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便不能攝化衆生,布施而不修叁學,只種下人天福報;持戒而不能忍辱,難調伏瞋恨之氣;有精進而無其余諸度,則徒勞無功,有諸度而無精進,則始勤終懈。所以一定要六度兼修,才能圓滿大乘菩薩的二利之行。
六度法門,自他二利,但稍偏于自利方面。菩薩尚有專門利他爲目的之法,這就是下面所講的“四攝”法門。
“四攝”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種攝受衆生的方法。
(一)布施攝:要普度衆生,就要深入到衆生之間去,遇有喜歡財物的人,就將財物布施給他;喜歡求知的人,就將法布施于他;如有人正受人欺淩,你就爲他解困,這樣漸漸地雙方情誼加厚,化度對方也就方便了。以上叁種布施不同于六度的,是布施攝是以財施爲主。
(二)愛語攝:就是用極和藹的話與人談論,使人愛聽,引人入勝。慈和愛人的話約有叁種:A、慰喻語,要是有人生病或受到災難時,你要用慈愛和悅的話語去勸勉他,使他精神上感到慰藉,在你溫柔、同情語言的勸導下,就可使他發生好的感情,並感激你;B、慶悅語,每個人總有他的長處,就是壞人也有好的地方。凡有好的地方,我們都應該贊歎他、鼓勵他、激發他,使之歡喜,使他向好的方面發展。能如此做,原來行爲不好的人,往往也會因此而走上好的途徑;C、勝益語,是使人聽了你的話之後,可以輾轉增勝增益,一步一步向好上加好的方向發展。只要你態度誠懇地運用以上叁種語言,人家就會接受你的好意教導。
(叁)利行攝:修菩薩道者的身、口、意諸行都要有利于人,以損己利人的行爲,感化衆生,共修佛道,以達到度人的目的。
(四)同事攝:修菩薩行者,要深入社會各階層中去,與各行各業的人相接近,做朋友,與其同事,在契機契緣的情況下,教化攝受。如觀世音菩薩的叁十二應身,地藏菩薩和彌勒菩薩的千百億化身,都是菩薩示觀和衆生同事的榜樣。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只是行爲上的攝化,行四攝時,尚須以四無量心爲根本,才能表裏合一。四無量心是:
慈無量心:慈是給人以樂之心,普緣無量衆生。
悲無量心:悲是拔人之苦的心,普緣無量衆生。
喜無量心:見人戒惡行善,生歡喜心;見人離苦得樂,生歡喜心,此心普緣無量衆生。
舍無量心:怨親平等,舍怨舍親,乃至以上叁心,舍之而心不存著,此心普緣無量衆生。
修菩薩行六度四攝,應叁輪體空不住于相,如《金剛經》說:“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又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前者的意思是衆生皆具有佛性,得滅度者,實系其本具佛性之顯露,我何能存彼系我度化之心呢
後者的意思是,衆生既非我度化,則更不應執有能度之我。所度之人了。
思考題:
l.學佛應發什麼心,爲什麼
2.什麼叫六度法門,它的重心是什麼
3.爲什麼說六度是相資相行,不可缺一的
4.下化衆生必須修習什麼法門
第五講 佛教及其現實可行的教製
趙樸初居士曾說:“佛教,廣義地說,它是一種宗教。包括它的經典、儀式、習慣、教團組織等等。”它的教主是釋迦牟尼佛。俗名悉達多·喬達摩。于公元前624年,降生在尼泊爾境內的古印度迦毗羅衛國。
佛教的典籍浩如煙海。單就《中華大藏經》所收集的就有2萬多卷。真可謂汗牛充棟。依佛典內容和習慣形式上可分爲叁藏十二部。叁藏即經、律、論。十二部即佛經以文體形式分爲十二類:一、長行。二、重頌。叁、孤起。四、譬喻。五、因緣。六、無問自說。七、本生。八、本事。九、未曾有。十、方廣。十一、論義。十二、記別或授記,有人把十二部經用七言四句偈來表達。很易記憶。現錄如下:
長行重頌並孤起,譬喻因緣與自說,
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義及記別。
佛教的主要教理是:五戒——人乘佛教;十善——天乘;四聖谛——聲聞乘;十二因緣——緣覺乘;六度、四攝法門——菩薩乘;叁法印及一實相印——在小乘佛教有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及涅槃寂靜叁法印。大乘佛教講緣起性空的道理,即所謂一實相印。這些教義就是佛學方面的主要內容。
佛教的信徒有出家和在家之分,出家的僧侶要爲在家佛徒樹立德行上的模範。要爲在家信徒講說佛法,勸善止惡,安慰病苦。還要慈悲柔和,促進社會福利。出家佛徒有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五衆,負有住持佛法的責任。因此要求出家者的動機純正,出家後對教理和行持都符合標准。在家信徒的主要責任是護持叁寶,修道的條件是歸依叁寶,確信佛、法、僧叁寶爲身心歸向依靠之處,更不皈依佛教以外的其它宗教與神廟,這是在家佛徒的必要條件。其次是奉行五戒和持齋,對人努力行善,對己清淨身心,大乘佛法還廣說在家信徒要修習六度、四攝。出家在家信衆,合成雙重教團。佛教並不是要求人人出家,很多佛教經典,特別是大乘經典如《維摩诘經》、《優婆塞戒經》等等都是稱贊在家學佛的。
寺院是出家佛子居住的地方。對出家者來說,爲了在修學上和生活上互相切磋、互相幫助,出家人必須過僧伽的團體生活。對于整個佛教來說,這個教團負有住持佛法的主要責任。
因爲僧人是住持佛法的,所以要求戒德俱臻。不但要有豐富的佛教學識,還須具備修持涵養功夫。否則,不足以起蒙在家善信,更難承擔住持佛法的重任了。
開放寺院必須清淨莊嚴,使一見即有不同凡俗的感覺。還應具足善信參學,遊人觀瞻“人間樂國”勝境的條件,使信衆、遊人各得其宜。
僧團隨緣爲善男信女施行佛事,但決不能以此爲主要事務。要繼承佛教優良傳統,即是發揚教理研究和“農”禅並重的傳統,還要做好國際友好交流工作。
這裏特別要提一下“農禅並重”的問題。農禅並重是我國古代大德,經過幾百年的探索與實踐而建立起來的叢林風範,應該繼續發揚。在新的社會條件下,我們可以理解成“農”即是指有益于社會的生産和服務性勞動。“禅”是指學佛與修持,我們佛教徒要發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積極參加管理好寺院和其它爲社會服務的實踐,這樣做是“淨佛世界,成就衆生”的需要,是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體現。
在家佛子叫居士,有善男、信女、優婆塞、優婆夷四衆,一般均參加社會上的各項工作,業余在家自修佛道。但爲修學與弘法利生事業的方便,也須有個組織,一般叫居士林。
居士團體的主要任務是以“愛國愛教”思想教育在家佛子,在聯系居士、領導居士學修佛法的同時,還應以“一切資生事業悉是佛道”的思想教育居士,本著“人間佛教”的積極進取精神,搞好各居士的本職工作,爲祖國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大毗婆沙論》卷叁十四中:“皈依僧者……應說皈依一切佛弟子”。一切佛弟子,自當包括在家佛徒。故說大乘僧寶,理應包括出家在家四衆。對于這個問題,昔日谛閑法師在《佛教問答》中說:“凡佛弟子,共有七衆,皆得稱僧。”範古農居士在他的《佛教答問選錄》中也指出:“佛家有四衆弟子:出家二,曰比丘、比丘尼;在家二,曰優婆塞、優婆夷,此四衆出家在家雖殊,而可以稱僧(即衆之義)則一也。”在今天的社會條件下,出家衆的建設當然重要,因爲出家衆是專修佛學,擔負弘傳佛法的主要責任,故應當得到在家衆的擁戴和供養。另外,在今天“在家僧伽”的建設,對于實踐人生佛道——人間佛教和住持佛法,亦關重要,將出家僧伽世俗化——像日本那樣——不若將在家僧伽重要化。
佛教的雙重僧團,在生活的原則上,有個共同的標准,這個標准叫“六和敬”。“和”就是互相敬重,和諧一致,清淨快樂。“六和敬”就是六項共同生活准則,下面談一談這個標准的具體內容。
(一)身和同住:大家共同生活在一起,做到身業清淨,和好相處,生活上互相照顧;
(二)語和無诤:大家共同生活在一起,遵守語業清淨,言語上互相勸善止過;
(叁)意和同悅:大家共同生活在一起,實行意業清淨,思想上互相敬重友愛;
(四)戒和同修:佛教七衆各有戒律,各遵應守的戒律,顯出大家共同守法的精神;
(五)利和同均:大家平等享受合法的財物和知識上的法利,不應厚此薄彼;
(六)見和同解:大家同爲佛子,要取得一致的見解共同修學,絕不能各持成見,自以爲勝。
佛教學術研究不僅是我國佛教界的優良傳統,也是今天弘法利生事業的需要。中國佛教曆史上高僧輩出。大德如林,他們所留下的佛教文學、藝術、曆史、哲學、科學等寶貴資料,大大豐富了我國民族文化的寶庫。我們今天爲了國家建設,爲了創造美好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就必須對這份文化遺産進行認真地研究,吸取其精華,使之爲中國和世界人民服務。
我們研究佛教是爲了學佛,故不能片面主觀,我們一定要把過去統治階級的利用佛教和佛教固有文化區別開來。爲了吸取佛教的適時精華,我們就不得不對佛教進行全面地研究,這是重建法幢的需要。研究其它學科,要理論結合實際,我們研究佛教更是如此,修學就是一邊學習教理,一邊修持,學爲了修,修持後所得的慧才是真慧,不能只學不修,絕不能空講一套。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將先人留下的寶貴遺産發掘好、應用好,這就是真正的學佛。
佛教協會,是佛教四衆的聯合組織,要在“愛國愛教”的原則指導下,在教義國法雙重認可下,全面負責,領導和做好佛教工作。
思考題:
1.什麼叫佛教
它由哪幾種要素構成
2.什麼叫六和敬
它由哪六項標准構成
居士團體應如何實施這六項標准
3.構成佛教徒的四衆弟子、七衆弟子和九衆弟子各由哪幾部分人組成
這幾部分人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4.居士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你怎樣爲實現這些任務而奮鬥
…
《祥和灑脫之路 基礎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