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态度,造成不能与人和睦共处的苦恼。
(五)疑——疑就是怀疑不信,不论对于世间一切实事真理或者对于佛法真理,都不能诚信无疑,因此邪见滋生,善门杜塞,造出种种是非恶业来。
以上贪、瞋、痴、慢、疑五种烦恼,是心着垢染,系缚不脱,在佛法上叫做思惑,即是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其性质迟钝,难以制服,尤其无明惑(即痴)不易断灭,故称为五钝使。
(六)不正见——由思维不正,产生错误的见解,有五种不正见,即是:
1、萨迦耶见——汉译身见、我见。固执此身有“我”,其实此身为五蕴(色、受、想、行、识名五蕴)四大(地、水、火、风名四大)和合之身,本来是无常败坏之物;而不知此理的人,执以为“一”、为“常”、为“普遍”、为有“主宰”的我存在。
2、边见——又名边执见。边是鄙陋或偏差的意思。就是所得的知见鄙陋,有所偏缘。执常执断,各落一边。执常者,以为一切事物恒常不变,贫穷者永远贫穷,富贵者永远富贵。执断知见的人则认为人死一灭永灭,无善恶因果可论,于是肆无忌惮,造诸恶业。
3、邪见——是不正的知见,不信正法,拨无因果,毁谤圣贤,坏诸善事。
4、见取见——“见”即指前所指的“我见、边见、邪见”。取是取着不舍,对上所说的三不正见执以为实。又此见名“非果计果”,即是自己还没有亲证到圣果,而妄执已经证得。
5、戒禁取见——戒是戒杀、盗、淫、妄等恶行;禁是禁绝饮酒、赌博、吸烟等嗜好。持戒和守禁本来是好的,为什么这里列为不正见呢
这过患在于一个“取”字,取是执着,就是妄自执着他所持不正的戒禁为正确的。如当时印度,有一种外道,他们持狗戒,或持牛戒,便食草食粪,或作投岩、投水、赴水、拔发、曝身、裸形卧荆等等无益苦行,却错觉认为是得到妙乐的胜因,所以又名“非因计因”。
以上五种不正见,是知见上的迷惑,故称为见惑。是因为邪师、邪见、邪思维等,而生起不正见,如能闻正法,于见道中,即能顿断恶见,因为恶见易断故,所以称做五利使。
佛经上说:舍利弗本为着名外道,因为遇见马胜比丘,闻到佛法因缘法门,即弃邪归正,亲闻佛陀说法之后,7日就遍通佛理,证得三果罗汉,再经15日的修持,断十惑证得阿罗汉果。十惑即我们上面说过的贪、瞋、痴、慢、疑及五不正见。十惑又叫十使,因为它能使众生迷妄沉沦生死之海。由此十使而起见、思二惑,所以是烦恼的根本,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苦因。
随着六种根本烦恼,生出的枝末烦恼,共有20种。因为这些烦恼恶法,能使我们的心情不宁,不过在性质上有猛烈、缓慢和轻、重之分,所以就分成小随、中随、大随三类,兹分述如下:
(一)小随烦恼计有十种:
1.忿——是忿怒,遇到不如意的事,大发脾气,轻者骂人,重则打人。
2.恨——是怀恨、怨恨、仇恨,即和人相骂、打架过后,永远记在心头,结怨不舍,常图报复。
3.覆——是覆藏,即是有些人常犯错误,做了坏事之后又怕名誉不好,地位失去,威信降低等,于是遮遮瞒瞒,隐藏己过,自欺欺人。
4.恼——是恼乱或恼害,即内心不明而起恼乱,心怀忿恨,自乱其意,恶言伤人。
5.嫉——是嫉妒、妒贤、妒能、妒财、妒色,因而产生谗贤贬能、谋财害命,心中有亏,忧戚不宁,亦是自忧忧人。
6.悭——是悭吝不舍。即是自己的财物、力气不肯惠施他人,自己的世间学问和佛法教理、修持心得秘不教人。
7.诳——是虚诳不实,自无真才实德,为求名闻利养(名誉和财利),假装有学有德,口是心非,欺世盗名。
8.谄——是谄媚。即为求得自己的名誉、地位和财利,假意巧言承顺于人。
9.害——是损害。即是居心不正,损害他人名誉、地位、生命、财产。
10.骄——是骄傲。即骄傲自大,如仗持自己年轻、力壮、貌美、财多,或以为自己学识广博,因而骄傲成性看不起人;或因自己做了些好事,执着功德,起贡高我慢之心。
(二)中随烦恼有二种:
1.无惭——是不自惭耻对不住自己。即是做了不道德的坏事、丑事,不尊重自己的人格。
2.无愧——是不自愧对不住他人。即是做了坏事,不怕人家的责罚、讥笑、批评,不自感抱愧。
(三)大随烦恼有八种:
1.掉举——向外境攀缘,内心掉动不安宁。浮躁不定,障碍修止的功夫。
2.昏——与掉举相反,即心不调畅,昏味不清,障碍修观功夫。
3.不信——对于世间一切善事实理和佛法皆不相信,不能接受善法。
4.懈怠——即于事懒散,无进取心,善法不增,恶法难断,因循苟且,没有成就。
5.放逸——放荡纵逸,任性妄为,不修善法。
6.失念——受诸外缘影响,失去正念。
7.散乱——心不专一,精神分散,杂乱不定,无事得成。
8.不正知——就是知见不正,不符教理,败坏戒律,造诸恶业。
上面所讲的根本烦恼和随烦恼,同是烦恼恶法。我们发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的佛子,应远离一切恶法,修十善业。
善是什么呢
善就是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不仅要与自己有益,对他人亦是有益的,在现在好的,到将来也是好的,如能具备这四个条件,才能称得上是纯善。佛教所说的善法,有世间的,也有出世间的,种类繁多。但最基本的善法,不出十种,叫做“十善”。这十善法,即是十恶法的反面: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不贪、不瞋、不痴。若再从心理上分析,这善法的心理有十一种,在唯识学上叫“善心所法”。
(一)信——是没有怀疑。一个人对于一切善法,如有怀疑,就不能起信,更不能实行。《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有了信仰心,就会开始行善。
(二)惭——就是羞耻。自觉知识学问不如人而感到惭耻,如不奋发努力,就对不起自己。对于自己所作过错,亦应感到羞耻,而设法防止重犯。
(三)愧——是抱愧。不敢做不道德的事来损害他人,倘做了错事,在别人面前感到羞耻,害怕受到责罚,而不再犯。
(四)无贪——即是不悭贪。是看透人生所有事物,都是因缘而起,故对一切尘欲境界,心不贪恋,恬淡宁静,少欲知足,无不良嗜好。
(五)无瞋——不瞋恚发怒。遇不顺环境,能慈心忍受。
(六)无痴——痴即无明,没有无明,便有智慧明辨善恶是非,明白事理而无错误。如能无痴、贪、瞋、亦无。无贪、无瞋、无痴叫做“三善根”,一切善法,都是从这三种善根而生起的。
(七)精进——精则无杂,进即不退。要勤修一切善法,勤断一切恶法。自利的工作需要精进,利他的工作更需要精进。修习世间善法需要精进,修习出世间善法行菩萨道,成就菩提更需要精进,这是修行佛道的必要条件。
(八)轻安——即心中轻快安乐,这种境界须经修学佛法,和禅定的功夫初步接触,心境上感到清明自在,一阵舒畅,才有轻安的乐趣。这是一种调心的工作,得到这种境界,一切妄念的粗垢,渐渐脱落,会使心境趋于纯善的阶段。
(九)不放逸——即是不放荡纵逸、不任性胡为,能依不贪、不瞋、不痴三善根为体,加上精进的控制,生起防恶修善的功能,对于一切不好的思想和行为,加以节制,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
(十)行舍——行是修行,舍是舍弃执着。我们学佛的人行善事与修持,不能有图恩报的思想,做了善事。不要把功德记在心里,更不能希望人家报答,菩萨视人如己,为人服务即是为自己服务。所以是“施恩不望报,望报不施恩”,没有世间一般人的功利观念。同时佛教注重破执,执坏事固然是病,执好事也属于病,会阻碍自己的继续上进。故必须空尽主观的执情,才会契合于客观的真理,这样来做好事,便不会产生退心,就会更彻底。
(十一)不害——不损害人家名誉、生命、财产等他人一切利益。佛教的主旨,不但利济自己,更重要的还是重利乐有情,所以需要不害,方成善根。
在唯识学“百法”之中,心所有法共有五十一种,善与恶均包括在内。唯有这十一种心所有法,是纯粹的善法,一切佛子均需要学习。
思考题:
1、六根本烦恼的名称是什么
造恶业与受痛苦的根源何在
请解释一下“慢”与“疑”。
2、何谓萨迦耶见
应如何破除此见
3、何谓边见
执边见者是否信善恶因果
4、何谓见取见
执此见者是否能证圣果
5、戒禁取见之过患怎样
此种执见的持戒是不是正因
6、随烦恼有几种
大随、中随、小随烦恼有何不同
试把随烦恼列成一表。
7、你自己哪种烦恼最盛
准备如何消除
8、善的定义是什么
9、十恶与十善有何区别
10、善心所法共有几种
试列出表解图以说明之。
11、什么叫做“三善根”
怎样训练我们善的心理
第八讲 心、意、识及其净化
心、意、识的净化是学佛的心理过程,是佛法中重要而理论很深的课题。唯识学就是谈这个问题的,现我们从浅易的分析八识作用入手。(八识的简表和图解略) 无记是非善非恶,没有记别。第八识是无覆无记,异于第七识有覆无记。
再作关于八识的几点说明如下:
(一)根本识:阿赖耶识是含藏外来六尘缘影所熏习的善恶种子,所积聚含藏种子在此识中不失也不坏,将来遇到外缘的激发时,又会生起现行,故汉译把阿赖耶识叫做藏识(即含藏种子如库藏)。藏识又名根本识,这根本识就是前七转识生起之根,故名根本识。
(二)七转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及前五识共七识,叫做七转识。
(三)第六意识:意识是依第七末那识为根(意根)生起,所缘的是过去、现在、未来之法尘,发生认识的作用,叫意识。
(四)第七识:梵语末那(MANO)。汉译思量,又名为“意”…
《祥和洒脱之路 基础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