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第六識因依意根生起,稱爲意識,第七識即是“意”,依梵文則稱爲末那)。在唯識學上,說它從無始以來,常執第八阿賴耶識爲自內我,恒審思量沒有間斷,是因爲有四個根本煩惱:我癡、我見、我愛、我慢跟著它,故我執的成見很深,許多煩惱便是因這第七識的執著而生起的。
(五)有情生命活動的中樞是在“意”處。因爲由意(末那)的意根生起前六識(第六意識及前五識合稱爲六識),第八識阿賴耶又爲“意”所執,這“意”便是引發業力的主人翁,由它的活動引生識的外攀緣六塵境界;由識的攀緣而又集起種種善惡種子,含藏于內心,使阿賴耶識成爲生死流轉的生命原動力。故八識中意識是生命活動的中樞。
(六)八識中,以第六意識活動力最強。因爲我們日常工作,整個生活活動都是用第六意識的。
(七)心、意、識這叁個名詞所含的意義,有如下分別:
1.“心”梵語質多(CITTA),以“集起”爲義,指阿賴耶識含藏積集的善惡種子。
2.“意”梵語末那(MANO),以“思量”爲義,是指第七識的恒審思量執取第八識爲自內我。
3.“識”梵語毗若南(VIJNANA),主要的意義是“了別”爲性,是指依“意根”生起的前六識了別的作用。
(八)心識是有情生死的根本動力,唯識學所說都是關于心識的問題,以“萬法唯識現”的理論,去破我、法二執。
(九)阿賴耶識漢語藏識,“藏”字有叁義:
1.能藏:阿賴耶識能含藏一切法的善惡種子。
2.所藏:阿賴耶識是前七識熏習的雜染法所覆藏。
3.執藏:阿賴耶識爲第七識所執爲自內我。
(十)八識中第六意識能緣過去、現在、未來法境。靠第八識阿賴耶執持根身,才能得以生存。
(十一)八識中以第七識和第八識的作用最微細,不大爲人了知。
(十二)修行可將八識轉成四智,其次第爲:
1.首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
2.次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
3.第八識轉爲大圓鏡智,前五識轉爲成所作智。
(十叁)轉識成智的妙用:
1.成所作智——能現種種化身說話;
2.妙觀察智——能契機說法,恰到好處,使聽者不退轉;
3.平等性智——已證自他平等,無我法二執,對一切衆生,一視同仁,沒有親疏內外之分;
4.大圓鏡智——如大圓鏡現諸色相,即如來鏡智中,能現衆生諸善惡業。且依大悲恒緣衆生,依大智觀諸法性平等,常能執持無漏根身,爲一切善法功德所依。
(十四)意識分五俱意識和獨散意識:
1.五俱意識——即當前五識現起時,意識一定隨同俱起,故名五俱意識。
2.獨散意識——“獨”的意思是它能獨起思構,獨自分別一切法,或獨作回憶過去的事,獨生出極猛利的勢用。散的意思是凡夫心常散亂,故名獨散。因它不必和前五識俱起,又叫做“獨頭意識”。
我們生命的活動狀態,就是由上面所講的八個識在發生相互的作用,構成了人生種種好壞的條件。識清淨則所作出來的事必定是好的,識不清淨作出來的事就壞了。在眼、耳、鼻、舌、身、意、末耶、阿賴耶等八個識中,我們平常人只能在第六意識上用功夫。
修行要修心,要“自淨其意”,這個意多指“第六意識”,與普通心理學中所說的“潛意識”、“下意識”的情形相似。在精神界的領域,它的活動力是最強的,可以支配一個人的思想好壞,行爲善惡也由此而産生。有一首一直流傳到現在的偈,是對此很好的說明:
“叁點如星列,橫勾似月斜,
披毛從此出,作佛也由它。”
這個它就是心,也真是我們佛學上所說的第六意識,這首偈,說出了學佛必先修心的重要性。
我們所講修心,就是要修改我們的第六意識。第六意識作用有二方面:一方面是染汙的;另一方面是不染汙的。染汙的叫做有漏的不淨意識;不染汙的叫做無漏的清淨意識。第六意識如果常和貪、瞋、癡等六根本煩惱和二十隨煩惱的垢汙之法相應,擾亂心神,向惡的方面去發展,于是就成了不清淨的意識;反之它若和信、慚、愧等十一個善心所相應,就會心地磊落,成爲清淨的意識了。
但我們怎樣才能使自己的意識不落染汙,而向清淨處發展呢
依據經典,有二種方法:
第一是“多聞熏習”,也叫“淨法熏習”,即多聽清淨的佛理,多看佛經,甚至還要多聽世間的善法,閱讀世間的好書,都會把自己的意識引向好處發展。古書講:“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這正說明了多聞熏習的道理。
第二“如理思惟”,也叫“如理作意”,這作意行就是“五遍行心所”中的“作意心所”。我們在多聞淨法或多看好書之後,必須如所聞、所看的道理多加思惟,多加作意,把好的理論思想,深記在心中,使之發生強有力的作用。這樣壞的理論思想,自然就會排擠出去。如此就能逐漸達到自淨其意的目的了,修心就是這樣修的。
上面我們所講的是一般轉第六識心之法,末那與阿賴耶兩識尚未談及。因爲在座的居士都是念佛的,下面再就念佛轉識成智談一些看法:
淨宗念佛轉識成智,可以分成頓、漸兩種:如果是利根修行者,必須由頓而漸;鈍根修行的人,必須由漸而頓,雖然起初入門,似覺頓漸先後有異,到末後成智則是一樣的。
(一)由頓而漸的修行,應先悟入佛果圓理,然後安住佛果圓理,心心持名,念念觀照,如水住水,似水合水,最後畢竟成片,即覺內外透徹,真實一如。如能這樣先入佛果圓理,然後安住佛果圓理,漸漸修持者,叫做由頓而漸念佛轉識成智。
(二)由漸而頓的念佛轉識成智是:由我們現前一念之心,至誠懇切,念念持佛名號,這個至誠心即是第六意識。由于這個一念分別塵勞的意識心,念念存在自己的第八意識心中,持佛名號,久久持念純熟,那麼分別塵勞之念就會漸漸減少,漸漸安定,漸漸清淨,漸漸光明。這個清淨光明之心,就是由第六識心轉成第七識心。第七識心因爲清淨明達,端正居中,不與六塵相對,所以叫淨念,亦名爲正念。進而由第七識心念念觀照,心心持名,即是淨念相繼。因爲這個清淨正念,如同海中摩尼寶珠,淨明四達,念念遍照,遍照不已,就會頓覺第八識心原來圓滿廣大,真實一如,一念全體,全體一念,此時第七識心自然轉成第八識心,由此第八識心再轉成如來藏心,這就是念佛轉識成智。因爲念佛法門,本來直截了當,至頓至圓。如能念念心存至誠,持佛名號,雖是愚夫愚婦,亦可轉染成淨;利根行人若肯念佛,如法熏習,當然可以轉識成智了。古德說:
“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
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就是這個意思,望大家共勉之。
思考題:
1.寫出“八識”的名稱。前五識所了別的塵境是什麼
2.梵語末那是什麼意思
第七識常執哪一個識爲自內我
這是什麼原因
3.什麼叫做七轉識
4.阿賴耶漢譯是什麼意思
第八識爲什麼又名叫根本識
藏識有哪叁義
5.八識中哪一識活動力最強
我們日常工作都是用哪一識的
6.八識中哪一識能緣過去、現在、未來法境
哪一識執持根身
7.清淨的心應轉識成智。試問如何轉八識成四智
轉八識成四智的妙用如何
8.爲什麼修行要先修心
默寫出那首講“心”字的偈。
9.意識爲什麼有染汙的和不染汙的
要使意識清淨有幾種辦法
你覺得自己的意識清淨嗎
10.一般人的修行、念佛是在第幾識心上用功
爲什麼
11.有人說:念佛念得最好也只能在第七識上用功。這話對嗎
答:念佛功夫。究竟在何識心上,這是不一定的。因爲念佛功夫有淺深,一般人的念佛,最初下手本由第六識心,念念執持阿彌陀佛名號,由此持念純熟之後,漸漸轉到第七識心,若能念念在第七識心上用功,就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所以說比較愈易。爲什麼呢
我們不是看到《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句話嗎
所講“淨念相繼”,就是叫我們在第七識心上“念念相繼”,因爲第七識又名傳送識,它雖不及第八識之不動,但比較前面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已好得很多了,爲什麼呢
因爲眼、耳、鼻、舌等六識,終日和六塵相對,總不清淨。第七識處在中間,不與六塵相對,所以稱爲“淨念”,這個淨念就是正念。凡念佛時,如能正念現前,心能作主,就能曆曆分明。正念若失,心就難以作主了,于是雜念紛飛,雖則高聲念佛,自己皆聽不到,即使聽到,也不會句句明了,所以念佛修行的人,應當在第七識上注意。又因爲在臨終時能作主宰,正念分明,待佛來迎接的就是這個第七識正念之心,曆曆分明而致。如果講正念之心,六識、七識本無分別,但六識不淨,七識純淨。又因六識散亂,七識不亂。例如種子.下在地裏;又如果核住在果中。我們念佛修行的人如能很好地“入佛果覺,住佛正定。”會得“一念全體,全體一念”者,就是在第八識上用功了。古德說:“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這個“在定之心”,就是第七識心,住在第八識心之中,因爲第八識名含藏識,進入這個藏識,就是已進入一心。依此一心念佛,自然就漸漸不亂,以此功德,回向西方,臨命終時,決定往生。
第九講 修持基礎與行門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這“一大事因緣”是什麼呢
就是爲我們衆生了生死、脫輪回的問題。因此,釋迦牟尼世尊說法談經的目的,就是要使我們衆生轉迷成悟,離苦得樂——使衆生同成佛道。而我們衆生研習經教,誦經念佛,守五戒行十善,實踐六度萬行,其目的也是在希求轉迷成悟,離苦得樂——最後同成佛道。
轉迷成悟與離苦得樂雖是兩句成語。但道理只有一個:轉迷成悟在于求真理,屬于解的方面;離苦得樂在于修聖道,是屬于行。但如果能因求解…
《祥和灑脫之路 基礎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