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祥和洒脱之路 基础篇▪P5

  ..续本文上一页5.佛教的优良传统有哪三项

  你准备怎样去继承

  

  第六讲 在家佛子学佛法要

  我们在家佛教徒的学佛,首重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把做利益众生的事业作为佛事来做,能够在利益众生事业中投入最大力量,就能够在自己的修持上增长最大的功德。这正是《华严经》所说的:“一切众生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我们所讲的发菩提心,就是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古德说过:“发心功德,说不能尽,遍于群经。”又说:“无菩提心,三皈五戒亦不成就,以不知佛法根本故。”

  发菩提心的功德于《华严经》、《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等经论中广说,兹举数端于下:

  (一)受生利益:发此心已,得四种利益,因以菩提心为种子,般若波罗密为生母,大禅定乐为胎藏,大悲长育为乳母故。

  (二)得出家功德:居士本不能够得出家功德。《维摩经》说;“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出家”所以居士发心,虽身不出家,亦能得出家功德。

  (三)具足佛法:《维摩经》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切具足。”《毗婆沙论》说:“此法门是诸佛之母,诸佛之父,诸佛之眼、无生法忍之母,大慈大悲之母,常常修习,功德无量无边。”《大般若经》说:“如箭射物或中或不中,以箭射地,无不中者。发心成佛,如箭射地。无不成者。”

  (四)入劫超劫:世人常嫌三大阿僧只劫成佛时期太长,不知汝修杂观行,尚在三大阿僧只劫之外。今日发心,未入劫者得入劫,已入劫者能超劫。

  (五)诸佛授记,诸佛加被:初发心时,佛与授记,群经有明文,如《出生菩提经》、《大乘心地观经》、《思益经》等,最广在《华严经》;诸佛加被者《楞严经》说:“十方诸国土,所有无量佛,悉引光明手,而摩是人顶。”是诸佛常常加被如是行者。

  (六)能转女身:藏中有《转女身经》,经中说:佛说菩提心,八百居士妇,转为男身。

  (七)往生上品:世人念佛,不知发心,纵使得往生,只是中、下品,如能念佛而又发心,则可希望上上品生。《观经》说:“不知第一义,不得上品生。”第一义即菩提心,他经尚多,兹不具引。

  (八)远离灾横:《毗婆沙论》、《华严经》、《瑜伽师地论》等广说此事,说发菩提心的人常为一切天龙八部诸佛皆共护念称赞,一切灾横、疾病无不消灭。

  发菩提心者不拘出身如何,只要肯发心,皆能得如来道果,故为成佛之要道。现举《贤劫经》中数例于下:

  1.星王如来,昔为牧牛人,于声授如来所,初发菩提心。

  2.名称如来,昔为织师,于电光如来所,初发菩提心。

  3.明焰如来,昔为守城人,于无边光如来所,初发菩提心。

  4.难胜如来,昔为樵人,于坚固步如来所,初发菩提心。

  5.功德幢如来,昔为医生,于大譬如来所,初发菩提心。

  总之,我们佛教以慈悲为根本,发菩提心,其归趣在利他。《法华经》中说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的事迹,应成为我们学佛者的榜样。《楞严经》中说的:“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是菩萨利他的行愿。

  《本生经》里说到菩萨在三大阿僧只劫中,为度众生,不惜财物,不惜身命,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对那些只求自利的人来说,应是当头棒喝。

  抗日战争期间,太虚大师从南洋访问归来时说:“南传佛教是小乘,行为是大乘,中国佛教教理是大乘,行为却是小乘。”一语说出了要害,我们今天的中国佛教徒应以大乘教理为指导,实行菩萨道,矫正过去留下的畸形,使言行趋于一致,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我们在家居士要学佛,还必须明了佛法的真义是什么

  如果不领会佛法真义而盲目修行,那只是隔靴抓痒——不顶事。

  刘洙源先生在《佛法要领》中曾说:“经云:“未知真实法,不名为布施。未知真实法,不名为供养。”余今例此,再作数语:未知真实法,不名为持戒。未知真实法,不名为礼拜。未知真实法,不名为诵经。未知真实法,不名为念佛。未知真实法,不名为持咒。未知真实法,不名为修观。君未到真实处,所以我不认可。经曰:“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又曰:“欲修大行,须知因地法行。”世人懵懵不此之求,所以徒劳无益。”那末,在家居士究竟应如何修行呢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要先明了佛教修持的特质是什么

  如果不明此理,死执人我是非,什么禅、教、律、净……真是千门万户,于是妄生门户知见,将如来一代圣教妄分高低,真是罪过。“戒、定、慧”称为三学,是我们修学佛道的根本。一般所说的由戒生定,因定发慧,这是实证的次第。如果就学者修学来说,则首先重要的是“慧”,“慧”是正见,有正见的指引加上以戒行作为资粮,才能较稳妥地走上修定的途程。昔日太虚大师曾经说:“佛教的特质在禅。”是的,不管诵经、持咒、念佛、礼佛、参禅、持戒、……各种修法都只是入门的方便,是达到“心一竟性”过程的初阶;修习四摄六度,广行利他之事是菩萨道的方便,否则亦达不到最究竟觉悟——佛的境界。明确这二点之后,我们就可以依信、解、行、证”的步骤去实践佛道了,现试述居家学佛纲要于下:

  (一)信解,这是学佛的第一阶段,在此期间要建立信心,行三皈,发菩提心等。在理论基础方面要读诵佛教大小乘主要经籍,争取在三至五年内达到对佛学有较全面而又准确的了解,在此期间要学佛的人格,依有相门修礼忏、供养等培植福慧,消除业障。

  长期来佛徒一味追求离尘出世。这不是大乘佛道的精神,我们主张学佛还应学佛的人格,太虚大师曾有四句偈云: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故我们说学佛的第一步是先完成人格。

  在教理学习方面,建议读诵下列几种书籍:

  1.学习佛传、教史及佛教概论方面有:《中国佛教》一至四辑、《佛教常识答问》、《佛教问答选辑》、《佛本行集经》、《过去现在因果经》等。

  2.学习南传佛教基本教义,四谛十二因缘及世间法,可看《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善生经》、《玉耶女经》等。

  3.学习般若方面以《心经》、《金刚经》为主,有条件者加《小品般若经》。

  4.学习唯识方面,可依正果法师的《佛教基本知识》为主,有条件者加读《成唯识论》等。

  5.学习《大乘起信论》、《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或加《楞严经》、《法华经》明大乘圆教基本教义,或于发心可加《发菩提心论》。

  6.学习净土或它宗经论,如《净土十要》等。

  7.学习一些科学哲学著作以增长知识。

  (二)在理解佛法大意的基础上修慧、明心、此属“闻、思、修”的“思”之阶段,最好依念佛一行入一行三昧,以念佛一行融通世间、出世间法。在明心之基础上修理事不二,世间出世间不二,佛与我不二,净土与此土不二之念佛法门,动静忙闲不忘念佛,打成一片。静时念念系佛,动时(工作中)以佛为榜样,以佛心广行利益众生之事,以一切世间善事为建设人间净土手段,作往生净土之资粮,而此二事,二而不二。这在理论上既可破佛与我,净土与此土为二的执着,在事上则可变过去纯欣净厌秽的消极往生为有益于世之积极净土法门。

  (三)至老年则一意念佛,还可结期闭关,“结七”和“闭关”之法请参看拙着《四众学佛手册》第一集内有关资料,以期修成念佛三昧,现前即见弥陀,则往生净土之胜券可操。

  如此修行虽是念佛法门,但其总摄禅、教、律、密之精华,即仗自力又仗他力,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可仗佛尽快超出生死。

  但纯照上法进行,根要利并要具一定文化程度。若一般信徒,则第一信解,可以精读数种经籍,不必求博闻广知,然须明大乘根本教义及净土法门,唯以诚敬念佛,学佛一行,为完成人格与往生净土路径。

  以上是我们正在探索前进的一条路径,它于世出世法皆无碍,所以我们认为这是既利国又利教的大道,希诸位同修在今后的学修实践中去验证。阿弥陀佛!

  思考题

  1.何谓发菩提心

  它的重要性如何

  

  2.为什么学佛必须理解佛法的真义

  试比较解义与否对实修的损益

  

  3.学佛为什么要从“做好人”开始

  你准备如何以佛心广行利他事业

  

  4.过去你对于佛教的修持认识如何

  今后准备怎么办

  

  第七讲 行十善 断烦恼 证菩提

  我们经常说学佛是断烦恼,证菩提,现在我们就来研讨一下烦恼是什么

  怎样断除烦恼

  

  有关断除烦恼问题,我们在前几讲已学习过,修习三十七道品和四摄,六度即是断除烦恼的方法,望大家次第修习。初学佛的基本群众,对于什么是烦恼一定还不很清楚。现在,我们就学习这个问题:

  烦恼即是迷惑,人类因迷惑而造诸恶业,受种种痛苦。在佛经中把烦恼分成二大类,一是根本烦恼,二是随烦恼。根本烦恼好比树的根,随烦恼好比树的枝叶,这两者均是从人类的心理变化上研究分析得出来的。

  下面我们再简略解释一下这六种根本烦恼:

  (一)贪——即是贪爱、贪恋、贪着。对于六尘六欲种种境界,过分的追求,甚至不义的窃取;或于自我的财物与所学理法,悭吝不舍,更不肯惠施于人。执贪往往只为私欲,损害他人,故贪之为害,罪恶深重。

  (二)瞋——是瞋恚,对违逆不顺之境,不能忍受,生起忿怒;或横起暴恶,损害他人;或饥渴寒热时,无涵养心,而生瞋恨。《华严经》说:“一念贪心起,八万障门开。”危害极大。

  (三)痴——是愚痴的迷惑。智慧闭塞,是非不辨,事理不明,谤无因果,起诸邪见,名为愚痴。因为愚痴而妄生贪求,求之不得,则成瞋恚,故愚痴为三毒(贪、瞋、痴)总根。

  (四)慢——是我慢贡高,骄傲自大,看不起人。对于他人不如自己的,或甚至于超过自己的与我程度相等的,都表示轻慢…

《祥和洒脱之路 基础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