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態度,造成不能與人和睦共處的苦惱。
(五)疑——疑就是懷疑不信,不論對于世間一切實事真理或者對于佛法真理,都不能誠信無疑,因此邪見滋生,善門杜塞,造出種種是非惡業來。
以上貪、瞋、癡、慢、疑五種煩惱,是心著垢染,系縛不脫,在佛法上叫做思惑,即是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其性質遲鈍,難以製服,尤其無明惑(即癡)不易斷滅,故稱爲五鈍使。
(六)不正見——由思維不正,産生錯誤的見解,有五種不正見,即是:
1、薩迦耶見——漢譯身見、我見。固執此身有“我”,其實此身爲五蘊(色、受、想、行、識名五蘊)四大(地、水、火、風名四大)和合之身,本來是無常敗壞之物;而不知此理的人,執以爲“一”、爲“常”、爲“普遍”、爲有“主宰”的我存在。
2、邊見——又名邊執見。邊是鄙陋或偏差的意思。就是所得的知見鄙陋,有所偏緣。執常執斷,各落一邊。執常者,以爲一切事物恒常不變,貧窮者永遠貧窮,富貴者永遠富貴。執斷知見的人則認爲人死一滅永滅,無善惡因果可論,于是肆無忌憚,造諸惡業。
3、邪見——是不正的知見,不信正法,撥無因果,毀謗聖賢,壞諸善事。
4、見取見——“見”即指前所指的“我見、邊見、邪見”。取是取著不舍,對上所說的叁不正見執以爲實。又此見名“非果計果”,即是自己還沒有親證到聖果,而妄執已經證得。
5、戒禁取見——戒是戒殺、盜、淫、妄等惡行;禁是禁絕飲酒、賭博、吸煙等嗜好。持戒和守禁本來是好的,爲什麼這裏列爲不正見呢
這過患在于一個“取”字,取是執著,就是妄自執著他所持不正的戒禁爲正確的。如當時印度,有一種外道,他們持狗戒,或持牛戒,便食草食糞,或作投岩、投水、赴水、拔發、曝身、裸形臥荊等等無益苦行,卻錯覺認爲是得到妙樂的勝因,所以又名“非因計因”。
以上五種不正見,是知見上的迷惑,故稱爲見惑。是因爲邪師、邪見、邪思維等,而生起不正見,如能聞正法,于見道中,即能頓斷惡見,因爲惡見易斷故,所以稱做五利使。
佛經上說:舍利弗本爲著名外道,因爲遇見馬勝比丘,聞到佛法因緣法門,即棄邪歸正,親聞佛陀說法之後,7日就遍通佛理,證得叁果羅漢,再經15日的修持,斷十惑證得阿羅漢果。十惑即我們上面說過的貪、瞋、癡、慢、疑及五不正見。十惑又叫十使,因爲它能使衆生迷妄沈淪生死之海。由此十使而起見、思二惑,所以是煩惱的根本,是有情生死流轉的苦因。
隨著六種根本煩惱,生出的枝末煩惱,共有20種。因爲這些煩惱惡法,能使我們的心情不甯,不過在性質上有猛烈、緩慢和輕、重之分,所以就分成小隨、中隨、大隨叁類,茲分述如下:
(一)小隨煩惱計有十種:
1.忿——是忿怒,遇到不如意的事,大發脾氣,輕者罵人,重則打人。
2.恨——是懷恨、怨恨、仇恨,即和人相罵、打架過後,永遠記在心頭,結怨不舍,常圖報複。
3.覆——是覆藏,即是有些人常犯錯誤,做了壞事之後又怕名譽不好,地位失去,威信降低等,于是遮遮瞞瞞,隱藏己過,自欺欺人。
4.惱——是惱亂或惱害,即內心不明而起惱亂,心懷忿恨,自亂其意,惡言傷人。
5.嫉——是嫉妒、妒賢、妒能、妒財、妒色,因而産生讒賢貶能、謀財害命,心中有虧,憂戚不甯,亦是自憂憂人。
6.悭——是悭吝不舍。即是自己的財物、力氣不肯惠施他人,自己的世間學問和佛法教理、修持心得秘不教人。
7.诳——是虛诳不實,自無真才實德,爲求名聞利養(名譽和財利),假裝有學有德,口是心非,欺世盜名。
8.谄——是谄媚。即爲求得自己的名譽、地位和財利,假意巧言承順于人。
9.害——是損害。即是居心不正,損害他人名譽、地位、生命、財産。
10.驕——是驕傲。即驕傲自大,如仗持自己年輕、力壯、貌美、財多,或以爲自己學識廣博,因而驕傲成性看不起人;或因自己做了些好事,執著功德,起貢高我慢之心。
(二)中隨煩惱有二種:
1.無慚——是不自慚恥對不住自己。即是做了不道德的壞事、醜事,不尊重自己的人格。
2.無愧——是不自愧對不住他人。即是做了壞事,不怕人家的責罰、譏笑、批評,不自感抱愧。
(叁)大隨煩惱有八種:
1.掉舉——向外境攀緣,內心掉動不安甯。浮躁不定,障礙修止的功夫。
2.昏——與掉舉相反,即心不調暢,昏味不清,障礙修觀功夫。
3.不信——對于世間一切善事實理和佛法皆不相信,不能接受善法。
4.懈怠——即于事懶散,無進取心,善法不增,惡法難斷,因循苟且,沒有成就。
5.放逸——放蕩縱逸,任性妄爲,不修善法。
6.失念——受諸外緣影響,失去正念。
7.散亂——心不專一,精神分散,雜亂不定,無事得成。
8.不正知——就是知見不正,不符教理,敗壞戒律,造諸惡業。
上面所講的根本煩惱和隨煩惱,同是煩惱惡法。我們發菩提心誓度一切衆生的佛子,應遠離一切惡法,修十善業。
善是什麼呢
善就是個人的思想和行爲,不僅要與自己有益,對他人亦是有益的,在現在好的,到將來也是好的,如能具備這四個條件,才能稱得上是純善。佛教所說的善法,有世間的,也有出世間的,種類繁多。但最基本的善法,不出十種,叫做“十善”。這十善法,即是十惡法的反面: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語、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意不貪、不瞋、不癡。若再從心理上分析,這善法的心理有十一種,在唯識學上叫“善心所法”。
(一)信——是沒有懷疑。一個人對于一切善法,如有懷疑,就不能起信,更不能實行。《華嚴經》說:“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有了信仰心,就會開始行善。
(二)慚——就是羞恥。自覺知識學問不如人而感到慚恥,如不奮發努力,就對不起自己。對于自己所作過錯,亦應感到羞恥,而設法防止重犯。
(叁)愧——是抱愧。不敢做不道德的事來損害他人,倘做了錯事,在別人面前感到羞恥,害怕受到責罰,而不再犯。
(四)無貪——即是不悭貪。是看透人生所有事物,都是因緣而起,故對一切塵欲境界,心不貪戀,恬淡甯靜,少欲知足,無不良嗜好。
(五)無瞋——不瞋恚發怒。遇不順環境,能慈心忍受。
(六)無癡——癡即無明,沒有無明,便有智慧明辨善惡是非,明白事理而無錯誤。如能無癡、貪、瞋、亦無。無貪、無瞋、無癡叫做“叁善根”,一切善法,都是從這叁種善根而生起的。
(七)精進——精則無雜,進即不退。要勤修一切善法,勤斷一切惡法。自利的工作需要精進,利他的工作更需要精進。修習世間善法需要精進,修習出世間善法行菩薩道,成就菩提更需要精進,這是修行佛道的必要條件。
(八)輕安——即心中輕快安樂,這種境界須經修學佛法,和禅定的功夫初步接觸,心境上感到清明自在,一陣舒暢,才有輕安的樂趣。這是一種調心的工作,得到這種境界,一切妄念的粗垢,漸漸脫落,會使心境趨于純善的階段。
(九)不放逸——即是不放蕩縱逸、不任性胡爲,能依不貪、不瞋、不癡叁善根爲體,加上精進的控製,生起防惡修善的功能,對于一切不好的思想和行爲,加以節製,使之向好的方面發展。
(十)行舍——行是修行,舍是舍棄執著。我們學佛的人行善事與修持,不能有圖恩報的思想,做了善事。不要把功德記在心裏,更不能希望人家報答,菩薩視人如己,爲人服務即是爲自己服務。所以是“施恩不望報,望報不施恩”,沒有世間一般人的功利觀念。同時佛教注重破執,執壞事固然是病,執好事也屬于病,會阻礙自己的繼續上進。故必須空盡主觀的執情,才會契合于客觀的真理,這樣來做好事,便不會産生退心,就會更徹底。
(十一)不害——不損害人家名譽、生命、財産等他人一切利益。佛教的主旨,不但利濟自己,更重要的還是重利樂有情,所以需要不害,方成善根。
在唯識學“百法”之中,心所有法共有五十一種,善與惡均包括在內。唯有這十一種心所有法,是純粹的善法,一切佛子均需要學習。
思考題:
1、六根本煩惱的名稱是什麼
造惡業與受痛苦的根源何在
請解釋一下“慢”與“疑”。
2、何謂薩迦耶見
應如何破除此見
3、何謂邊見
執邊見者是否信善惡因果
4、何謂見取見
執此見者是否能證聖果
5、戒禁取見之過患怎樣
此種執見的持戒是不是正因
6、隨煩惱有幾種
大隨、中隨、小隨煩惱有何不同
試把隨煩惱列成一表。
7、你自己哪種煩惱最盛
准備如何消除
8、善的定義是什麼
9、十惡與十善有何區別
10、善心所法共有幾種
試列出表解圖以說明之。
11、什麼叫做“叁善根”
怎樣訓練我們善的心理
第八講 心、意、識及其淨化
心、意、識的淨化是學佛的心理過程,是佛法中重要而理論很深的課題。唯識學就是談這個問題的,現我們從淺易的分析八識作用入手。(八識的簡表和圖解略) 無記是非善非惡,沒有記別。第八識是無覆無記,異于第七識有覆無記。
再作關于八識的幾點說明如下:
(一)根本識:阿賴耶識是含藏外來六塵緣影所熏習的善惡種子,所積聚含藏種子在此識中不失也不壞,將來遇到外緣的激發時,又會生起現行,故漢譯把阿賴耶識叫做藏識(即含藏種子如庫藏)。藏識又名根本識,這根本識就是前七轉識生起之根,故名根本識。
(二)七轉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及前五識共七識,叫做七轉識。
(叁)第六意識:意識是依第七末那識爲根(意根)生起,所緣的是過去、現在、未來之法塵,發生認識的作用,叫意識。
(四)第七識:梵語末那(MANO)。漢譯思量,又名爲“意”…
《祥和灑脫之路 基礎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