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灭道四谛理;
2.正思惟,也叫正欲,一般人所发的思惟,多由妄念而起,若修道者既明四谛理,当以无漏智慧发动思惟,而使真智增长,断除迷惑,而证真性;
3.正语,以正当的语言而修口业,离诸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得正语,则口业自净;
4.正业,梵行清净,不染三毒,叫做正业。我们修道须身不造杀盗淫,口不作欺妄语,意不起贪瞋痴,这就是正业;
5.正命,是用正当的生活方式,做正当的职业,来维持自己的生命,任何虚伪欺骗、违理叛逆、占卜吉凶、刁巧敲诈、以及高利贷、搞黑市交易等都不能去做,以免玷染自己圣洁的生命;
6.正勤,亦叫正精进,就是向菩提涅槃之路努力前进,决不放逸、懈怠,修行时不从事于徒苦身心的外道苦行,或世俗迷信,所以叫正精进;
7.正念,念是“熟习明见,记忆不忘”的意思,就是根据正见所知的宇宙人生真理,经过正当的思惟,而熟习明纪,念念不忘,使自己的思想行为都不至于错误,无错误则可与菩提相应;
8.正定,不邪为正,不乱为定。就是要远离不定、邪定及有漏禅,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的禅定。
八正道又可归纳于戒、定、慧三无漏学。
修八正道为灭谛之因,可达于涅槃。
思考题:
1.佛最初说法是在什么地方
为谁说什么法门
依此修行得什么道果
2.三十七道品包括哪几个方面
它是从什么道法中开示出来的
3.什么叫做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和八正道
4.八正道和我们人生有什么关系
第四讲 自利利他的六度四摄法门
我们上一讲所讲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是佛教注重自己进修方面的,偏重于自利,也叫“声闻道”。利他道是注重利济众生方面的道,即是“菩萨道”。什么是菩萨道
《楞严经》说:“自未得度而先度人,菩萨发心”。菩萨发心修习的道是“六度”、“四摄”法门。现作如下解释:
戒、定、慧三学,是我们佛弟子修行的必修途径,而大乘佛法于此之外再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密。
波罗密是梵语,在我们汉语中的意思是到彼岸。过渡的人须乘船横越中流而到对岸,我们学佛的人,在生死轮回的此岸,渡过烦恼的中流,到达涅槃寂静的彼岸。六波罗密就是船。
分述如下:
(一)布施度:布施就是施舍,施舍是多方面的,并不专指钱钞和财物。释迦牟尼佛在往昔因中修行时,曾经“舍身饲虎”、“割肉喂鹰”,这种以自身的头目脑髓,肢节手足作布施的称为内财施;而除此之外以财物作布施的,则名为外财施。
布施共分为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以自己资财随方施舍的,叫做财施(包括上述内财、外财);以世间善法乐育人群或以佛法化导众生,使其因而得度者,叫做法施;救护众生苦难,给以精神上的慰藉,使其远离恐怖者,叫做无畏施。
布施不难,但要达到三轮体空的境界就难了。三轮体空者;无布施的我,无受施的人,也无所施的物。这正是《金刚经》上所称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这就是要我们“行慈悲而不执有我,知无我而不断慈悲。”只求慈悲发扬光大,不但不应有望报之心,也要绝无能施之念,这是布施的最高境界。
(二)持戒度:持戒梵语尸罗,有止恶修善的意义。我们行大乘的菩萨道,不单是消极的戒恶,更应积极的为善,以净化身、口、意三业,因此而使真如佛性逐渐显露,而不为妄想执着所缠缚。
持戒有在家与出家之分:在家者受持三皈五戒,八关斋戒;出家沙弥受持十戒,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受持三百四十八戒,惟菩萨受持十重四十八轻戒,不分在家和出家,以其身份的不同,所持戒相亦有异。故在家菩萨多依《优婆塞戒经》受持六重二十八轻戒。
又经律中说戒有三聚净戒:(1)摄律仪戒,严守规法,禁制恶行,这属于消极的防犯行为;(2)摄善法戒,是勤修善行,克己为人,走向积极方面的行为;(3)饶益有情戒,凡有益于社会人群的事业,都要视实际工作出发,以发挥菩萨舍己为人的精神,是充满积极的行动、能守持这三种戒的人,对于一切恶法必不去做,而对于一切善法,必无毁犯,所以叫做持戒度。
(三)忍辱度:忍辱是度瞋恨的,忍是能忍的心,辱是所忍的境,我们凡夫最难忍受的是人家对你的侮辱。如果辱能够忍,则其他的忍就易做到了。
忍辱不但要忍别人给予的辱,同时更要忍自己所遭遇的境。要于穷困病苦之逆境中,颓丧自卑之念不生;于幸福顺利的环境中,忍令不生沉迷自骄之心;于不顺不逆平常之环境中,忍令迁随移易之心不生。
忍辱不但是忍心理上的侮辱和各种顺逆环境,而且要忍生理上的饥渴、寒热、创痛诸苦。忍辱是与内心的烦恼贼作战,烦恼时时在我们心头伺机蠢动,如果我们一时不忍,就等于让步于烦恼。
根据以上道理,我们修习菩萨行的佛子,于人中立志高洁,实修净化人间的德行,按理应受人赞誉,修忍辱行的佛子,受到表扬亦不应自喜;但也会遇到邪见之徒,力加歪曲事实,毁谤侮辱于你,我们行忍辱行的正见菩萨,碰到这种境缘时,悲悯其无知,以容忍态度处之,决不于此等事上行计较。我们要实行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之誓愿,不但要容忍侮辱,且进一步要“以德报怨”,要使他们受到感化。故说忍辱并非是卑怯无能的含垢忍怨,是以一种极大的力量来忍受一切。真正能够行忍辱,是一种出于智力的行为,大度的容忍,是根据缘生性空的智力,平等运用同体大悲之力而产生的,学者应深切体会。
(四)精进度:精进能度懈怠,纯一无杂叫精,鼓勇直前是进,即是修习菩萨乘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度度人无有退堕,现解释于下:
照我们一般的口语来说,精进就是勤劳的意思,如果勤劳专为自我打算,或甚至专门想去害人,则勤劳变成恶行。
菩萨的勤劳是在一个“精”字上下功夫,即精纯无杂,轻的如易于举手动足之劳,重的于负担天下国家重任,都绝不容许有少许为己之心,都是精纯无杂中排除懒惰放逸的恶法,勤劳实践其余五个波罗密之行,故精进度,统指其他五度行门上的不休息精神,倘于一度松懈,即是荒废了菩萨所应行之行,菩萨行十分难行,能够克服许多难关的,便要靠此精进。如没有精进的精神,纵使一时发心修大乘行,稍遇逆境打击便灰心下来。我们平常说一个人对于事业上的成就,是靠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这种宝贵的精神,就是我们佛教的精进度。
(五)禅定度:梵语“禅那”,义为“静虑”,同“三摩地”的“定”字意义相通,所以合称“禅定”,在佛教的术语上叫做“梵华兼称”。在于度散乱。禅定可以分为事理两种,事定者,依心摄境;理定者如《大乘起信论》所说:“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略言之禅定是在于心念集中,而后产生智慧的一种定力。修禅定须在自守六根上下功夫。
太虚大师说:“静定的功夫,是健康精神的大补品,平常人精神不健全,处置事情容易颠倒,这是没有静定功夫之故,禅定的原义,是在学习菩萨道的人,应须将自己散漫、纷乱的——即是被环境所扰乱、所摇动如尘土飞扬不能控制的心境,用禅定的方法使其专注一境,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者即是,故禅定用简明的语义来表达,即是“心一境性”。制心一处,是将心力统一集中,不被私欲的境风所动摇,久久纯熟,便能发出精神上一种潜在的能量,这便是最理智的智慧,故智慧是禅定的后果。有禅定功夫的人,他的注意力永远有保持集中的力量,随遇一境,即能凝集于一境而得解脱。但世人对于禅定的误解,只认为禅定是消极制止散乱的,这不是禅定的全面,全面的禅定,是于一切境界中保持其活力,而能成办一切事业。故禅定决不是不能成就事业,且正是能成办一切事业的活力和渊源。我国禅宗指那止于消极方面的禅,是“死水不藏龙”也即是这个意思。故以世法来说禅定中亦有办事禅,诸如增进身心健康、加强记忆明晰事理……不胜枚举。
(六)智慧度:梵语般若,是由禅定证得的智慧,可度愚痴。浅言之:世间一切学问知识也是智慧。佛法中的智慧,虽似觉得过于高深,但在可以明白真理,认识事物方面,则与世间学问、知识有相似之处。佛所说的智慧,是指认识真理,且能在把握住认识真理时,贯通万法,并应用于万法中,而这种无错误的知识,就叫智慧。发生智慧的方法是在求知闻法,闻之后能明辨慎忠,思而后能笃行修持,通常称此为闻、思、修之慧。此中思慧,即是上面说过禅定得力的唯一功夫。故禅定不是“求无所思”,是在“制思契合于真理的境界”。这在智慧方面就叫做根本智,到了笃行修持,对境施设的方便时叫差别智。
根本智慧,是认识众生与万法缘起性空的真理,也即是明了宇宙万有,之所以是普遍共同不变的原则。
后得智慧,是认识真理后发生的智慧,即是对机施教。于宇宙、人生、事物界中的一切境缘现前,如何恰能给予适当的安排,使于法中都能发挥其差别的作用,而又不违背其共通的原理。故前者亦名如理智,后者亦叫如量智。
菩萨修六度行,初则勉示其契理之行,以后则渐达无行无不适于真理之境,适于真理之行,这就是智慧行。我们说的行菩萨道,就是求真理,六度的重心在于智慧。求智慧之道,就是菩萨道。修六度即在于断烦恼,得智慧,智慧是般若,亦即佛法,若能证得智慧,就能见到我们的本来面目了。
修六度必须相资相行,不可缺一。因为慧而不定,未能受用。定而不慧,未免沉迷,定慧双修,而不持戒,便碍于积习;三学具道而不布施,…
《祥和洒脱之路 基础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