  这是什么原因

  

  3.什么叫做七转识

  

  4.阿赖耶汉译是什么意思

  第八识为什么又名叫根本识

  藏识有哪三义

  

  5.八识中哪一识活动力最强

  我们日常工作都是用哪一识的

  

  6.八识中哪一识能缘过去、现在、未来法境

  哪一识执持根身

  

  7.清净的心应转识成智。试问如何转八识成四智

  转八识成四智的妙用如何

  

  8.为什么修行要先修心

  默写出那首讲“心”字的偈。

  9.意识为什么有染污的和不染污的

  要使意识清净有几种办法

  你觉得自己的意识清净吗

  

  10.一般人的修行、念佛是在第几识心上用功

  为什么

  

  11.有人说:念佛念得最好也只能在第七识上用功。这话对吗

  

  答:念佛功夫。究竟在何识心上,这是不一定的。因为念佛功夫有浅深,一般人的念佛,最初下手本由第六识心,念念执持阿弥陀佛名号,由此持念纯熟之后,渐渐转到第七识心,若能念念在第七识心上用功,就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所以说比较愈易。为什么呢

  我们不是看到《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句话吗

  所讲“净念相继”,就是叫我们在第七识心上“念念相继”,因为第七识又名传送识,它虽不及第八识之不动,但比较前面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已好得很多了,为什么呢

  因为眼、耳、鼻、舌等六识,终日和六尘相对,总不清净。第七识处在中间,不与六尘相对,所以称为“净念”,这个净念就是正念。凡念佛时,如能正念现前,心能作主,就能历历分明。正念若失,心就难以作主了,于是杂念纷飞,虽则高声念佛,自己皆听不到,即使听到,也不会句句明了,所以念佛修行的人,应当在第七识上注意。又因为在临终时能作主宰,正念分明,待佛来迎接的就是这个第七识正念之心,历历分明而致。如果讲正念之心,六识、七识本无分别,但六识不净,七识纯净。又因六识散乱,七识不乱。例如种子.下在地里;又如果核住在果中。我们念佛修行的人如能很好地“入佛果觉,住佛正定。”会得“一念全体,全体一念”者,就是在第八识上用功了。古德说:“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这个“在定之心”,就是第七识心,住在第八识心之中,因为第八识名含藏识,进入这个藏识,就是已进入一心。依此一心念佛,自然就渐渐不乱,以此功德,回向西方,临命终时,决定往生。

   第九讲 修持基础与行门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呢

  就是为我们众生了生死、脱轮回的问题。因此,释迦牟尼世尊说法谈经的目的,就是要使我们众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使众生同成佛道。而我们众生研习经教,诵经念佛,守五戒行十善,实践六度万行,其目的也是在希求转迷成悟,离苦得乐——最后同成佛道。

  转迷成悟与离苦得乐虽是两句成语。但道理只有一个:转迷成悟在于求真理,属于解的方面;离苦得乐在于修圣道,是属于行。但如果能因求解…

《祥和洒脱之路 基础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