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祥和洒脱之路 基础篇▪P4

  ..续本文上一页便不能摄化众生,布施而不修三学,只种下人天福报;持戒而不能忍辱,难调伏瞋恨之气;有精进而无其余诸度,则徒劳无功,有诸度而无精进,则始勤终懈。所以一定要六度兼修,才能圆满大乘菩萨的二利之行。

  六度法门,自他二利,但稍偏于自利方面。菩萨尚有专门利他为目的之法,这就是下面所讲的“四摄”法门。

  “四摄”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种摄受众生的方法。

  (一)布施摄:要普度众生,就要深入到众生之间去,遇有喜欢财物的人,就将财物布施给他;喜欢求知的人,就将法布施于他;如有人正受人欺凌,你就为他解困,这样渐渐地双方情谊加厚,化度对方也就方便了。以上三种布施不同于六度的,是布施摄是以财施为主。

  (二)爱语摄:就是用极和蔼的话与人谈论,使人爱听,引人入胜。慈和爱人的话约有三种:A、慰喻语,要是有人生病或受到灾难时,你要用慈爱和悦的话语去劝勉他,使他精神上感到慰藉,在你温柔、同情语言的劝导下,就可使他发生好的感情,并感激你;B、庆悦语,每个人总有他的长处,就是坏人也有好的地方。凡有好的地方,我们都应该赞叹他、鼓励他、激发他,使之欢喜,使他向好的方面发展。能如此做,原来行为不好的人,往往也会因此而走上好的途径;C、胜益语,是使人听了你的话之后,可以辗转增胜增益,一步一步向好上加好的方向发展。只要你态度诚恳地运用以上三种语言,人家就会接受你的好意教导。

  (三)利行摄:修菩萨道者的身、口、意诸行都要有利于人,以损己利人的行为,感化众生,共修佛道,以达到度人的目的。

  (四)同事摄:修菩萨行者,要深入社会各阶层中去,与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近,做朋友,与其同事,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教化摄受。如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应身,地藏菩萨和弥勒菩萨的千百亿化身,都是菩萨示观和众生同事的榜样。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只是行为上的摄化,行四摄时,尚须以四无量心为根本,才能表里合一。四无量心是:

  慈无量心:慈是给人以乐之心,普缘无量众生。

  悲无量心:悲是拔人之苦的心,普缘无量众生。

  喜无量心:见人戒恶行善,生欢喜心;见人离苦得乐,生欢喜心,此心普缘无量众生。

  舍无量心:怨亲平等,舍怨舍亲,乃至以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着,此心普缘无量众生。

  修菩萨行六度四摄,应三轮体空不住于相,如《金刚经》说:“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又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前者的意思是众生皆具有佛性,得灭度者,实系其本具佛性之显露,我何能存彼系我度化之心呢

  后者的意思是,众生既非我度化,则更不应执有能度之我。所度之人了。

  思考题:

  l.学佛应发什么心,为什么

  

  2.什么叫六度法门,它的重心是什么

  

  3.为什么说六度是相资相行,不可缺一的

  

  4.下化众生必须修习什么法门

  

  第五讲 佛教及其现实可行的教制

  赵朴初居士曾说:“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组织等等。”它的教主是释迦牟尼佛。俗名悉达多·乔达摩。于公元前624年,降生在尼泊尔境内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

  佛教的典籍浩如烟海。单就《中华大藏经》所收集的就有2万多卷。真可谓汗牛充栋。依佛典内容和习惯形式上可分为三藏十二部。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即佛经以文体形式分为十二类:一、长行。二、重颂。三、孤起。四、譬喻。五、因缘。六、无问自说。七、本生。八、本事。九、未曾有。十、方广。十一、论义。十二、记别或授记,有人把十二部经用七言四句偈来表达。很易记忆。现录如下:

  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

  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义及记别。

  佛教的主要教理是:五戒——人乘佛教;十善——天乘;四圣谛——声闻乘;十二因缘——缘觉乘;六度、四摄法门——菩萨乘;三法印及一实相印——在小乘佛教有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及涅槃寂静三法印。大乘佛教讲缘起性空的道理,即所谓一实相印。这些教义就是佛学方面的主要内容。

  佛教的信徒有出家和在家之分,出家的僧侣要为在家佛徒树立德行上的模范。要为在家信徒讲说佛法,劝善止恶,安慰病苦。还要慈悲柔和,促进社会福利。出家佛徒有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五众,负有住持佛法的责任。因此要求出家者的动机纯正,出家后对教理和行持都符合标准。在家信徒的主要责任是护持三宝,修道的条件是归依三宝,确信佛、法、僧三宝为身心归向依靠之处,更不皈依佛教以外的其它宗教与神庙,这是在家佛徒的必要条件。其次是奉行五戒和持斋,对人努力行善,对己清净身心,大乘佛法还广说在家信徒要修习六度、四摄。出家在家信众,合成双重教团。佛教并不是要求人人出家,很多佛教经典,特别是大乘经典如《维摩诘经》、《优婆塞戒经》等等都是称赞在家学佛的。

  寺院是出家佛子居住的地方。对出家者来说,为了在修学上和生活上互相切磋、互相帮助,出家人必须过僧伽的团体生活。对于整个佛教来说,这个教团负有住持佛法的主要责任。

  因为僧人是住持佛法的,所以要求戒德俱臻。不但要有丰富的佛教学识,还须具备修持涵养功夫。否则,不足以起蒙在家善信,更难承担住持佛法的重任了。

  开放寺院必须清净庄严,使一见即有不同凡俗的感觉。还应具足善信参学,游人观瞻“人间乐国”胜境的条件,使信众、游人各得其宜。

  僧团随缘为善男信女施行佛事,但决不能以此为主要事务。要继承佛教优良传统,即是发扬教理研究和“农”禅并重的传统,还要做好国际友好交流工作。

  这里特别要提一下“农禅并重”的问题。农禅并重是我国古代大德,经过几百年的探索与实践而建立起来的丛林风范,应该继续发扬。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我们可以理解成“农”即是指有益于社会的生产和服务性劳动。“禅”是指学佛与修持,我们佛教徒要发扬“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积极参加管理好寺院和其它为社会服务的实践,这样做是“净佛世界,成就众生”的需要,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体现。

  在家佛子叫居士,有善男、信女、优婆塞、优婆夷四众,一般均参加社会上的各项工作,业余在家自修佛道。但为修学与弘法利生事业的方便,也须有个组织,一般叫居士林。

  居士团体的主要任务是以“爱国爱教”思想教育在家佛子,在联系居士、领导居士学修佛法的同时,还应以“一切资生事业悉是佛道”的思想教育居士,本着“人间佛教”的积极进取精神,搞好各居士的本职工作,为祖国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中:“皈依僧者……应说皈依一切佛弟子”。一切佛弟子,自当包括在家佛徒。故说大乘僧宝,理应包括出家在家四众。对于这个问题,昔日谛闲法师在《佛教问答》中说:“凡佛弟子,共有七众,皆得称僧。”范古农居士在他的《佛教答问选录》中也指出:“佛家有四众弟子:出家二,曰比丘、比丘尼;在家二,曰优婆塞、优婆夷,此四众出家在家虽殊,而可以称僧(即众之义)则一也。”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出家众的建设当然重要,因为出家众是专修佛学,担负弘传佛法的主要责任,故应当得到在家众的拥戴和供养。另外,在今天“在家僧伽”的建设,对于实践人生佛道——人间佛教和住持佛法,亦关重要,将出家僧伽世俗化——像日本那样——不若将在家僧伽重要化。

  佛教的双重僧团,在生活的原则上,有个共同的标准,这个标准叫“六和敬”。“和”就是互相敬重,和谐一致,清净快乐。“六和敬”就是六项共同生活准则,下面谈一谈这个标准的具体内容。

  (一)身和同住:大家共同生活在一起,做到身业清净,和好相处,生活上互相照顾;

  (二)语和无诤:大家共同生活在一起,遵守语业清净,言语上互相劝善止过;

  (三)意和同悦:大家共同生活在一起,实行意业清净,思想上互相敬重友爱;

  (四)戒和同修:佛教七众各有戒律,各遵应守的戒律,显出大家共同守法的精神;

  (五)利和同均:大家平等享受合法的财物和知识上的法利,不应厚此薄彼;

  (六)见和同解:大家同为佛子,要取得一致的见解共同修学,绝不能各持成见,自以为胜。

  佛教学术研究不仅是我国佛教界的优良传统,也是今天弘法利生事业的需要。中国佛教历史上高僧辈出。大德如林,他们所留下的佛教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等宝贵资料,大大丰富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宝库。我们今天为了国家建设,为了创造美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必须对这份文化遗产进行认真地研究,吸取其精华,使之为中国和世界人民服务。

  我们研究佛教是为了学佛,故不能片面主观,我们一定要把过去统治阶级的利用佛教和佛教固有文化区别开来。为了吸取佛教的适时精华,我们就不得不对佛教进行全面地研究,这是重建法幢的需要。研究其它学科,要理论结合实际,我们研究佛教更是如此,修学就是一边学习教理,一边修持,学为了修,修持后所得的慧才是真慧,不能只学不修,绝不能空讲一套。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先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发掘好、应用好,这就是真正的学佛。

  佛教协会,是佛教四众的联合组织,要在“爱国爱教”的原则指导下,在教义国法双重认可下,全面负责,领导和做好佛教工作。

   思考题:

  1.什么叫佛教

  它由哪几种要素构成

  

  2.什么叫六和敬

  它由哪六项标准构成

  居士团体应如何实施这六项标准

  

  3.构成佛教徒的四众弟子、七众弟子和九众弟子各由哪几部分人组成

  这几部分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4.居士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你怎样为实现这些任务而奋斗

  

  …

《祥和洒脱之路 基础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