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祥和洒脱之路 基础篇

  基础篇

  学佛基础教程

  第一讲 释迦牟尼佛略史

  一、世尊成道以前的状况

  释迦牟尼的意义

  创立佛教的大教主叫做释迦牟尼,我们佛教徒称他为“世尊”,因为他是世上最尊贵的人。释迦是种族的名称,意译是“能仁”,牟尼的意思是“寂默贤人”。这意思是说他是释迦种族中的寂默贤人。他的实在的姓,叫乔答摩,实在的名叫悉达多,汉译的意思是“成就”,然而通常称呼,总是叫佛陀,或叫释迦牟尼佛,乔答摩·悉达多的真姓名倒不大有人知。

  世尊的降生

  释迦种族聚居在中印度罗泊提河的东北,分成十个国家,族内长者各为国家的君主。在这许多国家中,以迦毗罗卫国(在现在尼泊尔境内)势力最大,国王叫净饭王,就是世尊的父亲。和迦毗罗卫国隔河相对的是拘利国。两家王族,彼此向来通婚嫁,所以净饭王也依旧例,娶了拘利国王的两个女儿做王妃,长的叫摩耶,次的叫波阇波提。摩耶夫人到了45岁才怀胎,那里的土俗很希奇,女子怀胎足月,必定要回到娘家去生产。摩耶夫人回娘家时,走到半路就要生产了,那里恰巧有一座别庄,叫兰比尼园,是拘利国王替他的夫人盖的,摩耶夫人就在这园中娑罗树下,生下悉达多,那时正是公元前624年四月初八日,太阳初出的时候。摩耶夫人在生产以后,经过7天就病死了。悉达多太子,是由他的姨母波阇波提夫人,抚养成人的。

  世尊以太子出家

  悉达多太子天资聪明,七、八岁时跟婆罗门的学者受文化教育,通晓世间的一切学问,又跟武士学习各种武艺,膂力也胜过别人。有一天,同其他王子出城比武,忽然有一只大象挡住城门,王子们都不敢前进,他却不慌不忙地跑到门口,两手把象举起,向门外掷去,接着飞步向前,又把象接在手中。这样高的本领用世间的眼光看,他既是王太子,又是文武全才,真可享尽人间的富贵,哪里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但悉达多太子,却也奇怪,他一眼看清人间生、老、病、死的苦痛,没有法子可以解脱。从小就把这件大事时刻放在心中,要想出家学道,求个解脱办法。净饭王知道了,大吃一惊,赶紧在他16岁的时候,就替他娶了个耶输陀罗做妃子。这位耶输陀罗也是拘利国王的女儿,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叫罗睺罗,净饭王又想尽方法,在太子的宫中陈设种种娱乐,选择城中的许多美女,叫她们侍候太子,然而太子毫不在意,加上他看到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壁垒森严的四姓阶级制度,悉达太子虽身为王族,但感到这种残酷的社会制度,是极不合理的。为追求真理,来解决当时阶级不平等的苦难,太子在19岁(一说为29岁)到二十九岁时,他毅然决然地放弃荣华富贵的享受,离别家庭,出家修道。

  二、世尊的成道

  世尊先修苦行后成正觉

  世尊出家以后,就去访问婆罗门教中的学者,想学他们的解脱大道。先后访过三人,初次访问隐居森林中的跋迦婆,其次访问阿罗逻迦兰,最后访问郁陀迦罗摩子。这些都是仙人,他们大都是以生前修苦行,死后生天上,为解脱法门。世尊以为死后升天,仍旧不能超出生死,对于他们这种大道不能满足,就自己跑到东北方尼连禅河旁边苦行6年,每天只吃一麻一麦,结果身体削弱,只存皮骨,仍旧一无所得。后来他明白了苦行是徒劳无益的,就跑到尼连禅河边,清洗多年积垢,这时遇到一个牧牛的女孩子,她很慷慨,拿牛乳送给他饮,世尊喝了以后,身体和精神渐渐恢复原状,于是跑到佛陀迦耶地方的菩提树下,铺了些吉祥草,向东方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默然思维,同时发大誓愿说:“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是身,终不起此坐”。(无上,是无可再上的意思,大菩提的意思是大智慧)世尊发了这个大誓愿,下了这样大决心,思维到七七四十九天的半夜,在静坐的时候,忽然看到明星照破黑暗,心中豁然大悟,就修成了无上正觉。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日,总计世尊从出家到成道共修行了6年。如今寺院中,于腊月八日,用菜果和米,煮粥送人,叫做腊八粥,民家也多在这日煮粥,成了一种风俗,就是纪念世尊成道日子的。

  三、世尊的转*轮

  转*轮的意义

  世尊说法度众生,叫做转*轮。法字的意思是法律或法则,就是指一切万有的真理而言;轮是指印度古代战争时所用的轮状的武器,这武器所向无敌。现在用来比喻佛陀所说的法独得真理,一切邪说异论都被他摧破无余,所以叫做转*轮。

  世尊游化的地方

  世尊成道以后,49年中,游化四方,说法度众生,从来不曾间断,他足迹所到的地方很多,如:北方雪山脚下的迦比罗卫国,西方的拘睒弥国,东方的瞻波国,南方的婆罗捺斯国。这些国家大都在恒河流域,世尊都曾去过。那里的国王们对于佛教大都十分信仰,尤其是摩揭陀国的频婆沙罗王和舍卫国的波斯匿王,他们诚心诚意地保护佛教,更是无微不至。由于世尊的信徒一天多一天,有的就拿他们的园林住宅献给佛陀,因此,世尊的道场有好多处。这中间最广大并最着名的,一个是王舍城附近的竹林精舍,建筑在灵鹫山(原名耆阇崛山)中,那是摩揭陀国的长者迦兰陀归依佛教以后,在世尊成道那年,拿自己的竹园供献给佛,而建立成的。这精舍在印度是最初建立的僧园,又叫做迦兰陀精舍(精舍的意义,是说精进修行息心养静的地方);还有一个是舍卫国的只园精舍,那是舍卫国的给孤独长者在世尊成道的后一年,向波斯匿王的只陀太子购买了园林所造的,所以又叫做给孤独园。其他国王和长者们供献的园林殿堂极多,不再一一列举,世尊说法,以在后两个精舍的时候为最多。

  四、世尊的入涅槃

  涅槃的意义

  涅槃二字是梵音,译为灭度。灭度就是灭尽贪瞋、烦恼,度过生死的苦海,得到解脱,永远不再受生死苦痛的意思。我们因不知无常苦空的道理,随着贪瞋习气,前世造因,今世结果;今世又造因,来世又要结果……生生死死,好像车轮旋转,永久没有完了的时候。世尊为了教化众生,使众生知道,诸行无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到80岁时,就示现涅槃,如今寺院里所塑的卧佛,就是世尊的涅槃相。

  世尊最后一次的游行

  世尊到80岁的高年,觉得教化众生的因缘已满,因此从王舍城向拘施那揭罗地方,做最后一次游行,又率领弟子度恒河,到摩揭陀国的毗舍离地方;这时恰巧碰到雨期,原来印度天气,从四月十六日起的三个月里是夏季,这时候常常下雨,称为雨期。世尊就打算在毗舍离安居三个月再去。又因为这地方刚刚碰着荒年,随从弟子人数又多,不容易得到食物,就叫大众各自分散,自己和阿难陀在这里安居。因此,后来佛教徒们在这三个月内,禁止出外,专心坐禅修学,叫做安居。等到安居期满,世尊又向西行,到波婆城。在那里过了几天,又回到拘施那揭罗的跋提河边。他在沙罗双树中间,一日一夜,说完一部《大般涅槃经》,头向北,面向西,右肋侧卧,于二月十五日入了涅槃。世尊临灭度时,嘱咐阿难陀说:“汝谓佛灭度后,死复覆护,失所恃耶

  勿造斯观,我成佛来,所说经戒,即是汝护,是汝所持。”(见《长阿含游行经》第二后分)又告弟子:“无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

  自致正觉;无量众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万物,无常存者。”(同上)这是世尊最后的教诫,他对弟子的恳切叮咛,永远铭记在佛教徒的心中。

  世尊涅槃后,照佛家的规矩,应用火葬,名叫荼毗。因此时世尊的高足弟子大迦叶尚在灵鹫山,诸弟子以为葬事很重大,要等迦叶到后才可举行。经过7天之后,迦叶赶到,方行荼毗。于是摩揭陀国人和释迦同族的八国人民,共分世尊遗骨回去各自建造宝塔供养。这时,是公元前544年。此年就定为佛教纪元的开始,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四十多年了。

  思考题:

  1.释迦世尊的出家动机是什么

  你认为他的出家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为什么

  

  2.释迦世尊的成道经过如何

  

  3.什么叫“转*轮”

  世尊是如何度化众生的

  

  4.什么叫“涅槃”

  世尊入涅槃前的最后教导是什么

  

  第二讲 缘起论和慈悲平等的人生观

  从前,佛的弟子舍利弗,是印度一名年青的宗教师,一天他遇见马胜比丘,看到他仪态庄严不凡,慈和洒脱,就肃然起敬。于是上前问他的师父是什么人,教导他什么法

  马胜比丘回答:我的师父是释迦牟尼佛,因为我自己根钝,只有记得一偈:

  “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

  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舍利弗根利,一听就悟,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理,在于缘起,于是就和好友目犍连,带领了500个弟子,皈依了释迦牟尼佛。

  那么这个缘起法讲什么呢

  为什么大智慧的舍利弗一听就能信受呢

  

  我们说“缘起法”,是佛所觉悟到的根本真理之一。这个缘起法能把人生,所以有生、老、病、死的原因和盘托出!我们人所以有生、老、病、死是因为有生,生从何来呢

  是因为过去所作的无明烦恼业因,所以招感这个身体的果报,有了这个果报身体的生,所以有老、病、死,这是避免不了的!要避免,就要修道,断除根本烦恼无明,跳出三界,进入圣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故我们说这缘起法,是佛教彻底解决生死问题的根本理法。

  以佛教的观点,不论宇宙之大,还是蚂蚁之小,无不是从因缘而生、因缘而成、因缘而灭。“缘聚则生,缘散则灭”这是一切事物与有情都逃脱不了的定律。

  例:植物生长……。(种子、地、肥、阳光、水、人工……)

  人的生老病死……。(先天、父母、家庭、学校、社会环境,教育)。

  由于佛教的缘起论,一些不明白佛理的人,往往会产生如下几种误解:

  1.神是造物主,能主宰世界;

  2.封建社会的“定命论”,认为一切由命注定;

  3.无因论,断灭论。

  此外还可以举一些,这些理论都是不正确的,我们应当澄清。

  于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佛教…

《祥和洒脱之路 基础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