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祥和洒脱之路 基础篇▪P2

  ..续本文上一页虽说因果,但它不是命定论,而是重在缘起的转变,正信教徒懂得这个道理之后,就会不断努力,去改变“苦”的环境,所以我们说“缘起论”实际上是“努力论”。因此我们说,佛教的人生观,不是呆板的注定,是富有一种活力的人生观。

  从上面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诸法缘生,万有缘起”的理论,从这个理论来看宇宙人生,我们这个世界就好像一张互相交织起来的大网。因缘起的道理,是说明“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同时亦是“此灭故彼灭”。既然一切事物,彼此的生灭,均有互相为因,互相为缘的关系,因此一个人和其他的人,一个团体与另一个团体,广言之为一个国家和整个世界,都有休戚相关,不可分割的关系。一个人要想得到解脱,就会想起众生的离苦,因此一切菩萨不辞辛劳为众生服务,一切诸佛舍己为群,救度众生,故知由缘起而无我,在无我法中,不知有我存在,所以能牺牲自己;如觉得有我存在,就有“我爱”和“我所爱”,就不会很好地为众生服务了,故大乘菩萨的“自舍己乐,为众生故”,“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等精神均是建立在“缘起无我”的基础上的,如果一个佛教徒,懂得了这个道理,他就绝不会自私,就能积极地“为众生趋走给使”,更不会计较个人的得失了。

  但我们又应知道佛教虽说“无我”,但不否定“我”的存在。只不过是要通过“我”审察到没有个人单一存在的“小我”而归入一个共同缘成的“大我”。为了大我,忘了小我。便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唯有从这个缘起的理论,才能透彻地阐明人生无我的意义。无我是缘起的必然结论。

  “缘起”原则,解决了宇宙人类的来源问题。在此同时,释迦牟尼佛为了广度众生,揭示了平等的理性,佛在菩提树下成道之后,就发现每个众生都具有佛性,都有资格成佛。佛在《华严经》中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梵网经》说:“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当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法华经》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成佛。”这些都说明了人人都具佛性,都可成佛。但是这只能说明个个都具佛性,是就各人的理具说的,我们与圆具佛果的世尊相比,真有天地之差。这就因为我们迷昧,没有发现自己身内的宝藏,好比明镜蒙尘,光明不显!《六祖坛经》中神秀大师偈语: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指的是我们众生,众生与佛虽同具佛性,但不能勉强凑合来讲平等。只有经过不断修行,经过一番修习苦功之后,才能了生死,得解脱,证到圆满佛果,这样就能达到究竟平等。待你证佛位之后,就明了我们之身本来清净,到那时一切法不立,就能真正明白六祖大师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为了方便度生,便运用种种权巧方便。常言说:“佛教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佛教如果没有慈悲的根本,那末方便之门便无法打开,便失去了佛法利世救人的胜妙作用了。

  现在我们看一下佛的慈悲心是怎样产生的

  佛自从在菩提树下成道后,他发现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而众生本身因迷成着,不知这种道理,沉沦六道生死之中,佛观此就动了悲天悯人的大悲之心,誓愿救拨众生同到彼岸。这便是从慈悲的本心,开出方便之门为此说法度生,在人间奔走了50年。

  什么叫做慈悲呢

  

  慈——慈能与乐,是仁慈爱物。

  悲——悲能拨苦,是同情的济援。

  有了慈悲心就有了温暖与快乐,其反面是瞋恚残暴,兽性发作。互相憎恨,互相争斗,互相残杀。佛教慈悲的对象,不限于人类,只要是有生命的,就应去救护他,使一切众生都能离苦得乐,只有这样才算是尽了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佛教的慈悲相似于博爱,但又有不同,因为佛教的慈悲是无限的,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把施慈的对象和界限统统忘了。只觉得自己和一切众生同体,众生的苦,便是我的苦,众生的乐,便是我的乐,完全没有彼此分别之心。

  佛陀之所以能把慈悲无限扩展到如此程度,这是佛大彻大悟,大智大力体察到众生界的生命循环往来,互相关涉,冤亲逆顺,已溶于一体,真如《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从之受生,当生孝顺心,慈悲心。”把一切众生都看作自己的父母、师长、兄弟、姐妹,再无亲疏厚薄的界限可分了。只觉得救拨他人的苦,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故“佛观大地众生,一如罗睺罗。”难道还可说佛教的人生观是消极的吗

  

  关于十二因缘的说明:

  1.此十二因缘分流转和还灭二门,惑业苦三道流转生死为“流转门”,如能明白苦因,证无明非实,当体即真空妙性,这就是还灭门。

  2.修十二因缘行成“圆觉”或称“独觉”,“辟支佛”。

  3.六入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根对尘起用,因胚胎期作用尚未完具,因此称“六入”。

  4.因十二因缘道理较深,若欲进一步了解,可看其他佛教书籍。

  思考题:

  1.什么叫做缘起

  我们的身体是怎样缘起的

  懂得缘起道理对我们修行有什么好处

  

  2.“神主宰论”、“定命论”、“无因论”是否是佛教的思想

  为什么

  

  3.舍利弗等皈依了什么真理

  马胜比丘说的偈你能背诵吗

  

  4.佛、菩萨为什么能舍己为群

  

  5.不懂缘起无我的人有何毛病

  你怎样去放弃我执,成全大我

  

  6.慈悲二字的解释是什么

  慈悲心从何而发

  

  7.默写出《梵网经》中所说有关慈悲心这段话。

  第三讲 四圣谛和三十七道品

  四谛法门是佛教的总纲,也是佛法的中心思想。释迦牟尼佛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为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说法时,说的就是“四谛”的道理。

  “谛”是“真理”的意思,表明苦、集、灭、道的四谛法,是佛圣智所亲自证验到的四种正确的真理。

  用简单的话来说是这样的:

  人生的一切痛“苦”,是由于自己的起惑造业(不明是非,胡作非为),自行招“集”而来的;如果想“灭”绝这些痛苦,则必须修行正“道”。

  人生有哪些苦呢

  一般地照《涅槃经》的说法有下面八种,是谁都避免不了的,这八种苦是:生的苦恼(生苦),老衰的苦恼(老苦),病痛的苦恼(病苦),死亡的苦恼(死苦),遇到可憎者的苦恼(怨憎会苦),同要好的亲人朋友分别的苦恼(爱别离苦)及身体被种种的烦恼所燃烧、所煎逼、所袭击的苦(五阴炽盛苦)。佛一开始说法就提出“苦”字,目的是提高大家的警惕,要正视苦,并去寻求解决痛苦的方法。

  集谛是说明人生集起贪瞋痴等许多烦恼的“因”,去造种种的不善业,才会招受种种的苦果,所以“苦”以“集”为因。

  灭谛即是所证得的圣果,也称涅槃,译成汉语是“圆寂”的意思,即寂灭一切烦恼,圆满一切智德的明净境界。这种境界是现量的,是直觉的,唯亲证方知,超越世间一切相对的境界,是绝对绝待,无为无相,不可思议,不可名状的无以为名,为方便讲说强立名词,名之为灭谛,称之为涅槃。

  道谛是阐明学佛修行的真理,有自利的道和利他的道:由修自利的道所证的圣果叫做小乘涅槃,由自利利他的道所证的圣果叫做大乘涅槃。自利道多指三十七种道品的道;利他道多指修六度、四摄的梵行,也即是菩萨行。

  佛说四谛法时,把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界线划得很清楚:由烦恼的集因,招感世间的苦报,这是世间法;由于修道的净因,证得涅槃的圣果,这是出世间法的真理。当时释迦世尊将四谛法说得清晰明白,所以阿若憍陈如等五人听了都能悟道。因为他们是听佛说四谛法的声音而悟道的,所以称为“声闻”。

  下面我们讨论一下从四谛的道谛中,开示出的三十七种修道方法,叫做“三十七道品”,亦叫做“三十七菩提分”法,这些道品,是修习佛法的基本,计有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等。现分述如下:

  (一)四念处:即常把心放在四种观法上,使之正而不邪。这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自己的念头常住于正当的道法中,这样就不至于走向邪路了。

  (二)四正勤:即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策励身口意三业,最为殊胜,因此又称四正胜。

   (三)四神足:这四种道法是注重修禅定的,因为光是智慧和精进,还是不能应付外境的,所以要用这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精神力量充沛了,所愿皆能成功,故名四神足,亦称四如意足。

  (四)五根:由下面五法的修习,能生圣道。如大树有根,能生枝干,所以叫做五根,

  (五)五力:五力之名与五根相同,而程度深浅不同。

   (六)七菩提分:修习三十七道品以前从修四念处到五根五力时均为未觉,后修八正道时为已觉,中间这七菩提分(七觉支)是由迷而入悟,由未觉而成觉,所以这七分法就独得觉名。

   第一择法觉支,以智慧择法的真伪;每二是精进觉支,以勇猛心,努力去行正法;第三是喜觉支心得善法,真理在握,生大喜悦;第四是轻安觉支,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安,也叫除觉支;第五是念觉支,念定慧双融,境智一如,由此契证真如,入妙觉海;第六是定觉支,即修习禅定,心唯一境,而不散乱;第七是舍觉支,舍诸谬妄,更行精进。

   凡夫修此七菩提分法,能成圣道,故《维摩经》中有偈:

  “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树林,

  觉意净妙华,解脱智慧果。”

  这就是说,由于觉意的净华,所以得到解脱的智果。

  (七)八正道:不邪谓之正,修习八正道,可以养成一个人的正当的思想,和正当的行为,可令苦集永尽,达到涅槃寂静的圣贤境界。修此八正道对于现实生活,也切实受用,是我们生活的准则:

  1.正见,是正当的见解,世间正见如布施、持戒,出世正见是明达苦集…

《祥和洒脱之路 基础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